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麗雅 孟巖
【摘要】 在宋代詞人中,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她的詞在思想內容上和詞風上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后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滿、思想積極向上,主要描寫她在少女、少婦時期閨中的生活,表達了對自然的熱愛及對丈夫別離時的愁悶心情,具有流麗明快的風格特色。南渡后,面對國破、家亡、夫死的苦難,倍感身世的凄涼,李清照開始關注社會現實,這時詞風變得沉郁悲苦。通過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境變化對創作風格的影響。
【關鍵詞】 李清照;風格;詩詞創作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3-0025-03
李清照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女詞人,被譽為詞國皇后,她的詩詞創作內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時期生活的變化而呈現出前后期不同的特點。在創作上,李清照生動地展現了她的生命歷程對其創作的影響:前期是少女少婦的風雅情趣,真摯愛情及大自然和諧美麗;后期是感時傷事,悼亡思鄉,憂國憂民并抒發憂情。從她的生活經歷中可以感受到詞境中的情感變化,由清新自然轉變為憂傷凄涼也是當時時代的縮影。
一、李清照南渡之前的生活與創作
在詞人南渡之前,婚前是天真爛漫的青蔥少女。生活錦衣玉食,即使在封建思想壓迫女性的大環境中,父母開明的思想使李清照的生活頗為愜意自在,長期受他們深厚文學修養的熏陶,使其自身也詩、詞、書、畫樣樣精通。當她情竇初開時,遇見了趙明誠,便與他情意相投,結為夫妻,夫婦二人感情和睦,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金石、詩詞上,生活也算得上愜意美滿。
成為少婦的她將美滿的婚姻愛情視為她主要的理想生活。但隨著丈夫開始為官后,李清照便對他的思念日益加深,夫妻二人暫時分別,甜蜜中增添了相思之苦,如《醉花陰》和《臨江仙》。她是宋朝女詞人中的佼佼者,沒有受封建制度和傳統思想的束縛,而是常常走出閨閣,去感受大自然的風光景色,以豐富創作,陶冶情操。如果把她前期詞作風格按照經歷分為三部分,可以說一部分是生活在秀閣中嬌俏活潑的少女情懷,一部分是出閣成婚后對丈夫的鐘情,而另一部分則是感受自然的和諧美麗,表達對自然的熱愛,以及對花鳥草木的眷顧,如《鷓鴣天·桂花》。
(一)少女時代的清新
李清照出生于一個書香門第的世家,父親是宋代名臣、蘇軾的學生李格非,母親是狀元王拱辰的孫女,都很有文學修養。在這種濃厚的文學氛圍之中,在禮教森嚴的社會大背景中卻擁有寬松的生活條件,耳濡目染,加之才華過人,少時便有詩名并獲得了文壇大家、蘇軾的大弟子晁補之的大力稱贊。少女時代的李清照生活安定,無憂無慮,因此在她的創作生涯中,早期她的詞快樂無憂,正如她自己所說:“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①詞境也趣味盎然。《點絳唇》就充分表現了這一特點:“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詞中那位聰慧、嬌羞的少女,養尊處優,但又不甘閨中寂寞,不就是李清照年輕時候的樣子嗎?少年時期的美好,一舉一動都得到偏愛,沒有憂慮的她略帶一絲羞澀與活潑,少女情懷總是詩。這一幅幅明媚的畫面,都在詮釋李清照的純真、爽快而多情的性格,使我們感到她生活的自由與幸福,與此同時也不無透露出其貪玩、活潑的個性。
(二)少婦時代的閨情詞主流
