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生由于未成年心智發育不成熟,在實訓教學中技能操作表現出較大的個體差異性,本文從技能的理論入手,用心理學知識分析技能形成的過程,并針對中職學生在實訓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加以剖析,同時采用個案研究法結合培育“精英學生”的成功經驗作為范例,為中職學生技能的學習提供可借鑒的培養方式。
關鍵詞:中職生;操作技能;困境;精英學生;培養
心理學上把技能細分為操作和心智兩個方面,熟練的操作是心智活動的重要條件。職業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高技術技能型人才,職業教育教學必須重視學習者操作技能的培養[1]。但是很多中職學生存在著操作技能的學習障礙,這種障礙有主體外的客觀原因也有其自身主體的因素。本文從心理學角度探究操作技能的形成過程及影響因素,結合中職學校中“精英學生”的培育過程并進行總結,為實訓教學中中職生技能的形成,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操作技能形成的理論
在《心理學大詞典》中,技能被定義為個體運用現有的知識經驗,通過練習而形成的智力動作方式和身體動作方式的復雜系統[2]。皮連生認為技能是在練習的基礎上形成的按一定的規則或操作程序順利完成某種智力任務或身體協調任務的能力[3]。馮忠良則認為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4]。概括起來,技能是指學習個體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練習而獲得的、合乎法則的智力活動或身體活動的運動一種方式。操作技能則是指由一系列的外部動作以合理的程序組成的操作活動方式,如書寫,心算,騎自行車等技能。心理學上對于操作技能的形成,最具代表性的是認知派理論和行為主義。認知派的理論強調操作技能的學習須有感知、記憶、思維等認知成分的參與,學生在操作技能的形成中必須理解與其相關的知識,回憶已學的相關操作行為,預設解決任務所需的操作和反應,形成目標期望,對比技能老師的標準反應與自身反應,分析出差別,找出對策以調整自身的反應。行為主義的理論認為,操作技能的形成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不斷練習和完善的過程,是低級到高級、局部到整體、初步學會到熟練掌握的過程。
二、操作技能形成的過程及影響因素
心理學理論認為,操作技能的形成過程是掌握某項動作方式并使這些動作方式系統化的過程,操作技能是通過練習等習得的。它一般分為認知、分解、形成聯系和自動化四個階段[5]。這四個階段層層遞進,在鞏固練習的基礎上,最終操作技能達到熟練階段。
由于心理學理論認為,操作技能的形成過程是掌握某項動作方式并使這些動作方式系統化的過程,操作技能是通過練習等習得的,所以操作技能的形成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即認知、形成聯系和自動化。而影響操作技能形成的因素主要有知識經驗和理論,講解與示范,練習,反饋和反思五個方面的因素。這五個因素需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問題,有針對性的開展訓練,從而克服他們技能習得的困難。
三、中職學生在實訓課程中(技能形成)的困境
中職實訓教學一般采用六步教學法,即“情境再現、制定計劃、討論決策、操作實施、檢查結果、評估效果”,而在學習某個技能操作項目時均采用三步式訓練模式,即教師布置工作任務講解與示范、學生實施模仿與練習和教師最后檢查、評估[6],所以這就決定了在開展實訓教學時不能采用大班制和按章節順序教學,只能是小班、班內分組和項目式教學并進行小組間實訓項目的替換。但學生在實訓過程中受到場地、設備的限制,和學生主觀能動性等的影響,始終存在進度難以統一的矛盾,主要分為外在條件因素和個體條件因素。
(一)外在條件因素的影響
1.場地、設備數量限制。由于學校當地經濟條件和辦學水平的差異,導致每個學校的實訓場所條件不一致。例如教育部在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實訓教學條件建設標準中,要求單個實訓教學項目場所以40人/班的面積是240㎡,而僅僅是新能源汽車5個實訓教學項目就需要1020㎡,綜合汽車其他專業課程則需要更大的教學面積,這對經濟不發達地區的職業院校來說,很難具備這樣的實訓教學場地要求,從而出現學生在實訓教學課堂中技能訓練時出現“扎堆”現象,導致實訓教學組織混亂、教學效果不理想和存在安全隱患等問題。
