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對策:利用教材內容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利用課內外閱讀拓展學生的科學知識、通過實踐指導豐富學生的科學方法、通過完善評價體系提高教師的科學教育意識,以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 科學素養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9-0016-02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科學素養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及其對社會與個人的影響,知道基本的科學方法,認識科學本質,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備一定的運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語文教學應“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閱讀科技作品,還應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基于科學課標和語文課標的這些要求,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十分有必要。
一、存在問題
(一)語文教師對科學素養的認識不足
語文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它在幫助學生獲取社會人文信息、認識社會人生、提升人文境界等影響學生成長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語文學科具有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豐富資源,它雖然不是直接對學生進行有關科學知識的教學,但它能借助相關內容從科學意識、科學精神、科學態度以及科學的思維方法、科學的認識方法等方面給予學生滲透。調查發現,在具體教學中,語文教師更多的是關注語文工具性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內容,忽視了語文學科對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價值。有的雖然關注了科學內容,但缺乏系統性,對科學素養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少教師甚至認為科學教育是科學教師的事,忽視了語文學科的科學素養因素。2006年,國務院頒布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從國家層面提出了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性;2017年,教育部修訂了《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將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這都體現了科學教育的重要性。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責任根據學科特點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小學生普遍缺乏科學素養
筆者針對4至6年級學生(共120人)做過學科素養抽樣問卷調查,從科學常識、科學興趣、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方面反饋出來的結果看,學生的科學素養現狀總體并不理想。在科學常識方面,學生對淺顯的和媒體常關注的科學常識知之較多,但對一些稍深的科學常識知之甚少,如知道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中國宇航員的學生有80人,占比66.67%;知道我國古代四大發明的學生有78人,占比65%;知道地球圍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是多少的學生有52人,占比43.33%。在科學興趣方面,對參與科技活動普遍表示感興趣,但閱讀科普類書籍的學生僅有28人,占比23.33%。在科學方法方面,不少學生沒有意識到計劃和方法的重要性,如絕大多數學生有收集資料的意識,但缺乏加工整理的能力,需要教師給予方法指導。在科學精神方面,所測試的是否具備求真、質疑和團結精神等方面內容,回答具備的學生不足半數,特別是表示愿意對某種現象堅持做長期觀察記錄的只有46人。
所有這些,既表明學生的科學素養不足,又反映了學生的科學意識欠缺。在學習生活中,不時有學生煤氣中毒、觸電傷亡、學習效率低下等情況出現便是明證。這種情況的形成,自然與科學教育不足有關,但傳統的學科教育教學方式也脫不了干系。如應試教育的束縛,傳統講授式課堂阻礙了學生探究的興趣,教師的科學素養不高和陳舊的教學觀念等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
二、解決策略
目前,隨著語文教科書的不斷完善和對學生綜合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語文教學應該進一步強化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一)利用教材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小學語文教材包含著豐富的科學教育內容,特別是選入了大量的科普文章,需要教師重視這類文章的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王語廷在《兩套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科普文的比較研究》中對1993年和2003年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科普文做了統計,發現1993年版選科普文共20篇,2003年版選科普文達45篇,并得出結論:兩套教科書都注重語文教學與科學教育的融合,且都通過多種體裁呈現科普文,具體包括詩歌、童話、說明文和散文。筆者初步統計目前我們使用的人教版(部編本2016)的小學語文教材,含有科學教育內容的文章更是有增無減。一至二年級教科書與科普有關的課文有29篇(則),三至六年級教科書每冊書均有1個單元涉及科普文,共有科普文35篇,這些文章同樣體裁多樣,內容豐富,有助于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如二年級下冊《充氣的雨衣》一文,小林因為雨衣剛過膝蓋,雨水下擺流到褲腿上,他想把雨衣改一改,通過不斷思考,最后發明了充氣雨衣?;诖?,教師可以引發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品需要改進。三年級下冊《月球之謎》一文寫的是科學家對月球有許多未解之謎,且月球之謎還有很多很多,月球留給我們的是無窮的疑問,因此,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浩瀚的宇宙,激起學生探索更多星球之謎的興趣;教學六年級下冊《跨越百年的美麗》《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些文章時,讓學生想想科學家取得如此偉大成就主要依靠什么,從而感受在每次成功中不可或缺的科學精神。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知識愛上科學。如學習《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演示,同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伽利略的畫像,講述伽利略的故事,課后播放紀錄片《伽利略之謎》等,讓學生充分認識和體會到伽利略的探索精神?!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把科普文章上得生動,吸引了學生,也就成功了一半。
