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相比于其他學科,數學學習更依賴大量練習。小學階段學習的數學知識較為基礎,教學任務更偏向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但仍然不能忽略練習鞏固的重要性。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加快,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更加注重對學生數學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但數學知識學習仍然要不斷加強和鞏固。小學數學中,作業習題是幫助學生鞏固數學知識、加深記憶的主要載體。本文就如何設計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10-0038-02
引? 言
傳統的數學作業布置都是根據課堂知識進行統一練習,不能關注到每一位學生,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都沒有很牢固的數學基礎,總是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同時,傳統的數學作業大都枯燥無味,嚴重打擊了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面對這種情況,數學個性化作業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并將枯燥的作業變成充滿樂趣的數學練習。
一、傳統小學數學作業中的問題
為了對小學數學作業進行個性化設計,教師需要對傳統小學數學作業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彌補傳統數學作業布置中的不足,進一步提高個性化作業布置的質量。目前小學數學作業布置主要存在以下三大問題。
(一)數學作業題量大,布置頻率高
數學是一門需要反復練習來提高學習水平的學科,許多數學教師很認同這一點,往往對學生使用“題海戰術”策略。在一些重點小學中,這種現象尤為突出,除平常的課后作業外,在一些考試或測驗前,教師往往會讓學生不斷地做題,這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長此以往,會對學生的身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面對數學作業多、題量大的情況,學生多會產生排斥心理,喪失學習興趣,這對其以后的數學學習會產生不利影響[1]。
(二)數學作業缺乏“因材施教”,忽略學生自身情況
小學數學作業的布置較為單一,大多是對單元知識進行反復練習,并且所有的學生都進行統一的練習,考前還會根據教師的引導來進行“機械化”復習。這就導致學生作業的難度增加,教師沒有做到“因材施教”。在目前應試教育背景下,學校和家長往往過于關注學生的成績,忽略了學生本身的發展。教師也沒有掌握學生的具體情況,將統一的作業任務分配給學生。對于學生整體而言,一些知識點并不需要太多機械化練習,而是重在理解、串聯,但學生每天要浪費很多時間去做無意義的題目。同時,對于學生個體來說,數學思維存在差異性,每位學生需要練習、鞏固的知識點也不一樣,因此,教師要在做到“因材施教”的同時,把握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合理設置作業練習[2]。
(三)小學數學作業布置得不夠靈活
小學數學作業的布置多是依賴教材內容,不夠靈活,往往由教師“一錘定音”,教師讓做什么,學生就去做什么。但教師在大多數情況下并沒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解,并且抱著“數學只要做、練,就會有提升”的理念,這導致學生的作業質量雖然會得到慢慢提升,但學生的學習興趣會逐漸降低。在小學階段,教師要著重把握數學中的樂趣,引導學生發現數學的魅力。但是小學數學作業的布置沒有秉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理念,作業布置得不夠靈活,起不到讓學生喜歡上數學、發現數學學習樂趣的作用。
二、小學數學作業個性化設計的研究
小學階段是學生數學思維形成和發展的“黃金時期”,在該階段進行數學教學,教師應保證教學環節的科學合理性。為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響應素質教育改革的要求,切實提升學生的真實數學學習能力,教師對數學作業進行優化提升十分有必要[3]。
在小學階段進行“作業改革”不僅要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在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同時,還要對“數學作業”本身進行改革,發揮作業的優勢作用,這就是對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研究的意義和價值。通過設置個性化作業,傳統小學數學作業布置存在的問題就會得到一一改善,最重要的是保持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傳統的數學作業不僅給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和負擔,最讓人擔憂的就是消磨了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抵觸心理。學生在學習的壓力和負擔下,會逐漸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
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作業布置,解決學生弱項不統一的問題[4]。基于此,教師應做到“因材施教”,對于難以掌握的知識點,可帶領學生進行反復練習,對需要理解的知識點進行舉例、討論,對各個學生不同的弱項進行定點練習,減少作業題量。這不僅減輕了學生作業負擔,還提高了學生作業完成的效率,拉近了學生與數學學習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三、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實施策略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化,小學教育重心向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轉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作業進行個性化設計已經成為重點研究的內容。下面,筆者對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實施策略進行分析。
(一)教師根據學生情況進行合理化作業分配
小學數學教師進行個性化作業布置,要根據學生情況進行合理化作業分配,并不是簡單地減少作業量[5]。例如,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根據所學的內容對每天的作業進行板塊劃分,讓不同小組的學生結合自己的不足選擇不同的作業。如果實施效果不良好,教師也可以從數學小組分組入手,在分組時將數學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與數學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分到一組,這不僅可以帶動數學能力一般的學生,還可以幫助他們查漏補缺、分析不足。教師還應對班級作業完成時間進行了解,如果班級學生更喜歡在課堂上完成作業,那么教師就可適當減少課后作業的布置量,根據實際情況適當進行鞏固復習;如果學生在課堂上更傾向于學習、吸收知識,教師則應從課后作業入手,提高作業效率。
(二)靈活變換小學數學作業的形式,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好奇心較強,因此小學階段是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黃金時期,在布置數學作業時,教師可以嘗試加入激發學生興趣的元素,對數學作業進行趣味化設計,如將枯燥的數學題中的要素轉換成身邊隨處可見的事物。教師在布置數學作業時,還可以試著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6]。例如,在圖形學習中,基于正方形、三角形的知識,教師可以布置課后作業,引導學生用紙來剪出不同的圖形,使其配合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通過自己動手驗證結論,加深對知識的記憶。
(三)教師做到“因材施教”,不斷貼近學生學習時的真實想法
每位學生在學習數學時都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問題,教師需要對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進行了解。一種學習方法不可能適用于所有人,因此,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在作業布置中可以優先考慮將難度較大的題目布置給數學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并幫助數學學困生進行定點訓練,從而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結? 語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和作業布置模式,打擊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過多的數學作業和枯燥單一的作業形式給學生帶來了學習負擔和壓力。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貫徹數學思想方法,對數學作業進行個性化設計,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在提高學生完成作業效率的同時,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王增橋.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創新研究[J].中華少年,2016(03):112.
陳芳.淺談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J].學周刊, 2011(03):87.
王亞.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初探[J].考試周刊, 2013(61):61-62.
楊佳麗.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有效策略[J].文理導航(下旬),2021(03):31-32.
趙彩珍.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策略[J].數學大世界(上旬),2021(01):78.
張曉芳.淺析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與應用[J].教育藝術,2020(10):30.
作者簡介:張純芬(1979.7-),女,江蘇宜興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