2.師資水平和師生比。實訓教學效果好壞的一方面需要老師有成功的課堂組織、管理能力和教學能力,另一方面需要老師自己有扎實的專業技能水平,也就是通俗所講的“雙師型”教師,但是在中職學校中雙師型老師本來數量就不夠更不用說質量了,實訓教師典型的二級分化表現為高學歷低技能和低學歷高技能,這就導致會教書的不會操作,會操作的不懂講課;同時實訓教師的缺乏也導致實訓課程開展中不得不采用大班制,實訓教師過低的師生比進一步導致實訓教學各種問題突出,最終導致學生學習技能的效果不好。
3.實訓教學時間不足。操作技能考核,不同于理論課程的考試,可以一次在教室完成。技能操作考核的特點決定了不僅要檢驗結果,還要檢驗操作過程。如果對每個學生單獨考核,存在著時間不夠的問題;如果對學生同時考核,則存在難以全面考核操作全過程的問題。這些問題最終會出現操作技能考核的標準難以統一,過于寬松的現象,同時也不能達到引導學生加強操作技能訓練、樹立刻苦規范意識,難以實現強化基本功訓練的目標。
(二)學生個體條件因素的影響
1.小組學習氛圍。中職的實訓課程教學中很難實現一人一臺設備的理想教學條件,除了幾個低成本、不占面積和好管理專業外,如鉗工、計算機和會計等專業,其他專業都是幾個人共用一臺設備,所以在以班級為單位的實訓教學中就不得不將學生進行分組,由幾個學生“共享”一臺設備。這就導致不同小組的學習氛圍會影響到參與的每一位學生,而實際情況是分組教學容易導致教學效果兩級分化,喜歡學習、訓練小組的學生技能越來越熟練能保質保量完成老師教給的任務;反之不感興趣小組的同學則需要老師的幫助才可以完成實訓任務[7]。
2.學生自身學習的動機及興趣。中職學生在進入學校選擇專業之前,都是聽從家長或親人的意見,即使民主家庭出來的學生對專業的認識也只是停留在專業名詞的概念階段,所以這就導致很大一部分學生是被動的學習自己的專業知識,只有極少數的學生是發自內心的喜歡自己所學的專業,最終表現在實訓技能操作課堂上大部分學生不愿意吃苦,覺得節能操作過于枯燥,而應付完成老師布置的技能任務。
四、“精英學生”的技能培育過程
任何一種操作方式初學者都不可能完善地掌握它。操作技能的形成、掌握需要經過學習和反復練習才有可能實現[8]。極少數對專業感興趣的學生往往會在實訓教學中主動、認真的完成教師交給的學習任務,在完成實訓任務之后甚至會積極的鉆研老師課堂之外的專業學習內容,這種“好苗子”很容易被老師相中參加技能大賽訓練,為日后代表學校參加技能大賽做儲備,這類學生即為中職學校的“精英學生”[9],所以如何去培育好這類“精英學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是一個值得思考和總結的過程,下面結合筆者自己的工作經驗,針對某個“精英學生”的培養過程展開概述。
(一)學生A情況簡介
A學生家住市中心,獨生子,性格特點為內斂、乖巧,與人相處融洽,肯吃苦。熱愛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在專業學習上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鉆研精神,勇于挑戰,樂意參加各類技能大賽,但是操作技能要達到全國技能大賽的參賽水平還需要系統的訓練和強化練習,后來在筆者的指導訓練下,A學生代表所在學校參加全國新能源汽車維修技能大賽榮獲三等獎。
(二)A學生的技能培養過程
1.重視知識經驗和理論的學習。由于技能形成的容易程度與專業理論知識的豐富性成正相關,而且比賽中在排除電控系統故障時需要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和決策,這都要求參賽的學生有非常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所以在對A同學開展技能訓練之前,筆者根據技能大賽指導文件的題型和難度,并結合各科目專業課程有針對性的出了三套模擬試卷,在A學生完成三套試卷后取平均成績為82.5分,這顯示出該學生專業理論知識不扎實還有漏洞,故筆者根據試卷中的錯題將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采取一對一的方式進行講解,后面再次測驗檢查發現該學生得分均在95以上,說明該學生初步掌握了專業基礎知識。
