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雄
摘? 要:藝術院校大學生在心理上處于快速發展又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具有普通大學生的心理共性,同時又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個性。文章通過分析藝術院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反思當前藝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從提高思想認識、強化師資隊伍、改進教學模式和樹立品牌活動等方面探討了藝術院校如何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從而增強藝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藝術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13-0115-03
近年來,國家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愈加重視,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對其加以規范指導,各地區各高校也紛紛進行了大膽嘗試和有益探索,并獲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藝術院校大學生與普通大學生一樣在心理發展上處于快速發展又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具有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共性特征,同時,由于專業特點和成長環境的不同,又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個性 [1]。了解和把握藝術院校大學生的個性特征與心理特點,有利于藝術院校全面系統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而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一、藝術院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分析
按照埃里克森心理發展八階段理論,大學生處于成年早期,個體生理發展趨于成熟,而心理處于迅速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他們具有認知能力不斷提升、自我意識逐漸成熟、情緒情感激烈復雜、意志顯著增強等心理特征。藝術院校大學生除了具備普通大學生這些心理共性外,還帶有自身鮮明的特點,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大致可概括如下:
(一)感性認識深刻,但理性認知不足
一般來說,藝術院校大學生看待事物往往感性,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斷。他們自我認同普遍較高,對視覺表象具有很強的敏感度和洞察力,對藝術的理解也很深刻,這種敏銳的感知能力對藝術創作是大有裨益的,但將其帶入生活中,容易造成看待問題不全面,做事盲目自信的問題:事前缺乏行動的目標和計劃,事中缺乏行為的監控和協調,事后缺乏經驗的總結和提煉。
(二)情緒情感豐富,但易受外界影響
藝術院校大學生情緒體驗豐富多彩,情緒波動較大,在外界刺激下,很容易沖動,表現為遇事不能冷靜分析,不能約束自我,容易感情用事,對情緒的自我調節和控制能力不足。藝術類院校注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沒有絕對統一的考核標準,對于同一件作品,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獲得不一樣的見解。在這種創造性教學的模式下,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和自主能力,也使得學生在生活中處理問題往往從個人喜好出發,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隨意性。
(三)意志品質堅定,但理想信念淡薄
藝術院校大學生往往對自己的專業充滿熱忱,學習目標明確,學習動機強烈,專業上孜孜以求,精益求精。藝術創作過程既要捕捉靈感又要付出辛勞,學生每每靈感突發便不惜通宵達旦,造成其在專業學習上形成堅強品質,但他們重專業技能而輕文化知識,大部分藝術生人文素養薄弱,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理想信念淡薄,政治信仰缺失,對于一些經典理論往往嗤之以鼻,不屑一顧 [2]。
(四)個性獨立自主,但學習紀律松弛
藝術院校大學生關注時尚潮流,注重審美情趣,對人對事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思考。相較于普通大學生,他們更早地接觸社會,高中階段就開始走上藝考之路,在不同的考場上身經百戰,更早地體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和社會的紛繁復雜。因此,他們個性鮮明,有很強的獨立意識和自主能力。但在學習上,部分藝術類學生組織紀律觀念淡薄,自我約束能力較弱,集體主義意識缺失;在生活上,部分藝術類學生作風懶散,過分相信自己的判斷,而缺少對他人意見的理解和尊重。
二、當前藝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一)目標定位不明,職責界定不清
藝術院校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缺乏足夠的重視,沒有明確的教育目標和準確的價值定位,過分依賴于“德育”,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質教育混為一談,沒有充分考慮它的理論基礎、教育內容和專業特點,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職責任務界定不清晰。加上藝術院校受教育體制、招生政策等方面影響,學生普遍文化基礎薄弱、人文素養偏低,對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的學習缺乏積極性,這些都影響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二)師資力量緊缺、專業隊伍匱乏
目前,多數藝術院校缺乏一支專業素質好、理論水平高、咨詢經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團隊。按照教育部規定,每所高等學校需要按照師生比不少于1■4000配備心理輔導與咨詢服務的專業教師,部分藝術院校連這一最低標準都不能保障,更談不上對相關教師的專業培訓和心理督導。另外,藝術院校缺乏教育學和心理學相關學科背景做支撐,其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中普遍獲得的科研支持普遍較少 [3]。
(三)教學模式陳舊、教學效果低下
