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是我國技術發展的重要產物,對于各領域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當前人工智能人才缺失嚴重,給技術研發和推廣帶來了不良影響。為此,高職院校應加大人工智能課程建設的重視力度,以嵌入式方式,將人工智能融入到日常教學中來,科學設置教學體系,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以達到人才培養目標。本文就對高職院校嵌入式人工智能課程建設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職院校;嵌入式人工智能;課程建設;
人工智能是利用計算機等先進技術實現人的思想意識及行為模擬的重要措施。人工智能的出現為更多領域創新發展提供技術支持。與此同時,各領域對于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各大院校逐漸加大人工智能教學力度,開設人工智能學院,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
1高職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背景
隨著人工智能應用范圍的擴展,對人才需求也提出較高要求,教育領域逐漸加大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力度,完善相關課程體系的構建,為人工智能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當前很多高職院校在人工智能課程建設中,將其與信息技術專業融合起來,通過課程升級改造,讓更多學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優勢和作用,加深對人工智能的了解和研究,以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對于高職院校來說,人工智能定位、課程體系設計完善、與關聯專業間的融合處理、市場發展趨勢分析、就業方向研究成為主要探討問題,這也是高職院校轉型升級及達成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
2高職人工智能課程進展及特點
人工智能涉及到的學科內容較多,功能性和綜合性較強,如今該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多,院校正逐漸加大對該專業人才的培訓力度,豐富學生知識體系,了解更多軟硬件技術設施,進而為企業及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目前,我國開設的人工智能院校有20多所,相關專業課程也較為完善,且部分學校開設線上教學資源,為學生進一步了解人工智能提供了保障。
人工智能是在計算機技術基礎上發展的新型技術,所以在人工智能課程建設上,需明確教學重點,密切其與相關技術間的關聯,以此更好的推動教學活動的開展,拓展人工智能技術受眾面。據現有資料了解,人工智能課程設置上,本科院校將重點放在人工智能原理及技術的研究上,探討性質較強;高職院校則將培育重點放在實際操作上,鍛煉學生實踐能力,實現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高職教育要根據實踐性、應用性來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不僅可以順應社會與市場需求,還能為社會培養更多掌握人工智能發展動態,了解人工智能各項操作的應用型人才。此外,人工智能課程的設置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加強學生分析、處理問題的本領。
3課程建設面臨的問題
首先,人工智能畢竟屬于新興學科,雖然包含的專業內容在目前的高職院校中均有涉及,但要想將其與傳統電子信息課程融合起來,還存在較多問題。
其次,將人工智能融入到傳統電子信息專業中重新規劃課程時,教師們不單單要對傳統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相關教學內容有所掌握,如單片機技術、C語言等,還需改善圖像處理水平,以求強化教學效果,實現人工智能知識的融入和落實。但這對教師團隊要求有所提高,教師需要進修的內容不斷增多,這是現有教師團隊無法達到的。
最后,在人工智能融入到傳統教學中,需要對傳統實驗室加以改造或重建,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實踐空間,落實機器人研究、智慧城市規劃等教育內容。不過這會給高職院校帶來一定的壓力,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4課程建設的探索
4.1內容編輯
本文核心在于講解嵌入式人工智能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目的是將人工智能與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課程融合起來,對課程實行創新優化,提高人才培訓質量,達到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在課程內容編制中,重點有以下幾方面內容:
首先,做好課程體系和方案的修改與完善。在開展培訓活動前應結合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內容,對就業方向予以分析和探討,了解該專業對學生專業技能上的要求,之后根據人工智能對課程內容加以重新修訂,構建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實現融合目標,優化學生專業技能。同時要做好現有實驗室的更新和優化,構建校企培養模式,改善學生的技能水平。
其次,開展多樣化實踐教學。根據學生興趣、性格特征展開課程體系規劃和設計,增加實踐教學內容,在實踐中不斷融入人工智能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能力水平,實現對人工智能的熟練化操作。再者,實踐課程的開展,可讓學生在課程中認識到專業技術的先進性,拓寬學生的認知領域,在實踐中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鼓勵學生參加職業技能競賽,旨在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或者也可鼓勵學生加入創新型社團,展開專業技能的學習,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最后,提高科研能力。結合專業要求不斷改善教師團隊的科研水平,加強對知識技能的深入分析和研究,豐富學生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識儲備,為學生提供科學指導。
4.2方法選擇
若想落實嵌入式人工智能課程建設目標,需要科學選擇教學方法。目前常見的方法有:一是文獻研究法。該方法是通過查閱相關政策性文件、研究文獻材料等手段,掌握當下開設人工智能方向的最新研究動態和成果,認真梳理相關學術研究和理論觀點,從而奠定本課程研究的基礎。
二是調查研究法。利用訪談、問卷等多種方式對教育機構、企事業單位、高職院校進行現場調查研究,從對相關人員的交流中獲取第一手資料,了解人工智能在融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之后根據現狀給出合理方案和措施,實現人工智能與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有效融合,改善教育教學水平。
三是比較分析法。對人工智能在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中的融入和滲透展開分析研究,注重總結不同高校之間在人工智能培養方向的電子信息專業人才要求,探索實踐教學體系工作方面的經驗和做法,為高職院的實踐教學體系常態化機制建設提供參考與借鑒。
4.3課程規劃
根據現有資料及實例分析研究,要想實現嵌入式人工智能課程建設目標,在傳統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中,需要以專業及就業方向為基準,開展深入分析和探討,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選擇合適的方式方法,確保相關工作的有效落實。
其一,建立1+A1的課程體系及培養模式。在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編制中,將人工智能概述、Python編程基礎、TensorFlow基礎等內容融入其中,根據就業要求,設置機器視覺應用工程師、工業智能機器人等專業培訓課程。
其二,加大師資力量。以座談會、培訓會等方式,為教師提供進修的機會,不斷提高教師的能力水平,改善教師團隊的綜合能力素質。
其三,增設創新創業教育活動。與互聯網產業高度融合,以校企合作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開設競技比賽,發揮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自主開展人工智能研究和應用。
其四,構建良好的實踐教學環境。結合人工智能教育要求,完善實驗室及相關設備,為學生實踐提供有力支持。
5課程實踐效果
高職院校嵌入式人工智能課程實踐,一方面改善了學生的技能水平,實現了多學科技能交叉運用,為學生日后發展和就業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通過各類型競賽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獲得了更多的榮譽,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除此之外,在該模式下還可達到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為社會建設提供多樣化人才支持。
6結語
高職院校嵌入式人工智能課程建設的探索和實踐,不僅為高職院校轉型升級提供了動力支持,還能為人工智能發展打下基礎,培養出更多復合型人才,進而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的研發和拓展,為我國整體實力的提升提供推動力。
參考文獻:
[1]董天天,夏玉果,王恩亮,等.高職院校嵌入式人工智能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9(51)
[2]郭鉞.高職院校嵌入式人工智能課程教學方法探究[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20(10)
課題:名稱: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型課程開發體系研究 級別:省級;立項編號:ZJGB2019277
作者信息:張笑浪,女(1963.11),漢族,籍貫(湖南省衡陽市衡東縣),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會計、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