劉寧海
摘? 要:本文研究意在為民族的傳承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深化和拓展學科研究和理論體系。本文從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入手,根據培育職業院校大學生的內涵和基本要求,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特征,采用系統分析法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培育大學生中所發揮的作用,明確其對當代大學生產生的影響,有的放矢地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時代新人培育過程與思政教育結合、與校園文化結合、與專業課程結合等路徑。
關鍵詞: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大學生;精神面貌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17-0054-04
飲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獨特的精神思想與文化內涵,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飲食文化相關的內容逐漸形成完整的體系。培養當代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發揚民族精神,是保持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精神力量和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和發揚[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2],其中傳統飲食文化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資源,對提升當代思政教育活力具有積極意義,可以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一、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與其功能
我國有著數千年的文化傳承,在不斷的發展與探索過程中逐漸形成具有中華特色的飲食文化。飲食文化的發展帶動了其他社會學科發展,為其他學科開辟了全新的天地,并帶來全新的思想。
(一)中國傳統飲食文化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中國飲食文化呈現出豐富的內涵,在世界飲食文化中占據獨特的地位。相對來說,飲食文化可以分為“飲文化”與“食文化”兩部分,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承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飲文化以我國的茶與酒最為典型,茶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以茶為載體,可展現出我國獨特的文化內涵。酒是最古老的一種特殊飲品,可以說是一種文明的傳承。酒在我國具有獨特的歷史,滲透在各個領域中,以精神文化形態呈現,為人們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而食文化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點內容,直接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是人類精神文明發展的基礎。我國的飲食文化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大量關于食的文化,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思想學習依據。
(二)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功能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與傳統文化相同,具有悠久的傳承歷史,豐富了社會功能與自然功能,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第二,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營養。我國物種較為豐富,如黃帝內經中提出五果、五谷、五菜、五畜等,其蘊含豐富的營養物質,可以為人們的健康生活提供最基本的理論,指導人們的健康生活。第三,為人們提供良好的養生、治病功效。在我國古代,人們的食生活更為注重“食療”,注重食物的衛生及營養。第四,傳承中華文化的功能。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不同的地域展現出較有特色的飲食資源與文化,通過不斷的創新與發展形成獨特的中華飲食文化,如樸素尚實、飲水思源、以和為貴等,通過合理的傳承發展,展現出一種內在的文明精神思想。
二、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產生的影響與意義
(一)促使當代大學生了解傳統文化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思想道德和先進文化建設。只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完善,和諧社會才能真正和諧。只有讓當代大學生認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做好發揚和傳承。中華傳統飲食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合理地探索我國傳統飲食文化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傳統文化,深入分析文化的內涵,探索全新的發展模式,形成獨特的愛國情感,為大學生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二)促使當代大學生形成健康飲食
中華傳統飲食文化在理論基礎中涉及健康飲食觀念,通過探索傳統飲食文化可以促使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健康觀念,形成良好的健康飲食,促使大學生在發展過程中養成良好的飲食行為習慣,實現健康的飲食生活;通過特定意義的飲食調理,引導大學生“飲食有節,起居有常”[3]。傳統文化中的飲食文化內容可以引領學生體驗生活,感知傳統魅力,在不斷發展和變化的飲食文化中探索傳統文化的奧妙。
(三)促使當代大學生提升個人修養
中華傳統飲食文化在培育大學生個人修養、社會公德以及崇高人格的建立方面有著積極的導向作用。通過對優秀傳統飲食文化的學習,可以引導大學生關愛和尊重他人,營造和諧良好的社會人際關系,提高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4]。靈活運用茶文化、酒文化、筷子文化、食禮等食思想,有助于促使當代學生提升個人修養,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受西方文化的沖擊較為嚴重,思想上呈現出多元化,探索傳統飲食文化內涵可以使學生避免出現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情況,提升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三、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在高校建設中的融入策略
在我國現今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應加強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視程度,優化現有課程,深入挖掘教學價值,探索現有的思想理念。中華傳統飲食文化促使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利于學校培養綜合型人才,主要實施途徑及作用如下:
(一)將中華傳統飲食文化與思政教育相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中華傳統飲食文化與思政教育相結合,深入挖掘教育價值,構建全新的教學框架,引導大學生全面發展;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深入開展分析有助于完善現階段的教學課程,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實際教學中,教師可積極挖掘傳統飲食文化蘊含的思想價值,豐富學生的思想,促使學生的綜合素養水平得到提升;整合傳統飲食文化資源,為學生營造優質的教學課堂,合理滲透其文化,促使學生在學習與發展過程中掌握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構建全新的發展策略,提升高校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宣傳力度,打造優質的教學環境,完善現有的制度,創新現有的模式,深入挖掘其教學價值,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水平,為其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推動教育發展。
(二)促使中華傳統飲食文化融入校園文化中
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高校應注重校園文化建設,通過校園文化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形成良好的校園環境,促使學生全面發展。良好的傳統飲食文化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高校應在校園文化中融入創新、嚴謹、科學、求真等理念,展現出獨特的校園風氣,打造正確的價值觀念,積極為學生營造中國飲食文化教育氛圍,提升教學的時效性,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水平,展現出獨特的思想理念,優化學生現有的情感。例如高校可以為學生設計良好的校園用餐環境,使學生享受良好的環境,產生與飲食文化相關的意識,并利用多種方式開展宣傳引導,做好日常的教育引領,促使中華傳統飲食文化根植于大學生的心中,并逐漸生根發芽,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激發出其自身的學習主動性,培養綜合型素質人才。
(三)合理將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與課程相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高校還應加強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與專業課程的結合,從多個角度進行融合。教師可以依托專業課程,以學生的需求為基礎,巧妙融入傳統飲食文化,以提升整體教育質量。例如,北京數十所高校在2000年已經將中國茶文化相關的課程作為重點選修課,積極開設高校論壇,舉辦相關的文化活動,將中國傳統飲食融入學生的專業學習中,優化學生的認知,整體提升教學質量。教育部門可發揮自身優勢,加強對高校的引導,積極開發出符合當代大學生需求的課程,滲透傳統飲食文化的精神內涵,利用生動有趣的課程,使學生的思政素養水平得到發展,正確理解傳統文化,促使學生不斷進步,適應時代發展。與此同時,高校應合理開展創新活動,打造全新文化,利用文化的引導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使其學會尊重與感恩,為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結語
優秀傳統飲食文化是經歷史沉淀后依舊閃耀其時代價值的物質與精神文明精華,對青年群體的價值觀、道德觀構建影響重大,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5]。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要性逐漸凸顯,高校應對其加強重視,將其與專業課程相結合,深入挖掘其教學價值,創新現階段的教學模式,發揮出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優化其課題與任務,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成為綜合型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力. 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與大學生德育教育創新[J]. 文化產業,2021(03):127-128.
[2] 劉廣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及其實現路徑探析——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J]. 職業技術,2021,20(03):71-75.
[3] 呂氏春秋:卷二[M]. 北京:中華書局,1954:14.
[4] 徐凱. 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高校德育效果提升融合互促路徑探索[J]. 高教學刊,2021(04):175-178.
[5] 李琳琳. “微時代”背景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究[J]. 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02):44-45.
(薦稿人:阮雁春,江蘇旅游職業學院烹飪科技學院黨支部書記,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