2.講解與示范相結合分解技能步驟。在A學生正式開展進行技能訓練之前,筆者會把新能源汽車維修技能大賽中可能會進行的每一個技能操作步驟進行講解,讓學生明白做這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并采用現場示范的方法加深學生的印象,通過講解與示范結合起來,讓學生認真觀察并理解所演示的操作技能,這將有效促進A學生操作技能的形成[8]。同時也可以起到示范作用,避免A學生在日后的上手訓練中出現錯誤動作,尤其是可能會導致安全事故的技能操作。
3.有效進行練習。在A學生掌握了新能源汽車檢修的所有技能操作步驟后,筆者會根據新能源汽車故障的難度,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設置故障。要求A學生在獨自完成了前面的技能操作后才能進入下一個加大難度的技能操作,并針對其出現的問題進行講解和示范操作,同時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直到該錯誤的技能操作不在出現為止。同時按照操作技能的屬性特點、A學生學情和教學環境設備等安排恰當的練習方式和時間,從而保證該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技能練習。
4.及時提供適當的反饋。反饋通常分為過程反饋和結果反饋兩種,在A學生技能訓練期間,筆者坐鎮他旁邊進行觀察,及時地對他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給予指導,學生再結合這些問題改進動作,這是過程反饋;在每個故障排除流程做完了以后,筆者會系統的對A同學的操作步驟進行回顧,指出他在技能操作過程中的亮點和存在的不足,這是結果反饋。如此反復、日復一日的練習,A學生的技能操作水平逐步提升達到了大賽要求。
5.當天反思。反思是操作技能形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每天晚上筆者會詳細回顧當天A學生在訓練中的過程和不足,并在《大賽教練訓練日志》上做好記錄,這樣累計下來,通過查詢每日的反思記錄,就會知道該學生在不同的訓練階段出現過什么問題,這對該學生后期的封閉式訓練和為來年的參賽學生提供了參考,從而逐步提升筆者和參賽學生的技能水平。
五、結語
操作技能的培養是中職實訓教學中最重要的內容,職業教育在培養普通具有操作技能學生的同時,更要以技能大賽作為契機培養技能操作的精英,即未來的“大國工匠”[10],同樣通過把培育“大國工匠”的成功經驗,與心理學中成熟的技能形成的理論相結合,并應用于中職學校的日常實訓教學中,使得中職學生的技能操作學習水平有整體的提高,從而推動職業教育的進步。
參考文獻
[1]蔡玲玲.職業教育操作技能形成的心理學解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1):57-58.
[2]林崇德.心理學大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第三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73.
[4]馮忠良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牛璽.中等職業教育學生計算機操作技能的培養[J].時代農機,2016,43(01):131-132.
[6]肖景遠.汽車專業技能教學階段性考評體系的實踐與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12):9-10.
[7]朱榮森,朱曉楠.論理論與實習一體化教學[J].科技展望,2015,25(08):176+178.
[8]許大試.學生操作技能提高的教學方法與探討[J].科技資訊,2016,14(25):103-104.
[9]余楊.職業教育應重視精英學生的操作技能的培養[J].電子制作,2014(05):115.
[10]任毅梅,郭奇,王愛敏.關于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技能教學實踐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24):44.
作者簡介:
李志林(1989-)男,漢族,海南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職業教育),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