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友 李健 陳壯壯
為支持和規范社會應急力量隊伍的建設發展,促進其發揮更大作用,國家應急管理部加強引導、強化服務,組織并舉辦全國首屆社會應急力量技能競賽。本文通過對“全國首屆社會應急力量技能競賽”中(繩索組)隊伍的競賽成績進行分析,發現當前社會應急力量繩索救援面臨人員基礎體能水平差、理論知識薄弱、救援實戰能力有待提高、救援時效性有待加強等問題。未來,應注重應急隊伍專項體能訓練、加強理論學習、完善限時性考核進階制度、引進國際先進繩索技術體系,以提升我國社會應急力量繩索救援競技水平和實戰能力。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國民素質逐漸提高,社會各界人士參與社會救援的意識逐漸增強起來,特別是對重特大突發性自然災害如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的救援。在此期間眾多社會應急力量與國家消防救援力量組成的隊伍相互配合,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國家應急管理部的成立,我國國家救援體系也發生了一系列變革,當前,我國社會應急救援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但社會應急力量已成為是我國應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1月15日,國家應急管理部發出舉辦全國首屆社會應急力量技能競賽的通知?!叭珖讓蒙鐣绷α考寄芨傎悺笔俏覈駷橹咕仍荣愔屑墑e最高、規模最大、影響范圍最廣的國家級救援技能競賽。此次競賽既是比賽又是對全國社會應急力量的一場大練兵。通過競賽活動,可以組織、凝聚、篩選一批由高水平人員組成的隊伍,在全社會營造“學應急知識、練應急本領、強應急技能”的濃厚氛圍。本次競賽覆蓋全國 29個省、市、自治區,匯集了全國最優秀的社會應急繩索救援隊伍。決賽隊伍分別來自我國六大國家陸地搜尋與救護基地,人員經過選拔推薦產生。因此,此次競賽是當前我國社會應急力量中繩索救援隊伍基礎體能、理論知識、救援技術等方面水平的集中體現,以此次競賽成績為樣本,可以透視當前我國社會應急力量繩索救援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策略,以期為今后我國社會應急力量繩索救援的理論建設與實踐探索提供借鑒。
1 繩索救援組現存問題
1.1 人員基礎體能水平差
本次競賽有280個社會組織參加,其中繩索類隊伍88支。在區域賽中,參加繩索技能類競賽考核項目為(15米)繩索攀爬、單杠卷身上項目,這兩個項目主要考察救援人員的上肢力量與軀干的核心力量及身體協調性。其中(15米)繩索攀爬在60秒內攀爬到頂即為達標,單杠卷身上項目達到3個即為達標。在進行體能考核時,每支參賽若有一名隊員任何一項不達標,則隊伍淘汰。經過這兩項體能測試后,體能達標進階技能競賽的隊伍僅有7支,體能通過率僅為8%。由此可見,可見我國社會應急力量繩索救援人員的基礎體能水平尚顯不足,亟待加強。
1.2 理論知識薄弱
此次競賽內容共分為理論考試和技能競賽兩部分。其中,理論考核主要包括應急救援相關法律法規、傷員緊急救護知識以及繩索器械裝備三大模塊的基礎理論知識。決賽前,各隊伍已經知曉考核的相關理論知識。參加理論考核的7支繩索救援隊伍的理論成績如圖1??梢园l現,7支隊伍中僅有兩支隊伍達到六十分及格線,可見其理論知識之薄弱。
1.3 救援實戰能力有待提高
繩索救援在救援中是一項擁有較高技術難度的救援方式。在實際救援中,一次完美救援不允許出現任何失誤。由圖2可知,此次競賽技能考核中四項滿分隊伍只有一支,三項滿分隊伍有三支,兩項滿分隊伍有一支,一項滿分隊伍有一支,無滿分項目隊伍有一支,救援項目滿分通過率為57%。從參賽隊伍完成滿分項目數量來歸類,可將七支隊伍分成五個階層。對結果分析可得:我國社會應急力量繩索救援隊伍在實戰中的技戰術操作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救援能力還有待提高。
1.4 救援時效性有待加強
在救援過程中安全是貫穿全過程的理念,在滿足救援安全的前提下,救援時效性最為重要,救援本身就是與時間的賽跑,救援時效性強的隊伍決定被救傷員從底部到懸崖上接受系統救治的快慢。由表1可知,重慶市渝中區戶外運動協會在競賽四項技能考核中用時最短,與其他競賽隊伍在時間上有著明顯差異,賽后通過對比其使用的救援器械裝備得出差距原因,重慶市渝中區戶外運動協會救援使用的器械更為先進,在救援中引進并使用了 “電動小飛人”等國外先進的技術裝備。我國繩索救援相對于國外發達國家起步相對較晚,和發達國家在設備和技術方面存在較大差距,我國社會救援力量繩索救援隊伍在實施繩索救援尤其因繩索救援裝備、訓練技術匱乏等因素,導致繩索救援的效率還相對較低。
2 解決提升策略
2.1 進行專項體能訓練