據《金石錄序》 :“余建中辛巳,始歸趙氏。時先君作禮部員外郎,丞相作禮部侍郎,候年二十一,在太學作學生。”由此可見,18歲的李清照嫁于趙明誠,兩家門當戶對,夫妻兩人詩詞酬唱,琴瑟和鳴,共同整理金石文物,生活安定和諧。如《減字木蘭花》:“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就展現了詞人幸福甜蜜的生活和閨房之樂。但隨著趙明誠的出仕,夫妻短暫離別,也讓她在幸福生活的眷戀中流露出憂愁的情緒,比少女時期多了許多漣漪。如《鳳凰臺上憶吹簫》:“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再如《浣溪沙·閨情》:“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被人猜。”這些一首首表露心意的閨情詞,體現了詩人大膽追求愛情,坦率表達愛意的率真個性。對影成雙,思念丈夫的情愫便彌漫開來,即使夫妻兩人分隔兩地,卻互相牽掛,這種離愁別緒也減輕了許多,更何況時時還有大雁傳來的書信來訴說情意,以示相思之苦。苦澀的離別中含有夫妻雙方彼此眷戀的幸福感,是李清照少婦時期閨情詞的一大特點。
(三)不局限于閨閣,表達對自然的熱愛
李清照與其他的閨閣小姐不一樣,她更愿意走出深庭院落,去感受自然美景,因此語言也自然清新,絕不刻意為之,但也絕不是凡見到的都可隨意組織入文,而應是通過錘煉才能達到的自然。李清照的詞看似脫口而出,不留痕跡,其實“練句精巧者易,平淡人詞者難”。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如“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等句,都是按自己的審美理想提煉而出的。短短數字,就將詞人思念丈夫的情感:離愁中又有甜蜜展現得淋漓盡致。
李清照是把這種清新質樸之風帶入宋詞的第一人。她摒棄唐五代“花間派”詞濃郁鮮麗的明艷色彩和矯揉造作的成分,而創造了清新自然的“易安體”。這在詞史上獨樹一幟,是很大的創新和突破,如“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當年曾勝賞,生香薰袖,活火分茶。”品酒,喝茶,是李清照心靈與大自然的一場對話,可以說,自然是她的靈魂。
二、李清照南渡之后的生活和創作
靖康之難后,李清照受盡磨難,多年嘔心瀝血搜集的金石字畫遺失殆盡,給她帶來了沉痛的打擊。趙明誠病逝后,她深切地感受到人間的孤獨,難忍悲痛,往日的一切美好都失去了意義。重門深院,草綠階前,遠方的信無人再傳。而后,李清照遇到了張汝舟,受其欺騙與他成婚,但婚姻并不幸福,還因此受牢役之苦。宋王朝腐敗無能,賣國求榮,親眼目睹了國破家亡的李清照在她生命的后三十年,只剩下了難言的苦楚與凄涼。正如《聲聲慢》中所寫的:“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是詞人人生苦難的真實寫照,也是那個社會下苦難的象征。
(一)“靖康之變”中的國破家亡之痛
后來的李清照,更多的是蕭索與凄涼。尋尋覓覓,凄凄慘慘戚戚,這是她的無奈與痛苦。疏雨黃昏,落紅滿地,飄零輾轉中,世界早已不是從前的模樣。甚至江南,也不能給她的荒年冷月些許溫暖,正如張愛玲說的,亂世的人,得過且過,沒有真的家。那樣的年月,三杯兩盞淡酒,泡著滿心寂寞;卷珠簾,卻卷不了憂愁,著實是難言的境遇。荒涼人世,無枝可依,即使拮據也不愿變賣金石古籍,拼死保護她與丈夫的心血,她必須選擇堅強地活著。面對當下的時局,她發出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擲地有聲的壯言。在她的性情里,除了感傷,還有倔強。她敢于以女子之身,端立于眾文人之間,用不輸于男子的氣概抒發愛國激情,不扭捏,不畏懼,所倚仗的,除了驚世的才華,便是倔強的性情。
(二)丈夫去世,飽受非議的身世之感
李清照一直將趙明誠視為在亂世中的最后凈土和慰藉,這最后的凈土撫慰著她滿目瘡痍的心靈,讓她的傷痛可以減少一些。她貪戀這份慰藉,需要給她那柔軟脆弱的根須一個安身之所,就像鳥兒對暖巢那樣,這是一個漂泊無依的女子對安身之家的渴望。然而,丈夫病逝,連這最后一絲慰藉也沒有了,一個如春風般靈動活潑的女子,在那瑟瑟的秋風中徹底流失了。后來遇到了道貌岸然的張汝舟,本以為可以相互取暖,但實則備受折磨,李清照寧愿坐牢也要離婚,不受世俗束縛,突破禮制,這場婚姻也草草結束。舊痛加新傷,她那份高雅的情趣也漸漸暗淡了。李清照真正成了無根之樹,無果之花,那漂泊無落的心也無處安放了,于是她發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樣孤苦的悲嘆。多想歲月中只有北宋的安逸文雅,而無南宋的蹉跎踉蹌。李清照的人生縮影就像史書一樣,這一頁尚錦繡萬里,另一頁卻是山河破碎。
(三)時代動亂,顛沛流離的悲慘生活
