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娟
摘要:現代公司法中,股東派生訴訟這一制度在保護中小股東合法權益、完善公司治理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優化營商環境的過程中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結合我國股東派生訴訟制度的主要內容,對其理論基礎和功能進行論述,根據這一制度引入我國后的現實適用情況,對當前制度不夠完善、股東起訴意愿低等問題背后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找到一些關于股東派生訴訟制度的完善構想。
關鍵詞:股東派生訴訟;中小股東權益;受信義務;公司治理;營商環境
一、股東派生訴訟制度概述
(一)股東派生訴訟的含義
股東派生訴訟,指的是當公司的合法權益遭受不法侵害之時,公司反而怠于起訴,則符合法定要件的公司股東,即可以自己的名義起訴,最終所獲賠償歸屬于公司的一種訴訟制度,又名股東代表訴訟或者股東代位訴訟。簡言之,可以理解成股東以自己的名義幫公司打官司,其根據為共益權,還有人稱其是“雷鋒式訴訟”。相較于一般的民事訴訟,股東派生訴訟,其最主要的特征,就在于原告股東訴權的派生性。
(二)股東派生訴訟的發展
追本溯源,股東派生訴訟在19世紀由英美法系國家創立,最初英國判例法中的“福斯訴哈伯特案”確定了“福斯規則”,包括適格原告規則和多數決規則,催生并限制了派生訴訟。當公司規模不斷擴張,其治理模式從股東會主義向董事會中心主義轉變,股東派生訴訟在美國得到了快速發展,成為了公司中、小股東監督公司經營管理活動及制約公司權力機關的重要法律制度。隨后,不同國家相繼在公司法中引入了股東派生訴訟制度。我國于2005年,修訂《公司法》時正式引入了股東派生訴訟制度,在立法層面,為保護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提供了依據。此后,司法解釋中的相關規定對股東派生訴訟作出了進一步的細化。
二、股東派生訴訟制度的理論基礎和功能
(一)股東派生訴訟相關的理論基礎
第一,實體法和程序法角度。首先,股東權理論被認為是股東派生訴訟中股東訴權的法理基礎。一旦公司受到非法侵害,股東的個人利益也會受損,所以,在公司不出面保護自身合法權益時,股東成員可以個人名義向法院提起訴訟,維護公司和自身的合法權益。其次,程序當事人理論是股東派生訴訟的程序法基礎。程序當事人理論認為當事人應當以個人名義向法院起訴或者應訴,維護個人的合法權益。
第二,法經濟學角度。每一種法律制度背后都有一定的經濟邏輯,交易成本是衡量一個制度好壞的標準,交易成本最低的制度安排是最有效率的、最優的,但派生訴訟制度的訴訟費用過高使很多股東失去了起訴的動力。公司股東是理性經濟人,會通過成本收益分析,來決定是否提起派生訴訟,訴訟成本的承擔規則和訴訟收益的分配規則會直接影響股東是否提起派生訴訟的決策。
(二)股東派生訴訟制度的功能
其一,保護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中小股東權益。公司受到侵害時,依照傳統的公司法理論,應由公司本身決定是否追究法律責任,而股東派生訴訟超越了公司的獨立人格,賦予了中小股東代行公司訴權的權利。其二,對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履行受信義務形成約束。受信義務的遵從也需要一種將違反該種義務的行為訴諸法院的機制,股東派生訴訟正是滿足這一要求的法律制度。其三,有助于規范公司治理。當公司利益受損時,若董事會或董事消極應對,監事也難以保持中立進行有效監督時,公司的利益維護便陷入了僵局。此時,股東派生訴訟制度就是一種可以約束經營者的機制,通過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利益制衡機制,進一步規范公司治理。
三、我國股東派生訴訟制度適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規定有待補充完善