藝術院校專業課的講授普遍采用小班教學或“一對一”個性化教學模式,這樣更符合專業技能學習的規律。藝術生大多思維跳躍、情感豐富、感知敏銳,在課堂上他們敢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更青睞于討論、體驗、角色扮演等可以盡情展現自己的教學形式。而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是公共必修課,學生人數眾多,對教師的課堂把控能力和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和吸引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部分教師卻沒有根據教學形式的變化和授課對象的特點做出相應改變,仍然采用傳統的“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模式,課堂上沒有互動,缺少情感的交流,更談不上思想的共鳴,學生參與度不高,獲得感不強,致使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
三、藝術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討
(一)提高思想認識,樹立全局理念
藝術院校要整體上提高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水平和重視程度,要樹立全局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素質教育體系中,并注重與道德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和專業素質教育相結合;要轉變研究理念,從靜態調查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轉變為研究大學生心理狀況的動態發展,從側重發現心理問題解決心理疾病的咨詢性教育模式轉變為側重激發心理潛能,提高心理素質的發展性教育模式,如引導學生健全人格品質、優化情緒情感、提升自我效能、改善學習能力、和諧人際關系、樹立自尊自信等;努力做到心理調查與心理干預相結合,指導心理發展與預防心理疾病相結合,傳授心理健康知識與培養心理自助能力相結合,個體心理咨詢與團體心理輔導相結合 [4]。
(二)加強師資培訓,強化隊伍建設
藝術院校面對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素質不高,專業不強,數量不充足,人員不穩定等問題,要加大投入力度,優化教師結構,完善培訓體系,努力打造一支專業素質好、師德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的專家團隊。在資金投入方面,校級層面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經費預算,做到專款專用;完善硬件保障,設置獨立的心理健康教研室、心理咨詢室和團體輔導室;科研經費單列,鼓勵相關教師開展藝術院校大學生心理方面的科學研究。在教師結構方面,在注重優化教師的年齡結構、專業結構和職稱結構,開展“以老帶新”,促進青年教師成長,合理配備專業教師和兼職教師。在人才培訓方面,設計出多層次、全方位、系統性的人才培訓體系,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邀請校外優秀專家學者對專兼職教師進行培訓,或組織教師外出調研學習。
(三)改進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
藝術院校具有濃厚的美學底蘊和豐富的創作資源,在日常的專業教學中,要注重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其中,通過藝術專業課程展現心理建康教育功能,更好地發揮心理育人效果。藝術院校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使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合,促進課堂講授與團體輔導相結合,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和必備的心理調適技巧,增強學生心理自助和助人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巧妙地注入“心育”內容,使課程內容更符合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心理狀態,更容易被學生所接納和吸收 [5]。在教學方式上,教師可采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情景再現、團體輔導等,增加課程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卷入度,讓心理健康知識入耳入心。在教學手段上,教師可運用繪畫療法、舞蹈療法、音樂療法等,將藝術表達與心理治療相結合。
(四)依托特色活動,營造和諧氛圍
藝術院校應結合藝術生的專業特點的心理需求開展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活動,營造健康向上、和諧融洽的校園文化氛圍;舉辦心理講座、心理沙龍、主題班會和藝術展覽,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把握心理過程及個性發展規律;舉辦心理漫畫、心理話劇、心理微電影、放松音樂創作等與藝術專業相關的心理活動競賽,幫助學生逐步深化自我認識,充分展現個性風采;舉辦符合藝術生個性特征的團體輔導,如針對新生開學、專業分化、工作室選擇、就業深造抉擇開展新生適應輔導、學業壓力輔導、人際關系輔導和升學擇業輔導等 [6]。
參考文獻:
[1] 史瓊. 藝術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06):111-113.
[2] 王瑜. 藝術類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J]. 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33(03):128-131.
[3] 羅金玲. 藝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的思考與構建初探[J]. 黑科教導刊,2017(06):173-174.
[4] 呼靖. 藝術類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 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09(01):71-72.
[5] 邵百艷. 藝術院校教育教學中大學生學習心理健康與干預的研究[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29):164 -165.
[6] 張甜. 構建藝術院校特色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思考[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34(05):105 -107.
(薦稿人:王新宏,廣州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學院專職副書記,副教授)
(責任編輯:劉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