(二)利用課內外閱讀拓展學生的科學知識
部編版語文教材選入了大量科普類課文,《比尾巴》《小蝌蚪找媽媽》《植物媽媽有辦法》《太空生活趣事多》《蝙蝠和雷達》《月球之謎》等,這些說明文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包括天文地理、生物社會、宇宙空間、動物仿生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學習這些課文,學生在獲得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同時也獲得了相關科學知識。例如,《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課文,分別介紹了蒲公英、蒼耳和豌豆等植物繁殖后代的方式。它們的方式各有特點,蒲公英的種子用降落傘,它通過風吹四處飄散;蒼耳的種子有刺,它依靠掛在動物的皮毛上的方式向四處傳播;豌豆成熟以后會自動炸開,他的種子就灑落在地面上。學習這篇課文,學生能了解不同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獲得有趣的知識。再如《太空生活趣事多》這篇科普課文,用淺顯生動的語言,介紹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識:宇航員是怎樣睡覺的,怎樣喝水,怎樣走路,等等。這些會激發學生對太空探索的好奇心,并讓學生對太空生活有了基本的認識。結合課文學習,教師應推薦學生閱讀相關課外書籍,如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閱讀書單推薦書目《小彗星旅行記》《嫦娥探月立體書》《昆蟲漫話》《中國歷史上的科學發明》《空間簡史》等。課內外的有機結合,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使學生在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提高科學素養。
(三)通過實踐指導豐富學生的科學方法
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睈垡蛩固拐f:“想象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痹谛W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小學生的科學興趣、引導他們盡可能多地積累科學常識,而且還要重視思維方法訓練,如通過想象、聯想等方式訓練形象思維;通過分析、比較、歸納、演繹等方式訓練邏輯思維;通過大膽猜想、合理推理、嚴格驗證等方式訓練直覺思維,使學生靈活運用科學方法。
例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訓練學生歸納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中心思想和寫作方法,通過分析課文的字詞句段等使學生逐步掌握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和分類等科學方法,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以《比尾巴》一文的教學為例,可以通過一些小動物的圖片,讓學生觀察這些小動物尾巴的特征,比較它們有什么不同。通過對動物尾巴的觀察和比較,學生能準確找出這些尾巴對應的小動物,辨別能力也會在訓練中得以提升。學生一旦掌握了觀察法和比較法,不僅可以認識更多小動物的尾巴,而且可以運用這些方法幫助他們找出更多事物的不同,從而認清事物的本質,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除了借助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指導學生學習科學方法,在中高年級閱讀教學中還要重視培養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帶著科學學習的態度面對今后的學習和生活。
(四)通過完善評價體系提高教師的科學教育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動的教學主體,學生是被動的學習主體。語文教學能否重視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關鍵還是在教師。在應試教育還沒有消除的大背景下,受教學評價的影響,不少語文教師會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上打折扣。學校要通過完善教學活動的考核評價體系,使教師清楚培養學生科學素養與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并不矛盾;相反,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還會促進語文素養的提高。學校要通過評價體系加強對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中的重要作用。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不斷融合。語文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注重科學性與人文性相結合,努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曲典.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3.
[2]王語廷.兩套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科普文的比較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7.
[3]王艷青.基于科學素養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究[J].名師在線,2019(4).
[4]劉壽華.在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J].教育科研論壇,2006(1).
【作者簡介】冉發龍(1980— ),男,廣西天峨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任天峨縣第三小學副校長,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工作。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