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嵐月 任佳
摘要:音樂不僅是一門藝術學科,同時還是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高中音樂鑒賞課便是對高中學生進行音樂欣賞能力以及藝術審美能力的培養。然而由于高考制度的阻礙,高中音樂欣賞課程的展開并不順暢,仍有部分家長、教師甚至是學生并沒有對高中音樂課程形成足夠的重視。本文以高中民歌鑒賞課程為切入點,深入討論民歌鑒賞課程教學相關問題。
關鍵詞:音樂教育? 音樂鑒賞? 民歌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音樂課程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愈加受到社會的肯定與重視。在目前現行的《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版)》中,音樂課程的設定偏重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三方面,高中“音樂鑒賞”作為高中必修音樂模塊,非常契合課標要求,尤其是對于民歌欣賞課來說,可以從多方面的地體現課標性質。民歌作為中華民族的珍貴文化,自然也成為了“音樂鑒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現階段高中音樂鑒賞課遠遠沒有得到學校、教師以及學生的重視。教師缺乏對教學多樣性的思考,使得課堂教學模式單一化,導致學生在上課時感到音樂課程枯燥無味。教師對學生心理方面欠缺正向引導,導致部分學生更愿意投入文化課的學習,錯誤地認為音樂課只是一種休閑課程。此外,由于一些學校無法正確認識音樂課程對于學生審美需求以及綜合素質的提升,經常出現減少音樂課時,加塞文化課程等行為,上述問題都不同程度的影響了學生素質教育工作的展開。
一、民歌音樂鑒賞的意義及作用
1.民歌鑒賞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的國家,擁有眾多民族,形成了各異的風土人情與地域性音樂文化。民歌作為勞動中形成的音樂事項,不但反映了老百姓日常生活,還影響著每一代人對于歷史思考,正如同馬克思所說的一樣“民歌是唯一的歷史傳說和編年史”[1]。《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版)》中提出了“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的音樂課程基本理念。因此,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應該將課程重點放在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上。在中國民族音樂中,民歌作為一種大眾喜聞樂見的體裁,具有較高的群眾基礎。通過對于民歌的鑒賞,可以提高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培養愛國意識,繼承傳統文化。此外,也應在日常教學中加入國外民族音樂的學習,使學生學會欣賞、尊重和理解各國文化差異,從而開闊自身視野,共享人類優秀的音樂文化成果。
我國自古以來,便有以歌會友、以曲表情的傳統,隨之而生的便是山歌、小調、號子等口口相傳的民歌形式。學生可以通過民歌鑒賞課程深入這一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縮影,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故事與人民多彩的生活。高中階段的學生,心理雖然逐漸趨于成熟,但仍舊在理智、意志方面有所欠缺。通過民歌音樂鑒賞活動帶領學生認識不同的民歌體裁,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舒緩學生的心理壓力。通過學習民歌,感受民歌深層的情感表達以及藝術張力,達到培養學生堅定意志的目的。同時,在鑒賞課程中加以藝術引導,形成學生自身的藝術審美觀念,為音樂鑒賞的個性化以及美學上的發展打下基礎。通過音樂鑒賞課程,豐富學生們的審美體驗,激發學生對于音樂的創作的熱情。使學生在鑒賞的過程中學會理解音樂表達的內容,感知音樂獨特的魅力,提高音樂欣賞力,體會音樂內涵情感。這些對于現代社會學生素質教育的推動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2.高中民歌鑒賞課程
鑒賞課是一種基于音樂作品分析上的課程類型,包括:音樂背景、音樂表現以及音樂發展創作等多方面。鑒賞顧名思義是以“聽”為主的活動[2]。高中音樂鑒賞第一單元的主題為“學會聆聽”,但是對于音樂作品來說,單純的“聽”只是流于表面的行為,并不能對音樂作品的內部情感有全面的理解。因此,在了解音樂背景、音響結構的同時,通過與各種因素的結合,達到理性和感性的雙重認識,對一個音樂作品的鑒賞才能達到全面。高中階段的學生的人生閱歷尚且淺薄,教師在進行音樂鑒賞時,應對作品進行多次聆聽。初聽、復聽、再聽,每一次都會為學生帶來不同的欣賞體驗。這對于提升學生音樂素質、音樂欣賞能力、音樂的審美觀念以及個性化發展,都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對音樂的鑒賞,可以讓學生了解不同時期及不同地域的音樂特點。初次聆聽音樂可以激發學生對于音樂課堂的好奇心。在對背景以及結構講解后,通過復聽在深入理解音樂作品的同時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
