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地,1963年9月出生,男,河北安平人,中共黨員,本科學歷,中學數學正高級教師,河北省特級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任衡水市第二中學黨委書記、校長,是衡水市第五屆、第六屆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高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河北省教育干部學院客座教授,曾先后獲得“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工作者”“河北省省管優秀專家”“河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河北省杰出專業技術人才”“河北省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河北省中小學骨干校長”等榮譽稱號,自2004年12月任衡水市第二中學校長以來,團結和帶領全體教師克服發展困境,錘煉完善“原生態教育”理念,成功打造出“低進優出”教育品牌,徹底打破了“唯生源論”束縛,使衡水二中極短時期內實現“由弱變強、逆勢崛起”的跨越式發展,迅速成為在全國極具影響力的品牌高中。
衡水市第二中學(以下簡稱衡水二中)“原生態教育”辦學理念在教育實踐中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不僅使衡水二中成為“低進優出”的典范,還使其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教育奇跡,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本文對衡水二中“原生態教育”辦學理念進行了深入分析,以期探究其中的精要之處,為辦學活動的開展提供有益借鑒。
衡水二中是燕趙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從名不見經傳的薄弱校迅速成長為享譽全國的品牌名校,樹立了“居弱圖強、內涵發展”的辦學典范。這一跨越式發展奇跡得益于衡水二中秦海地校長“原生態教育”的特色辦學理念。“原生態教育”理念是在充分關注與尊重生命個體的基礎上提出的關于學校發展的價值觀念體系,其扎根于衡水二中的實際辦學環境與辦學實踐,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衡水二中在這一辦學理念的指引下,創立了獨具特色的師生成長模式,不斷突破發展瓶頸,在發展中求超越,在超越中創造奇跡。
一、“原生態教育”辦學理念的內涵
“原生態教育”的核心就是以生為本,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其根據學生的成長特點及教育規律,運用文化及精神力量對學生進行自然而有效的引導和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健全人格,實現全方位發展。
(一)“原”——回歸教育本真
“原”即初始,指回歸教育的本真。正所謂“洗盡鉛華始見金,褪去浮華歸本真”,教育是一項崇高的育人事業,需要遵循學生的成長特點及學習規律,并真正服務于學生、服務于社會。因此,在辦學實踐中,衡水二中秉承“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教育信條,力求將“真”作為教育的核心與根本。“原生態教育”之“原”,既包含對教育本真的向往與回歸,又包含對教師及學生的希冀與要求。
教師是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應不斷追求育人求真的教育境界,在教育過程中要尊重生命成長的規律,摒棄“灌輸式”“機械式”的教育模式,不斷豐富教育形式與內容,使學生獲得人格與知識雙重維度的發展與提升。對學生而言,其在追求人格與科學的過程中,應以“原”為指引,實現人格上知、情、意、行的完美統一,在知識上尊重科學規律,堅持科學本真,逐漸成長為社會的棟梁之材。
(二)“生”——提升自我價值
“生”即新生,是在事物不斷變化并達到一定程度之后發生的質變,是一種全新的狀態,是在“原生態教育”之“原”基礎上的升華。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其是一項系統、長期的偉大工程,通過長期接受教育,教育對象將發生質的變化,實現自我價值的升華。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接受外界的信息和刺激,通過自我認知的不斷發展,最終成長為于國、于家、于己負責的君子,這也與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哲學相契合。
學校在對學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不能只關注學生的知識發展,還要關注學生的人格發展,給予學生生命的關懷,使學生領悟生命的真諦,不斷發掘生命潛能,在追求卓越的生命狀態的過程中達到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
(三)“態”——注重精神力量
“態”即精神,是由心智決定并通過事物展現出來的能量場。教育是一項用生命感染生命的事業,學校又是育人的重要場所。要想促進學生的發展,學校就要不斷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質,而精神在其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精神狀態是個人內心狀態的外在表現,通過人的精神狀態,人們能夠感受到其行為的動力是否強勁。因此,學校在辦學過程中應始終圍繞“人”,將“育人”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強化文化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
在日常管理與教學中,衡水二中以“態”為著力點,通過文化與精神的巨大力量,為師生營造積極向上的育人氛圍和正能量場。在“態”的指導下,衡水二中確立了“精神立校,文化育人”的校園文化建設理念,進行了全方位的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無論學習環境、生活環境還是校園環境,都富含傳統文化的經典元素,既底蘊豐厚,又飽蘊精神,使師生始終保持斗志昂揚的精神狀態。
二、“原生態教育”辦學理念的踐行成果
(一)“青藍工程”教師成長模式
“青藍工程”是衡水二中踐行“原生態教育”辦學理念的成果之一,旨在提升教師的教學與管理能力,解決青年教師經驗缺乏的問題。青年教師是學校發展的中堅力量,是學校發展的新鮮血液,然而,青年教師由于剛剛走上工作崗位,教學經驗尚且不足。針對這一情況,衡水二中結合教師職業的發展特點,提出了原生態的教師成長模式——“青藍工程”。“青藍工程”就是針對青年教師采用“以老幫新”的方法,將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和經驗缺乏的青年教師結成對子,發揮老教師“傳、幫、帶”的幫扶作用,為青年教師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促進了青年教師的個性成長,為衡水二中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師資基礎。
(二)“四個五”課堂模式
“原生態教育”辦學理念既關注教師的成長模式,又注重打造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四個五”課堂模式就是原生態教學模式的核心理念。“四個五”即連續講課不能超過五分鐘,每節課的最后五分鐘要留給學生思考,每天用五句勵志的話來激勵學生,課堂結束要提出五個有意義的問題供學生思考。“四個五”課堂模式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主觀能動性,推動了學生個體思維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了基礎。另外,“四個五”課堂模式還關注學生精神信念層面,通過鼓勵性的話語,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增強自我發展的動力。可以說,“四個五”課堂模式是在遵循教育規律和“原生態教育”理念基礎上的模式創新,也是衡水二中實現“低進優出”的制勝秘訣。
(三)“養成+激勵”雙優德育模式
“養成+激勵”雙優德育模式是“原生態教育”辦學理念在學生德育方面的創新運用。品德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需要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良好品德的形成,既需要外部環境對個體施加積極向上的影響,又需要長期的“養成教育”實踐。
“養成教育”是一個系統化教育過程,既能為學生提供正確的行為指導,又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實現自我發展與自我完善,并內化為個體的道德意識與道德品質,繼而陶冶學生道德情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思想激勵就是不斷給予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其是學生道德養成的外部推動力。
思想激勵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情感激勵、榮譽激勵、表率激勵等,衡水二中將思想激勵融入學生德育工作中,倡導“讓思想激勵無處不在”的教育方式,旨在塑造學生拼搏進取的奮斗精神,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養成+激勵”雙優德育模式既關注學生道德形成的外部影響,又關注道德形成的主體性,由外而內,順應學生成長和發展規律,是“原生態教育”辦學理念的成功運用。
衡水二中“原生態教育”辦學理念以學生的發展為第一要義,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遵循教育規律,努力回歸教育的本真;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實現個體價值的提升,達到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同時注重對學生精神力量的激發,不斷為學生發展注入正能量。衡水二中在“原生態教育”辦學理念的指引下,通過“青藍工程”“四個五”及“養成+激勵”的原生態教育模式,不僅實現了教學成果的成功逆襲,還躋身全國十大品牌學校,成為全國同類學校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