現行《公司法》與司法解釋,對股東派生訴訟的規定比較簡單,且對訴訟管轄、舉證責任、訴訟費用等相關問題未有明確法律規定,具體的程序規定仍有待補充完善。此外,當前存在爭議的“雙重股東代表訴訟制度”,也即實務中出現的母公司股東可否以自己名義起訴來維護子公司的利益之問題,現行法律未作規定,僅在《公司法》司法解釋(四)的草案中有過探討,但最終未能被確定下來??梢?,當前我國關于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理論和規則仍有進一步補充和完善的空間。
(二)中小股東的起訴意愿低
從主觀心理上,實踐當中公司權益受到侵害時,大部分中小股東提起股東代表訴訟的意愿并不高,限制了這一制度發揮功能的空間。究其原因,大致有三:其一,基于利益考量后的取舍決定。原告在無法獲得任何直接利益的情形下,還需承擔訴訟費用和敗訴風險,經過一番得失衡量后,中小股東大概率會選擇不起訴。其二,缺乏信心。中小股東本身就處于相對弱勢地位,提起股東派生訴訟,很可能需要與董監高等管理人員對抗,考慮到自己的微薄力量,很難憑一己之力扭轉乾坤,往往會因對勝訴結果信心不足而選擇不起訴。其三,厭訴心理。在大部分人認知中,“和為貴,忍為上”、“一場官司十年仇”的厭訴觀念依然存在,影響著人們對糾紛處理方式的選擇。中小股東們也普遍有著從眾心理,也受到“槍打出頭鳥”這種意識的約束,降低了其主動維權的意愿。
(三)原告的起訴資格限制嚴格
客觀上,要成為適格原告需滿足一定的資格條件。雖《公司法》對有限責任公司中的適格股東未加限制,但對股份有限公司,從持股比例、時間兩個方面均對原告股東資格嚴加限制。倘若對股東的派生訴訟資格不加以限制,很容易誘發股東濫訴,進而對股份公司的正常經營產生消極影響。但股份有限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屬于公眾公司、開放式公司,股東的人數多,還有一些不記名股東,股份攤薄、流通性強,在實踐中1%的持股比例較難實現,反而制約了股東派生訴訟的適用。
四、股東派生訴訟制度的完善構想
(一)健全制度規定,構建適當的激勵機制
為了使股東派生訴訟更為合理,在實踐中發揮效用,可以從健全制度規定入手,為該制度的適用提供更充分的法律依據。比如,明確訴訟管轄,合理分配舉證責任。此外,股東代表訴訟的勝訴利益,歸屬于公司。中小股東間接獲得的利益,也僅是所持有股份的增值部分,敗訴時還要承擔賠償責任。因此,建立適當的激勵機制,有助于提高中小股東在公司受侵害時起訴維權的積極性,可以考慮構建一種費用補償機制,降低訴訟成本,讓提起派生訴訟的股東能夠放心維權。
(二)適當地調整對原告資格的限定
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在提請股東代表訴訟時,需滿足持股比例達1%,且連續持股時間超過180天的雙重要求。從表面上看,1%的持股比例并不算高,但在實際中卻不夠合理。因此,有學者建議可以根據實踐中的真實情況設定一個低于1%的合理比例,或者是在維持原1%持股比例的基礎上,增加對持股數額的規定,只要在持股比例和持股數額兩者之間滿足其中一點即認為達到資格要求,既能保證有一定數量的股東維護股東利益,同時也不至于出現濫用股東訴權的現象。
五、結語
針對實踐中面臨的種種問題,我們應結合國情特色和傳統文化,適當借鑒域外的有益經驗,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修改和完善股東派生訴訟制度,使其更加科學、合理,能夠在未來的公司治理中真正發揮實效,讓這一移植過來的法律制度真正在中國土壤上落地生花。
參考文獻
[1]虞李輝.中新股東訴訟制度比較研究.法律適用,2020(02):56-62.
[2]李秀文.我國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完善路徑——基于333個案例樣本的分析.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6):106-116.
[3]李麗萍.論我國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適用困境——基于法經濟學成本收益分析的視角.福建金融,2016(07):72-77.
[4]中國法制出版社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實用版第5版.中國法制出版社.2018.
[5]施天濤.商法學 第5版.法律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