此外,通過學習令學生對不同的民歌在體裁和風格上有一定的認識,對發展學生個性化也起著必不可少的積極作用。音樂可以陶冶人心,通過鑒賞課程,來洗滌心靈,感受音樂內涵,引導高中學生消除自身的壓力及生活帶來的負面情緒,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高中學習和生活。
二、高中音樂鑒賞現狀
1.調查研究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版)》規定學生的音樂課程在必修課必須修滿36個學時,通過考察和評價可獲得2個學分。然后,根據地方音樂課程開設的實際情況或是學生的個人興趣愛好、發展需求,選擇必修性或選擇性必修課程中一個模塊修滿18學時,通過教師考察和評價獲得1個學分。共計3個學分。
筆者通過采訪某高中音樂老師發現,現階段的高中音樂課程在臨近期末考試期間,都很難以正常進行,即使上課,也會存在學生難以進入課堂認真聽課的狀態。這大大降低了素質教育的進程。對于音樂鑒賞課程,教師大多是利用網上的現有的PPT和網頁視頻音樂進行播放欣賞,很難對歌曲進行更深層次的講解。這有悖于《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版)》的教學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會在高三之前進行音樂課程評價考試。高一音樂課程排課量在每周一節。高二音樂排課量在兩周一節。通過如此換算如果達到排課上課率,針對《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版)》的課程規定是正好上滿的。但是,筆者通過問卷調查發現,音樂課程在高一的上課率最高,達到了91.67%。在200份問卷調查中,有76.5%的高中生表示高二音樂課程并不會按時上課,存在被占課或者是沖掉的情況。有23.5%表示高二的音樂課會按時上課。有23%的學生表示對民歌感興趣,有68.5%的學生表示一般,有8.5%的學生表示不感興趣。
可見,音樂作為素質教育中沒有得到教師和學校應有的重視。設有的音樂課程往往會被當作形式主義課程。高中正值課業壓力最為繁重的時期,音樂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減緩學生的心理壓力,讓學生以更積極地狀態去面對高中快節奏的教學進程。而音樂鑒賞作為高中必修音樂模塊,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心靈,豐富文化內涵,還可以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大部分學生對民歌的興趣表示一般,民歌是中國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了優秀的民間音樂文化,推動了藝術的發展,而學生對民歌卻沒有一個確切的認識,非常的可嘆可惜。在繁忙的高中課程中,要通過一節課達到“以學生為主體”,高效率高質量的完成,教師應該從提起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來入手,對課程進行有針對性的備課,有思考性的去豐富課堂內容。
2.案例分析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版)》指出音樂鑒賞課程是培養學生對于音樂審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養的重要途徑。民歌繼承了中國優秀的民間音樂文化,值得被世代珍惜和傳承,可以提高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自身素養。對高中民歌鑒賞課程開展,筆者有以下設想。
在高中《音樂鑒賞》教材民歌鑒賞集中的第二單元: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該篇占整本書近十分之一的篇幅,可見民歌的在高中欣賞教材中的重要性。第二單元一共分為四大節內容,分別選編了西北民歌、少數民族民歌、中原民歌以及南方民歌。教材選取不同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歌曲,這些歌曲體裁、歌唱形式、歌唱內容各有不同,反映了中國不同民族特有的風俗習慣、審美性格和傳統文化。學生通過感受民歌簡樸靈動、平易近人、極具地方色彩的音樂形式,可以豐富自身情感的表達,體驗廣大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中流傳下來的歌曲的魅力[3]。
音樂鑒賞課程雖然是以“聽”為主的課程,但是在學習過程中,視覺也具有不可撼動的地位。學生容易通過文字、圖片、符號等視覺形象獲取信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經常會使用多媒體播放視頻或者圖片來導入課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在高中民歌鑒賞課程中也應當適當的利用視覺來帶動學生的情緒,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例如,在鑒賞第二單元第二節課《獨特的名族風》時,教師可以通過展示蒙古、西藏、新疆的圖片,介紹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飾,展現充滿寧靜的草原或是浩瀚的沙漠帶領學生置身于全然不同的環境,營造沉浸式的教學氛圍,拓展學生對少數名族的知識面。