靖康之難,不僅是李清照,還有千千萬萬的民眾也卷入離亂中,戰火漫天,民不聊生改變了她的生活,使她由一位閨閣小姐變成了飄零輾轉的難民,國土破敗,戰爭四起,而南宋統治者卻茍安偷生,強烈地激發了李清照的愛國豪情。雖然她是柔情至極的女子,卻又不失豪氣,詩詞中也流露出愛國主義的旋律,如:“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也寫過這樣的詞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在這段憂國傷時的日子里,她站在時代前列,或鞭撻投降的奸賊;或諷刺對外妥協政策;或歌頌愛國志士。她的酒杯里,盛滿了孤獨。在寂寞痛苦的時光中,載著憂愁,品青絲成了白發,煙雨濕了流年。所有的顛沛流離,所有的形單影只,還有那滿腔的愁,入了詞,都在默默訴說著李清照后半生的經歷。亂世的天空,只留下無盡的愁苦。
三、李清照詩詞的藝術成就
李清照一生顛沛流離,她的作品也很好地反映了她當下遭遇的心境,可以稱之為她人生的寫照,時代的縮影,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整體上她的詞以女性獨有的細膩視角,呈現出特有的優美意境,其中也兼有愛國的豪情和憂民憂國的情懷,既有抒情表意的情景交融,又有詩詞的音律和諧;既有語言的樸素自然,又有深刻含蓄的情感表達。不論是在語言、意境等角度還是在音律,情感等方面,都體現了她出色的詩詞才能和深厚的文學修養,為后世的詩詞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重視意境的創造,情景交融
作為婉約派詞人,詩人在詞中的情感表達往往含蓄委婉,因此在她的詞中有很多意象,意境的創造,進而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李清照對梅花特別鐘愛,在這背后承載著其高雅脫俗的靈魂,借梅花訴說和抒發她的女性情懷,寫了很多的詠梅詞,如:“莫恨香消雪減,須信道、掃跡情留。”②詩人詠殘梅自比,真實反映了她當時的生活和情感,呈現出她高雅,不入流俗的性格特征,意境哀婉深切。梅花之品性正如李清照之人格操守,在她筆下這些詞中的梅花不僅僅是意象,其中還寄托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通過深入分析李清照的詞作可以發現,比喻是最為常見的修辭手法,生成形象、生動的效果。并且她還習慣運用白描的手法,從而更加直白透徹地抒發內心感情。《醉花陰》中的“人比黃花瘦”,比喻貼切、生動自然。這首傷春之作并未直接描繪百花凋零的場景,而是從視覺,聽覺的角度出發,側重于描寫自己的主觀感受,烘托出更加真實的暮春時節氛圍,調動讀者與作者的共鳴。李清照也正是運用自然淺淡的語言,成功地創造出一個個優美意境。
(二)語言樸素自然,活潑清新
李清照的詞是婉約派的先祖,創作了獨有的“易安體”,王士禎曾說:“婉約以易安為宗。”其語言精確而富有表現力,經錘煉而不留痕跡,自然清新,出于自然。這與柳永的詩詞語言有異曲同工之處,柳永也使用極其生動、淺近的語言,充分吸收日常生活中的俗語、口語入詞,以通俗流利的語言取代雅致絢爛的修辭,并一掃晚唐五代詞人的雕琢習氣,如:“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處雨收云斷,憑欄悄悄,目送秋光。”
語言還表現為多淺俗之詞,但卻表達出清新的意境。如《如夢令》中,李清照用“肥”“瘦”兩個字表現出風雨后葉子更加清嫩肥沃,而花朵殘敗凋零的景象,體現出少女對美好愛情的渴望以及和對青春易逝的感慨。李清照對語言的錘煉,在于她能運用通俗淺顯的口語來準確地表達出流動多變的情感。如《一剪梅》中,“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剛剛收到丈夫的來信喜上眉梢,但又想到自己一個人寂寞獨守,一絲愁意又上心頭,八個簡單的字,準確無誤地表達出人物復雜的心理變化過程。
(三)音律和諧,聲調美妙
