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有企業為提高國有資本的運行和配置效率,通過以國有資產入股的方式與各類企業合資。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國有參股股東由于自身持股比例小或參股企業的管理不善,無法取得參股企業有效的決策信息,或者即使能夠提出有效的管理方案而由于決策機制的原因導致對參股企業的管理缺失。如沒有規范明晰的參股企業投資決策機制、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以及有效的股權管控體系等切實有力的保障措施,國有資產的安全將受到較大威脅,導致參股公司無法健康良性發展,無法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本文通過剖析當前國有企業參股股權管理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探究有效的管理對策。
關鍵字: 國有企業;參股股權;保值增值
近年來,國家多次下發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及加強參股管理的文件,明確國有企業在資產監管上要以管資本為主,凸顯了加強國有企業參股股權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國有企業在當前的市場經濟的發展變化中,不斷調整以推動國企改革和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參股股權的管理成為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
一、國有參股股權的形成
目前,我國國有參股企業股權形成主要源于以下四種方式:
其一是國有企業對于歷史形成的非主業投資按照政府監管部門聚焦主業投資的要求,實行逐步退出的策略,但由于某些歷史原因,無法全部退出,形成參股股權。
其二是對現有全資或控股公司的改制。按照國企改革行動方案的要求,在國有資本的基礎上引入外資、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而形成參股股權。
其三是源于國有企業的主動投資。在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的的使命下,國有企業要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力量,在市場份額中形成競爭優勢,不僅要強化主業投資,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提高主業的經濟效益,還需拓展與主業相關或者擬進入行業的多元化投資,形成戰略性持有或者行業培育方式的持有以推動國有企業投資業務和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在多元化投資的初期,通常以參股方式進入。
其四是源于政府政策性投資的要求。這種多出現于政府重點項目建設,或結合地區發展規劃的需求投資建設公共基礎設施等政府性投資行為。通常由國有企業與政府指定的非國有企業共同出資完成項目投資,國有企業雖作為投資主體,但是只持有少數股權。
二、國有參股股權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
法人治理結構是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以及經營管理層所組成的一種制度安排和運行機制。部分國有參股企業的章程無法有效滿足企業長遠發展的需要,三會管理的不規范化,使得國有企業對參股企業的運營情況了解不夠全面、投資決策參與度低。部分參股企業缺乏對小股東權利的良好保護機制,剝奪了小股東的知情權和經營決策權。同時,三會制度由于監管和獎懲的不到位導致未得到很好的貫徹執行,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功能,這都體現了國有參股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不健全。
(二)缺乏多元化管控手段
當前,存在問題的參股股權管理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第一種,國有企業只是在董事會或監事會中有“掛名”董事、監事,但缺乏經營管理層人員,董事只有在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召開時才會出現,信息的獲取只是通過會議召開前的會議準備材料了解本次會議的各項議案,包括已經成型的決算報告、前期并不了解的預算及其他需要決策的專項議案,沒有其他的渠道和手段來實現管控。第二種,常見于國有企業主動投資形成的企業,此種類型的參股企業,國有企業可能同時派駐董事、監事以及部分非決策崗位管理人員。國有企業雖然可以更多的掌握參股企業的部分運營情況及相關信息,但在總經理、組織、財務、人力資源等關鍵決策崗位的缺位,導致管控仍缺乏有效途徑。
(三)無法獲取參股公司的有效信息
一方面,合作大股東在關鍵崗位如總經理、運營總監、財務總監等關鍵崗位的派駐導致公司戰略和經營主要按照大股東的意愿開展,有時候存在通過關聯交易故意侵占小股東權益的行為,對方派駐管理層存在不提供信息的主觀故意。另一方面,經營管理層的目標與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存在天然的不一致,導致公司運營策略短視,經營管理層會有意隱瞞部分信息致使股東無法獲得有效的經營和管理信息。同時,經營管理層的管理水平不高也導致公司在經營管理、內控體系等方面存在較大風險,經營管理層不希望股東獲取真實的信息。再者,對信息披露制度的弱化虛化管理也是國有企業無法獲取參股公司信息的重要原因。
