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紅
女人的前半生,有一位不離不棄的“好朋友”,那就是月經。月經是一個女人成長的標志,見證著每一個女人由少女到母親的生命歷程。然而,“好朋友”也有鬧脾氣的時候,每當它光顧時,會帶來疼痛等麻煩。
痛經,是指女子月經來潮或行經前后,周期性出現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其疼痛劇烈甚至昏厥的一種常見婦科疾病。中醫認為,本病的病機是氣血運行不暢,常由于經期受寒濕之邪,滯于胞宮,經血運行不暢而作痛;或肝郁氣滯,血行受阻,不通則痛;或素體氣血虛弱,行經后血海空虛,胞脈失于滋養故經后作痛。因而,中醫治療痛經需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辨證治療。研究發現,針灸治療能顯著減輕痛經之苦,縮短痛經持續時間,而且能持續改善健康狀況,減少復發。以下筆者就介紹幾種可采用中醫針灸進行治療的痛經類型以及針灸方式。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后小腹隱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神疲乏力,頭暈心悸,失眠多夢,面色蒼白,舌淡, 苔薄,脈細弱。治療以溫經、益氣、養血為主,可選取命門、腎腧、關元、足三里等穴位。
灸法:(1)艾炷灸補法,即選擇黃豆大小的艾炷,在第14椎下及左右旁開1.5寸的部位,分別放置1炷,將香點燃,每一柱熄滅后需要進行更換,每穴5~10柱;然后在關元、足三里進行灸治,這兩個穴位每穴5炷即可。(2)溫針灸補法,即使用2寸的毫針,逐穴實施毫針刺法。(3)隔物艾炷灸,即在背部、腹部穴位上鋪墊食鹽,然后在其上使用艾炷灸療,每個穴位都可以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選擇灸治柱數。(4)艾條懸灸,這一方法患者可以自行操作,只需要在點燃艾條后,分別在各個穴位上進行由遠而近地烘烤即可,一般以穴位局部有紅潤溫熱舒適感為宜。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后小腹冷痛或絞痛,疼痛拒按且得熱痛減,經水量少,經色淡而夾白塊,或經色如黑豆汁,經行不爽,畏寒便溏,舌邊紫或牙齦紫黯,脈沉緊等。治療以溫經逐寒、利濕止痛為主,可選擇中極、水道、地機等穴位。
灸法:(1)溫針瀉法,即在中極、水道穴位使用2~2.5寸之間的毫針,實施瀉法,然后取一寸艾條放在毫針針柄上,將其點燃后急吹速燃,在艾條燒完、針涼后采用開闔瀉法出針。(2)隔物灸,即使用姜片或是將溫灸器放在穴位上方,然后取艾炷隔物灸,每穴10炷即可。(3)艾條懸灸,選取雷火神針灸條最好,可采取雀啄灸,對每個穴位進行灸治,直到疼痛感消失。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灼痛拒按,痛連腰骶,或平時小腹痛,至經前疼痛加劇,經量多或經期長,經色紫紅,質稠或有血塊,平素帶下量多,黃稠臭穢,或伴低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治療以清熱解毒、化濁止痛為主,可選取次髎、陰陵泉等穴位。
灸法:(1)毫針刺瀉法,即選取2.5寸的毫針針刺次髎,以針感傳至會陰、腰骶最好;或使用2寸毫針重刺陰陵泉穴。(2)艾條懸灸,可采取雀啄瀉法進行施炙,或者在針刺后稍行溫通。
主要證候:與氣血虛弱和腎氣虧虛所致的痛經不同,氣滯血淤所導致的痛經一般會出現拒按的癥狀,同時伴有乳房脹痛,經血紫黯有塊,舌質紫黯,或有淤點,脈弦澀。治療主要以行氣活血、止痛為主,可選擇氣海、行間、三陰交、血海等穴位。
炙法:對上述穴位均采取毫針刺,并以瀉法為宜。在疼痛得以緩解后,可在兩個月經周期之間,進行數日針灸治療加以維護,避免再次出現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