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謂“主題式閱讀”,是指教師結合某個特定主題開展多文本閱讀活動,讓主題成為閱讀的導向,從而引導學生體會主題的深刻內涵的閱讀方式。主題式閱讀,既能提高學生的閱讀品質,又能集中閱讀資源。因此,本文重點分析了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10-0028-02
引? 言
新時期背景下,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成為新的語文改革重點。“多讀書,讀好書”更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主旋律[1]。鑒于此,教師不妨以“主題式閱讀”為突破口,對學生進行深入引導,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一、巧妙切入,拓展閱讀
實施“主題式閱讀”,最核心的問題是找尋恰當的切入點。教師一旦確定了最佳切入點,就能更好地進行閱讀拓展。針對“主題式閱讀”,教師可以從兩個層面確定切入點:第一,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的部分課文屬于名家名作,教師就可以從課文的作者入手,為學生推薦該作者的其他作品。第二,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主題,選擇其他具有共性的文本素材。比如,《海上日出》《桂林山水》都是寫景類的文章,因此可以作為主題閱讀的同類素材。
例如,《荷花》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葉圣陶,他是我國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教育家。雖然葉圣陶在文壇鼎鼎有名,但是大多數學生并不了解葉圣陶的相關信息,也不知道他有哪些作品。為了引導學生了解葉圣陶的文學風格,教師給學生推薦了其他三篇文章,分別是《爬山虎的腳》《牛郎織女》《記金華的雙龍洞》。與此同時,教師要求學生通讀這三篇文章,想一想這三篇文章存在哪些共性及不同。學生認認真真讀完這三篇文章后,對文本主旨進行了生動的概括:《爬山虎的腳》寫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植物;《牛郎織女》呈現出作者對神話世界的瑰麗想象;《記金華的雙龍洞》寫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這三篇文章不僅用詞典雅,而且運用了比喻等修辭手法,寫出了作者對生活的觀察與感悟。但是,這些文章表達了不同的思想與情感,這是文章的主要區別。
主題閱讀是否成功,關鍵在于教師能否選擇正確的切入點[2]。教師要從作者及文章表達的主題入手,為學生推薦具有內在關聯性的素材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字鑒賞力。
二、尊重學生,積極參與
提高主題閱讀效率的基本前提是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因為新型的師生關系是素質教育的改革重點,教師如果能夠尊重學生的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教學,就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3]。傳統的語文教學以“應試”為主,教學模式單一,不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時代在進步,教師的教育理念也應與時俱進。在應用主題教學模式時,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的學習反饋及學習成果,及時調整教學思路,從而保證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在教學《少年閏土》這節課時,由于大多數小學生并不了解魯迅的其他作品,教師以此為切入點開展主題閱讀活動,引入了《故鄉》《祝福》等作品。但是在實施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發現學生并不投入,在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以后發現,原來學生不喜歡魯迅的作品,感覺很難理解。針對學生的反饋,教師進行了教學反思。原來引入的這兩部作品,無論思想的深度還是文章的背景,都和當前的小學生存在較遠的距離。鑒于此,教師為學生推薦了魯迅的其他有趣的作品,如《朝花夕拾》《故事新編》,學生這次不僅沒有抱怨,反而興致勃勃地開展閱讀,主題教學質量得到了真正的保障。由此可見,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遵從學生的興趣,才能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在引入主題教學模式時,教師不能在課堂上表演“獨角戲”,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尊重學生,如此才能保證教學效率。
三、立足單元,開展閱讀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編者以單元的形式串聯起所有的課文,而每個單元又有一個獨立的主題,每個主題下包含若干篇文章。這些文章可能題材不同,但是表達了相似的主題或者情感。在開展主題式閱讀教學時,從單元主題入手,也不失為一個教學良策[4]。教師如果能夠認真分析單元教學目標,并結合語文要素對文本進行深入的分析、比較,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就能提高主題閱讀成效。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主要包括三篇課文,分別是《我們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火燒云》。這一單元的導語是“天地間隱藏著無窮無盡的奧秘,等待我們去尋找”,同時給出了具體的語文要素,“初步學習整合信息,介紹一種事物”。可見,這一單元主要是引導學生探究大自然中神奇的現象,并試圖探究該現象產生的原因。在開展主題閱讀活動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先自行閱讀課文,想一想作者分別是從哪些方面描繪大自然的現象的。比如,在《我們奇妙的世界》一文里,作者選取了一天中不同的時段,對天空進行觀察;而《海底世界》從聲音、動物、植物及資源四個方面描繪了海底世界的精彩;《火燒云》則重點展示了火燒云來臨前后天空的顏色及形態的變化。盡管這三篇課文都是以大自然為核心主題,但是在具體的描繪上卻運用了不同的方式,因此帶給學生不同的閱讀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閱讀了多篇文本,也提高了文學鑒賞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課文就像一顆顆美麗的明珠,而“主題”就是那根若有若無的線,將這些“明珠”串了起來。教師分析單元內容,既能提高主題閱讀的成效,又能讓學生形成宏觀的語文認知。
四、聯系生活,開展閱讀
“腹有詩書氣自華”強調了讀書對個人心靈成長、氣質形成的特殊作用[5]。在開展主題閱讀時,為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教師需要積極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并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更具個性化的閱讀主題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這樣做,既可以帶給學生耳目一新之感,又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例如,傳統文化和學生生活密切相關,尤其以“節慶文化”最為突出。“節慶文化”指的是傳統節氣與節日,無論節氣還是節日,都深深地影響著學生的實際生活。因此,在開展主題閱讀時,教師不妨從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集相關的文本素材。比如,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元日》《清明》這兩首詩,前者描述了春節的熱鬧景象,還滲透出春節的文化習俗;而《清明》表達了行旅之人離鄉在外的愁苦心情。在教學這兩首詩歌時,教師可以將重點放在詩中習俗的探索上。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補充其他有關傳統節日的詩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發掘詩中蘊藏的傳統文化精髓,給學生補充其他有關的文化知識,如中秋節的習俗、來源、典故、傳說故事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以學生的生活為引,進行主題拓展,能夠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與認知。
在開展主題閱讀活動時,從學生的生活入手,不失為一個巧妙的途徑。因為每個小學生都有獨特的生活經驗,也經歷了一些生活場景。教師將其作為切入點,為學生擬定閱讀主題,能帶給學生更多的閱讀體驗。
結? 語
“主題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常見的模式。在開展主題教學時,教師可以從教材切入,也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切入。無論采取怎樣的策略,教師都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對閱讀產生期待,這樣才能真正提高主題教學的效果。本文從四個角度論述了主題閱讀的實施策略,并給出了具體的建議,以期為廣大語文教師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姜丹.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J].啟迪與智慧(中),2020(07):85.
王生俊.探究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策略[J].學周刊,2020(23):53-54.
張詠望.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策略與實踐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1(02):48-49.
李磊.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語文實踐性作業設計初探[J].中小學教學研究,2021,22(01):64-67.
吳紅.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探究[J].名師在線, 2021(02):67-68.
作者簡介:李青(1994.6-),女,江蘇南通人,本科學歷,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