李清照的詞讀起來之所以具有很強的節奏感,是因為詞人擅長用疊字。宋詞本是用來淺斟低唱的,因此音律和諧是個很重要的內容。在詞中,這些疊字不僅可以表達詩人的心境,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還增加了詞的音律美和修辭美。李清照善用疊字,充分發揮了疊字所具有的抒情性和音樂性的功能,進而展現自然景象,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如《聲聲慢》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首詩的開頭便運用了很多疊詞,又如《浣溪沙》中 “重簾未卷影沉沉”, “沉沉 ”本身指房間幽暗, 然而與“影”字相連更覺光線暗淡,表達出在這深院之中詞人凄苦孤寂的悲痛心情。
這些詞作中都表現出詞人杰出的駕馭語言的能力,以及將音樂與詩詞融合的造化。她運用清新自然,淺顯易懂的語言創造出一首首音律諧婉,聲調美妙的千古名篇,正所謂“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在語言上,不僅準確,生動,形象,她還以女性特有的細膩視角多方面捕捉自己情感的變化,形成獨特的藝術個性和語言風格,在文學史上散發著熠熠光彩。
綜上所述,李清照的詞可以說是她自己人生的寫照,時代的縮影,在那個時代,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后期奸佞當政,國土破敗的政治創作環境,李清照的詞之所以能使讀者與她詩中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身臨其境,因為這都是李清照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真實感受,并以她獨特的女性視角,細膩的情感表達讓她在宋詞中獨占一隅。如今,我們從李清照的作品中可以讀出:有少女時代的活潑和天真;有少婦時期的幸福與憂愁;有國破家亡,丈夫去世后的悲傷與絕望。正是這些坎坷的經歷,使這位閨房小姐不僅關注個人悲歡,還將寫作視角開闊到關注國家命運上。因此李清照的生平對詞的研究非常有意義。
注釋:
①陳組美:《李清照詩詞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版,第21頁。
②商務國際辭書編輯部:《李清照詩詞賞析》,商務印書國際有限公司2020版,第165頁。
參考文獻:
[1]陳祖美.李清照詩詞文選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陳祖美.《漱玉詞》箋譯·心解·選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3]衛淇.李清照:人生不過一場絢爛花事[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0.
[4]濟南市社會科學研究所編.李清照研究論文集[Z].北京:中華書局,1981.55.
[5]陳芳芳,淺談李清照前后期詞作的不同風格[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5,(2):27-28.
[6]孟斜陽.閑品《漱玉詞》李清照詞傳[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5.
[7]趙曉潔.李清照詞的語言藝術探微[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6(3):102-103.
[8]沈義芙.李清照《聲聲慢》疊詞義探[J],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44-47.
[9]隨園散人.半生煙雨,半世落花:李清照傳[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6.
[10]王靜.論李清照詞的藝術特征[J].戲劇之家,2019.
[11]孟軍.李清照詞的魅力[J].青年與社會,2019.
[12]孔祥秋.李清照詞傳[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20,(1).
[13]張博睿.李清照詞風的變化研究[J].長江叢刊,2019,(8).
[14]常樹鑫.試論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J].青年文學家,2019,(26).
[15]林可.李清照詞的語言藝術特點分析[J].北方文學,20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