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因此,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小學教育,提高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學質量。情境教學法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和習慣,從而為學生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小學數學;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10-0026-02
引? 言
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阻礙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提升,使學生學習過程變得死氣沉沉,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與時俱進,結合科技發展成果,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發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動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效應用情境教學法,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氛圍,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一、聯系生活實例,促進學生思考
小學生的智力水平有限,但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將教學內容融于生活案例中,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知識。因此,教師可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為基礎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從中挖掘具有數學價值的現象和問題,賦予數學知識生活意義,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價值,激發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欲望,從而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1]。
例如,在教學“認識小數”一課時,教師可以用大屏幕展示超市商品的標價,同時引導學生觀察:“同學們,屏幕上的這些商品你們都買過吧!現在觀察商品的價格,大家有什么發現?”學生觀察后回答:“商品的價格都有小數點,所以都不是整數。”教師給予學生肯定,同時提問:“在我們的生活中還存在很多小數,你能想一想并把它們說出來嗎?”學生認真回想,積極回答。有的學生說:“感冒發燒時,體溫可能達到38.9攝氏度。”有的學生說:“媽媽買了一個大西瓜,電子秤上顯示7.8kg。”還有的學生說:“老師,我的體重是35.7kg……”對于學生的積極回答,教師應給予學生贊揚:“同學們都很認真觀察生活,這些就是我們要認識的小數。”從而順利導入本課教學內容。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從學生熟悉的商品入手,為學生創設了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認識小數,讓學生產生了熟悉感和自信心。學生以高昂的興致投入課堂教學活動中,提高了自己的知識水平,同時也深刻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豐富教學內容
數學知識單調乏味,不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性。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數學課堂中,它改變了死板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讓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因此,教師可將多媒體技術與數學教學內容有機結合以創設現代化教學情境,將現代技術變為學生學習的有效工具,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2]。
例如,在教學“找規律”一課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的動畫功能,創設“超市”開業的情境:今天超市開業,門口熱鬧非凡,掛滿了氣球、彩旗,還有很多鮮花,動聽的音樂聲響起,許多顧客陸續走進超市……同學們,請你認真觀察,找一找這些事物有沒有什么規律。學生仔細觀察,很快發現:氣球的顏色是按照紅色、綠色、黃色、藍色的順序一組組重復排列的;彩旗的顏色則是按照一面紅色、一面藍色、一面黃色、一面綠色和一面紫色的順序排列。然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總結:事物的排列按照一定順序,那么它就有了一定的規律。在學生認識規律后,教師再組織學生從畫面中尋找鮮花、顧客衣服的顏色或是音樂等其他事物間的規律,以深化學生的認知。
由上述案例可知,教師借助多媒體將動態的畫面引入課堂,使課堂教學由靜態變為動態。新穎的教學情境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尋找規律的興趣,使其以積極的狀態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三、趣味游戲情境,活躍課堂氛圍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講臺上費盡全力地講授,學生坐在下面面無表情地接收,教學氛圍壓抑,嚴重影響了學生情緒,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這與現代教學模式嚴重不符,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融入與之相適應的游戲環節,活躍數學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游戲中體驗和感悟知識,加深對抽象知識的理解,活躍思維,培養其觀察和發現知識的意識,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3]。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時,教師可設計剪紙游戲,讓學生真切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征。首先,教師可以展示一些民間剪紙藝人的作品,引導學生充分觀察軸對稱圖形并提問:什么是軸對稱圖形,什么是對稱軸?學生認真觀察、交流后進行總結:如果沿某一條直線進行對折,對折后直線兩側的圖形能完全重合,則這個圖形為軸對稱圖形,而這條直線就是這個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在學生明確地認識軸對稱圖形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剪紙比賽,大家親自動手折一折、剪一剪,看誰能剪出漂亮的軸對稱圖形。學生的熱情瞬間高漲,開始思索如何才能剪出漂亮的圖形,然后動手進行操作,親手剪一剪,在剪的過程中,不斷思考、總結軸對稱圖形的特點。
在上述案例中,在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抽象概念時,教師引入直觀教學法,讓學生對圖形進行觀察、總結,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后,組織學生進行剪紙比賽,提高了學生學習軸對稱圖形的興趣,使其更加直觀地理解了軸對稱圖形的特點,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融入合作探究,提高協作能力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合作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協作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需要教師長期培養。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實情,創設合作探究情境,讓學生能夠親自參與教學過程,在探究中學會合作,通過合作完成探究任務,促進學生合作意識的形成,使其養成合作探究的習慣,從而主動地進行知識的學習,提高協作能力,進而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4]。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一課時,教師首先出示三組平行四邊形讓學生比較面積的大小:第1組,底相同,高不同;第2組,高相同,底不同;第3組,高和底都不同。對于前兩組,學生很輕松地就完成了圖形大小比較,到了第3組,學生陷入困境,經過思考學生提出:假如能夠求出它們的面積就能比較大小了。教師順勢提問:你有辦法算出它們的面積嗎?學生大膽嘗試,分組研究。有的小組提出,可以用數方格的方式;有的小組提出,可以用拼剪成長方形的方式……交流討論后,學生開始動手操作,相互協作,共同完成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之后,教師讓學生突破方法局限,計算一座平行四邊形大公園的面積,學生通力合作,終于導出了計算平行四邊形的公式: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
教師通過有效設置疑難問題,為學生創設了探究情境,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探究及合作交流,共同總結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促進了學生思維意識的形成,提高了學生的協作學習能力。
結? 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方法,運用多種策略,創設全新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真實感受知識的發現、變化過程,體驗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魏清文.“互聯網+”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情境教學應用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17):153.
李新燕.以境激趣 以人為本:小學數學創設合理有效情境的幾點看法[J].新課程,2020(20):148.
徐芳.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07):44.
武珊珊.關于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的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04):189-190.
作者簡介:趙霞(1973.12-),女,江蘇南通人,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