(四)股權退出渠道不夠暢通
國有企業在對其參股公司的持股目的、經營狀況、企業盈利預期發展水平等方面綜合評估后,制定了全面退出的股權管理策略,但往往因退出渠道不暢通而難以實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一是國有股權金額較大,很難有單個股東可以受讓,如同時受讓多個股東,在股權金額的分配上又很難協調。二是缺乏足夠的國有股權受讓吸引力,參股企業盈利狀況差、包袱重導致股權轉讓的吸引力不高。另現有的法人治理結構的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新的股東會面臨同樣的風險,也降低了參股股權轉讓的吸引力。三是部分參股企業負債率很高,但債務人提供貸款在很多時候看中的是國有企業股東的資信,股權退出會導致銀行回撤資金問題,繼而導致退出難度加大。四是員工的安置問題無法很好解決,部分員工對國有企業存在依賴,認為只要國有企業股權存在,“鐵飯碗”就不會被打破,從而導致國有股權退出難度大。
三、問題的分析及對策
(一)優化法人治理結構
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參股企業優化法人治理結構上的引導作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需要建立科學的運營機制和完善的配套制度。在參股公司成立時,幫助參股企業建立股東會、董事會與監事會的基礎上,形成三會管理制度和有效的執行機制,爭取參與到企業運營中去,充分保障小股東的權益。同時,還要建立風險防范機制,對參股企業的運營狀況和盈利發展趨勢進行評估的基礎上,分析預測參股企業經營可能面臨的風險和重大問題,如存在可能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錯誤行為,要及時糾正。
(二)拓展國有企業管控維度和深度
一方面要加強監管力度,拓展監管維度, 充分發揮國家和社會在國資、稅務、工商、審計等方面的監督力度,全方位對參股企業進行股權監督管理。再者國有企業在資金調動、人力資源以及管理經驗方面存在較大優勢,可充分調動資源優勢促進參股企業有效運營,增強參股企業溝通協商的主動性、積極性,實現參股企業的良性健康發展。另一方面,要增加監管的深度,嚴格審核并監管參股企業的基本制度,如權限手冊和履職待遇、薪酬激勵制度。同時要強化日常的監管手段,國有企業要利用第三方的力量加大對參股企業的經營的跟蹤和指導,幫助解決參股企業運營中面臨的難點和困境,而不是“投而不管,坐等分紅”。按照監管要求,對于連續5年未分紅、長期虧損或非持續經營參股股權,要進行價值評估,屬于低效無效的要盡快處置,屬于戰略性持有或者培育期的要強化跟蹤管理。
(三)優化投資決策機制和信息溝通及懲罰措施
首先國有企業對參股企業的投資要持審慎的原則,主業投資要有利于提高核心競爭能力,非主業的投資要符合企業調整、改革方向,不影響主業的發展。其次,要嚴格甄選合作股東及財務投資人,從合作方的源頭上把好關,投資決策前,要做好盡職調查,對擬合作的對象的資信、實力等方面充分調研。最后要優選經營管理層,股東希望通過投資獲得利益最大化,而管理層希望獲得較多短期報酬,要均衡兩者利益,必須制定良性的激勵機制,讓管理層的利益和股東利益一致,有助于長遠發展。在以上基礎上,要強化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及信息披露及上報制度,對經營者故意瞞報信息的行為要建立懲罰機制,要求經營者必須按照章程中股東和董事的權利中要求的事項及時如實上報,日常的重大經營信息通過制度要求其全面按時提供,一旦發現有故意漏報和瞞報行為,將作出懲罰。
(四)創新國有參股股權退出方式
國有參股股權退出的難易程度與股權投資的慎疏、章程約定的疏密、合作方的強弱、經營管理團隊的良莠、員工聘用機制的好壞、經營業績的優劣都密不可分,除針對以上幾點傳統問題逐一優化外,創新的股權退出方式同樣很重要。國有股權的退出可以利用股權置換、股權合并、并購重組、IPO等創新方式解決。股權的置換或合并,可以改變股權零散的狀態,把分散的股權集中到一個企業,實現從參股到控股的轉化。并購重組可以通過正向并購推動持股比例上升形成控股,或者通過反向并購達到投資退出兌現收益的目的。IPO方式可以推動參股企業上市后在資本市場中公開出讓國有參股股權。在以上所有退出方式無法解決時,為減少持續虧損,應盡早采用破產清算的方式退出。
四、結束語
綜上,通過對國有企業參股股權的形成方式以及目前存在的問題分析研究,筆者從國有企業參股股權投資的決策機制、股權管理以及退出方式等多個方面提出了管理思考和對策。國有企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國有資產要實現保值增值,強化、優化國有企業參股股權的管理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沈昊,楊梅英. 混改條件下股權結構與國資監管方式的選擇——基于多案例角度研究[J]. 管理評論,2020, 32(3)
作者簡介:鄧貽全,男,1978年12月,湖北鐘祥,漢族,中級會計師,200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現就職于中海油國際貿易有限責任公司,從事財務工作。
中海油國際貿易有限責任公司 ?北京? 1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