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廷 曹熙
文章圍繞夯實運動基礎、促進素養發展以及催生運動習慣方面,分析了高校體育田徑教學中體能訓練的重要性;從保證體能訓練全面性、注重體能訓練科學性以及提升體能訓練趣味性角度入手,研究了高校體育田徑教學中體能訓練的優化對策。
田徑教學是高校體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學生身體素質、運動技能、健身意識、體育精神等素養的健康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在提倡德、智、體、美等教育綜合落實的新形勢下,高校務必要做好田徑教學的完善工作,致力于為學生提供出科學、優質且專業的訓練學習條件。
1 高校體育田徑教學中體能訓練的重要性
從廣義角度來講,可將“體能”視為多種身體能力的總和,具體包括速度、力量、協調性、柔韌性、靈活性、爆發力、運動耐力、心肺功能等。在日常生活中,這些體能要素共同支撐著人的行為活動與體育運動,為人體應對壓力、防抗疾病提供最基本的內在保障。在高校體育田徑教學中,體能訓練的重要性表現在如下諸多方面:
首先,田徑教學涉及到行走、奔跑、跳躍、避障、投擲等多項運動內容,均對學生基本體能提出了或同或異的需求。例如,100米、200米等短距離跑的勝負僅在秒甚至毫秒之間,所以對運動者的奔跑速度、下肢肌肉爆發力具有很高要求。而千米以上長跑除了對運動者的奔跑速度有所要求以外,還更強調運動者的身體耐力與心肺功能。由此,在高校體育田徑教學中落實好體能訓練,有助于實現學生各項身體能力的強化與保持,從而滿足各類運動項目的實際需求,為學生掌握運動技能、贏得運動比賽夯實基礎。
其次,強健的體魄、優質的體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斷的磨練中逐漸形成的。在體能訓練的過程當中,學生難免會感受到身心雙方面的壓力與挑戰,并遭遇或大或小的阻礙與瓶頸,只要堅持不懈、頑強拼搏,學生終將跨越阻礙、沖破瓶頸,邁上新的體能層次,品嘗到自我發展的成功滋味。由此,在高校體育田徑教學中落實好體能訓練,能促進學生拼搏信念、抗壓能力、自信意識、進取精神等內在素養的建立發展,對學生人格品質的健全、健康塑造大有裨益。
最后,體能訓練的難易程度可調可控,且對器材、場景等條件的要求比較低。所以,在體育田徑課堂中學習到體能訓練的基本內容、注意事項后,學生也能在校外生活中自行進行體育鍛煉。久而久之,學生將養成日常化、科學化的健身習慣,其身心健康水平也會得到持續提升。
2 高校體育田徑教學中體能訓練的優化對策
2.1 保證體能訓練的全面性
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人的動作支持、能量供給是由神經、骨骼、肌肉、呼吸等多種系統共同實現的。在此基礎上,體能又可分化為速度、耐力、力量、爆發力、協調性、平衡性、柔韌性、靈敏性等多種具體能力,這些能力在特定項目場景下對運動者的影響有大有小,但通常都是缺一不可的。因此,高校體育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制定教學方案時,要盡量保證體能訓練的全面性,以促進學生身體機能的綜合發展,為其參與田徑運動打下堅實基礎。例如,教師可將一節體育課堂分為多個時段,并把有氧耐力訓練、柔韌性訓練、上肢力量訓練、下肢力量訓練、腰腹力量訓練以及平衡協調訓練合理配置到不同時段中。通過這樣的方式,既能使學生得到全身性的鍛煉強化,也能提高教師對不同訓練環節的控制能力,將訓練強度維持在合理水平。
2.2 注重體能訓練的科學性
在帶領學生開展體能訓練時,教師應避免學生出現體能訓練過度負荷的情況。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旦訓練強度超過學生實際的耐受水平,不但會導致學生過度乏累,還可能引發學生神經、骨骼、肌肉等系統的暫時性或永久性損傷,甚至危及學生的生命安全。所以,教師要堅持科學適度、勞逸結合的原則,在合理設置訓練難度與訓練時間的同時,為學生留出一定的休息與恢復時間。例如,在訓練學生的下肢力量時,可制定如下方案:(1)抱頭深蹲3組,每組15次,每組間休息50秒;(2)踮腳跳4組,每組距離30米,每2組間休息30秒;(3)高抬腿3組,每組20次,每組間休息30秒。
2.3 提升體能訓練的趣味性
若體能訓練相對機械重復、枯燥乏味,將很難引起學生的主動興趣與參與熱情,其對田徑運動的支持作用也將大打折扣。因此,高校體育教師在開展田徑教學的過程當中,應對各類體能訓練項目進行趣味性改造,以達到“寓練于樂”的效果,充分激發和維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教師可將蛙跳這一體能訓練項目與小組競技游戲結合起來,要求學生自由分成組,以蛙跳形式完成乒乓球的運送接力。在此基礎上,以單位時間內運球數量最多的小組為優勝,并給予相應的獎勵。這樣一來,在愉悅游戲氛圍、團隊合作機制、優勝榮譽獎勵的多元驅動下,學生將主動、積極地參與到體能訓練中,實現身心素質的健康成長。
總而言之,體能訓練在高校體育田徑教學中具有高度的價值重要性與應用必要性。在實踐時,教師應貫徹落實全面性、科學性、趣味性的理念原則,在保障學生健康安全的基礎上,著力調動學生參與運動鍛煉的主動熱情,為學生良好運動習慣、基礎田徑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單位: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