技能競賽的區域選拔賽中,可以看出國家對社會應急救援人員的自身體能的重視,又可以充分認知我國繩索救援隊的體能之差。進而進行專項體能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繩索救援競技中,救援人員在進行不同項目的救援時自身發力點不同,比如肩部、腹部、背部、臀髖部等肌肉群都要發力,在繩索救援競技中,救援者發力肌肉群的強弱決定了救援的質量,甚至救援的成敗。又因繩索救援自身的特性,每一次完美技術動作的發揮,都需要身體生物力量,形成一個完整的運動鏈條,在救援過程中需要完成多次不同的技術動作,進而運用到身體的各種基本能力如力量,速度,靈敏,協調,柔韌,耐力等。在引入項目訓練時,要考慮到,在體能項目訓練過后是否可以增強救援人員以上自身的基本能力。
2.2 加強理論學習
在光明網發布的“加強規范,引導社會應急力量支持鼓勵社會應急力量依法參與事故災害救援的通知”中得知,我國還沒有出臺專門規范和指導社會應急力量如何依法參與事故災害救援的法律,法規或規范性法律文件。筆者認為社會應急力量既然已經成為我國應急管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學習現有的法律政策,來完善自身的不足,增強自身的法律意識,提高法律能力,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
2.3 設立限時性考核進階
無論是被困人員還是救援人員在長時間處于靜止的懸吊狀態下,身體都可能會出現生理及血液循環問題。醫學人員認為,一般被起吊靜止不動,15分鐘后,人就會出現昏迷和意識模糊現象,時間過長則會導致休克甚至死亡,且懸吊所造成的創傷有些是不可逆的。所以在發生人員懸吊之后,應迅速施救,要迅速接近被困者,幫助其調整空中姿態,以保證身體血液循環,避免昏迷。同樣,在開展救援時,要注意空中操作時間不宜過長,救援者在空中作業必須穿個人全身式安全吊帶。規范、正確地穿好全身式安全吊帶,能充分保證懸吊狀態的血液回流,避免發生懸吊創傷。方法的具體實施流程為:對每一名繩索救援學員進行第一部分的初級階段救援教學總教學時長3學時,個人課堂訓練時長1學時,總考核時常不定,但對單個項目的考核時間嚴格規定與把控,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的視為考核通過,初級階段所有項目都通過的學員方可參加學習下一救援階段內容的學習與考核;未達標的學員對初級階段的救援內容重新學習、自主加強訓練直至完成考核,方可允許參與下一階段繩索救援技能的學習與考核。進階式考核科目包括基本結繩、應用結繩、繩索技術、救助操法。在繩索救援技術教學中使用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每一位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學員對每一項技能的訓練效果,進而加固每一位學員的救援繩索基礎技能,為今后的實戰打好基礎。此考核訓練方式已在某些繩索救援技術培訓機構有實施。
2.4 引進國際先進繩索技術體系
國際上歐美在繩索救援方面發展較快。繩索救援裝備由機械化向自動化推進;繩索救援技術與戰術由穩定性向全面性發展。通過學習引進歐美等國際先進國家的救援理念與技術裝備,尋找出能夠與國內救援特點相切的救援理念,戰術,將為實戰能力快速提升。國家(重慶)陸地搜尋與救護基地,在2013 年成立時,就為其繩索救援隊,邀請國際多名繩索救援專家針對美國NFPA繩索救援技術、法國SSF單繩救援技術、歐洲IRATA雙繩救援技術等國際先進繩索救援技術進行理論指導、實地培訓,使這支新生隊伍在國際繩索救援技術大賽中取得較好成績;2015年,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消防指揮系引進美國 CMC 繩索救援技術和裝備,在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實際救援中,國外的在救援技戰術方面更具有創新性,值得我們去關注與學習,他們在實施救援時,會形成一個實戰指揮系統,會根據救援人員本身的優勢特點,將救援人員按其自身特點科學合理的分配救援實施時的崗位,并賦予不同崗位不同的職能,在實施救援時他們各司其職、有序進行操作,進而提高了救援效率。
3結語
目前,我國社會救援力量已被國家高度認可,社會救援組織與國家救援力量之間的聯系,協同性需要進一步增強。競技場是救援實戰前救援能力展示的重要平臺,是救援隊伍發現自身缺點與快速學習進步的場所,更是救援人員能力展示的重要平臺。通過總結此次競賽展現出的問題,能讓我國社會應急力量繩索救援隊伍對自身產生清晰的認知,通過不斷的學習、進修和鉆研,積極找到相應的對策,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為我國救援事業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