然后,分別對《遼闊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進行聆聽和講解,體會少數民族民歌節奏、旋律和唱腔的特點,帶領學生理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音樂鑒賞課程不僅有提高學生對于不同歌曲鑒賞的能力的作用,還可以增強學生民族意識,培養學生愛國情操。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提出“強調音樂實踐,開發創造潛能”,在音樂鑒賞的同時,我們也要注重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表達。音樂鑒賞課程不能只是單純的流于表面,更以該注重對學生創造性的培養。
現階段的高中音樂鑒賞課,非常的流程化。教師通過音樂聆聽,背景簡介,歌曲特點介紹,小組互動學唱,再次聆聽就結束了一節課。音樂鑒賞課程其實可以更“活”。民歌使用了很多不同的創作手法,如第二單元第一節《高亢的西北腔》中的山西小調《刨洋芋》,該歌曲采用了“合頭換尾”“換頭合尾”的創作手法,教師可以通過一段具有西北民歌風格的簡單旋律讓學生實踐這種創作手法。這樣既使學生明確了西北民歌風格,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豐富課堂內容,也讓學生更深入的了解民歌創作形式。教師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要讓視、聽、創造性相結合,從而造就更具有審美性的新課堂。
三、積極正視《音樂鑒賞》
1.學校管理方面
學校是進行教學的場所,是培養國之棟梁的搖籃,任何課程都要一視同仁,做好充足的教學準備。對于音樂教學來說,不但要組織豐富的學習模式,還應當積極組織音樂實踐活動,積累學生的實踐經驗,豐富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如,可以適當的加入當地地方民歌的鑒賞課程,做到了解家鄉特色文化的同時也提高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在午休期間選擇合適的時間播放一些適合放松心情或者具有不同藝術特色的音樂曲目,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音樂感知和審美能力素養,同時也可以緩解高中生學習的壓力。雖然素質教育是國家重點的教育方向,但音樂課程被其他文化課程侵占的現象屢禁不止。學校層面需要進行嚴格的課程管理,正確認識素質教育對于學生身心思維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
2.教師方面
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以及個人魅力的提升和塑造,與課堂效率及學生課堂反饋有著很大的關系。當代音樂教師常常出現“念課”現象,這是一種對學生不負責的行為。教師應當明確課堂教學的態度,提升專業素養,不只是單純的利用多媒體進行課堂講解,更多的是進行有效的音樂知識講解,鋼琴伴奏教學,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引導等,做到以學生為核心,把握上課教學的節奏,逐步改變教學環境,靈活運用教材內容,拒絕生搬硬套的古板課堂,結合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創新,多方位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將課程與實際聯合起來形成學生積極參與,踴躍思考,勇于創造的互動式的音樂課堂。在音樂鑒賞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對學生正向引導,激發學生的對于音樂的感知能力,豐富學生對于音樂的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對于音樂的創造能力。
3.學生方面
學生對于音樂學科也應當重視起來,要認識到音樂是凈化心靈,培養審美個性,具有娛樂性的同時還兼顧了歷史性、審美性、創造性等培養美育道德功能的學科。學生不應該只是投身于應試教育的學習而忽略了精神層次的需求,應當爭做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的新青年。
結 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高中的音樂課是一個有趣的、富有多種元素色彩的、在放松中學習和進步的課程。教師要從多個方面入手,以學生為主體,帶領學生走入音樂,深化他們對音樂藝術理解;注重培養學生自身審美情趣,提高音樂素養,豐富學生的人文閱歷,激發學生自主創造能力。教師應當仔細地研讀教材,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素養及音樂專業技能,結合經驗更新調整上課模式,從而創造一個多姿多彩的音樂課堂。
參考文獻:
[1]楊曉華.民歌,可以重新成為時尚嗎?[J].中國文化報.004.
[2]閆明玉.高中生音樂鑒賞水平的聆聽能力實踐策略[J].科普童話, 2019,43:98.
[3]江明惇.《中國民族音樂》[J].高等教育出版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