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娟娟 李金坤
摘 要:韓愈《師說》認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了“四有”好教師的標準: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1]。就當今而言,“四有”標準與韓愈的“師者”之論精神相通,意脈相連。教師必須真正履行“傳道、授業、解惑”的神圣職責,力行“四堅持”,苦下“六功夫”,勇攀“三境界”,才是新時代“四有”好教師。
關鍵詞:韓愈《師說》;習近平“四有”好教師;師德標準
中圖分類號:G6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4-0015-02
在我國2 500余年的教育史上,“尊師重教”光榮傳統代代相傳,古今中外的相關論著可謂汗牛充棟,不勝枚舉。其中,尤以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師說》為首。在韓愈《師說》中“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的各種釋義中,筆者比較認可孫培青的解釋。他認為教師的職責與任務:“一是傳道,即傳授儒學仁義道德;二是授業,即講授儒家六藝古文,如《易》《春秋》《詩》《書》《禮》等;三是解惑,即解答學生在學習道和業的過程中所提出的疑難問題。”釋義是基本準確的,但對新時期中國的教育而言,還是不夠的。當今時代,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好教師,必須踐行“四有”好教師的標準。
一、當好“四有”教師應有理想信念
韓愈以“傳道”為己任,始終堅持光大傳統的精神。他希望通過尊師重道、辦學授徒來振興文化、復興儒學的理想信念,至今仍然具有啟迪意義。作為21世紀的新時期教師,面對國內經濟建設迅速發展、國際政治風云變幻的復雜形勢,我們更應該樹立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全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國夢”不息奮斗,具體到教師本人,就是要做好“教師夢”。所謂“教師夢”,即教師的理想,那就是竭誠傳承與弘揚中華文明五千年優秀文化傳統與美德,以文化復興、祖國振興為要,立德樹人,鞠躬盡瘁,為培養新時期社會主義優秀建設人才做出新貢獻。
簡而言之,其實“立德樹人”四字,就是教師最樸素、最精粹、最美好的“理想信念”。所謂“立德”,就是既要傳承我國優秀傳統之美德,又要發揚紅色革命傳統之品德,還要秉持社會主義全民之公德,三德合一,鑄造桃李之靈魂。所謂“樹人”,一句話,就是培養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崇高志氣、為實現“中國夢”不畏艱難險阻、努力奮斗拼搏的有用之才。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使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讓學生能夠真正理解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乃至文明自信是中華民族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
要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師夢”,就必須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正確理想信念是教書育人、播種未來的指路明燈。好老師心中要有國家和民族,要明確意識到肩負的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好老師應該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積極傳播者,幫助學生筑夢、追夢、圓夢,讓一代又一代年輕人都成為實現我們民族夢想的正能量?。”
二、當好“四有”教師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所謂“道德情操”,通常指道德情感和操守的結合,二者是構成道德品質的重要因素。就韓愈而言,他以一腔憂國憂民的情懷,以國家利益為重,不屑于“狂名”之譏諷,“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以抗顏為師”,正本清源,力糾“恥師”之弊,弘揚“從師”之風,彰顯道義,精神可嘉。這便是韓愈《師說》體現出來的難能可貴、值得稱頌的道德情操。
面對當今經濟發展迅速與教學現況,要想做好一名教師,必須要有忠誠黨的事業的堅定意志、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高尚情懷,蠶絲吐盡、蠟炬成灰的奉獻精神,德才兼備、教藝高強的過硬本領。要做到如此,必須守得住清貧,耐得了寂寞,無論身處艱苦之地或者繁華城區。自古以來,辛勤育人、默默奉獻既是教師的神圣使命,也是教師必須承擔的責任。社會各行各業中,教師很平凡,不是社會潮流和時尚風口,注定與浮華和喧囂無緣。腳踏實地,秉持初心,方能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全身心投入黨和國家的教育事業,把一腔熱血和滿腹學識奉獻給莘莘學子,實現教書和育人的理想。
忠誠、敬業、淡定、奉獻,這幾個關鍵詞,可謂是教師道德情操的重要元素與最佳注腳。南京大學周勛初先生在九十華誕祝壽會上深有體會地說:“作為老師,要有師德。如果只是學問好,個人品德不行,學生也只會表面上尊重你,心里可未必。這些地方要做出表率。”習近平總書記說得好:“師德是深厚的知識修養和文化品位的體現。師德需要教育培養,更需要老師自我修養。好老師的道德情操最終要體現到對所從事職業的忠誠和熱愛上來,應該執著于教書、育人。做老師,最好的回報是學生成人成才,桃李滿天下?。”總之,教師道德情操的優劣,直接影響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因此,無德無操、無道無義的教師,是絕對不能登上神圣的三尺講臺的。否則,必將貽誤子弟,禍害無窮。?
三、當好“四有”教師要有扎實的學識
在當今知識爆炸、瞬息萬變的新時代,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具備終身學習和繼續教育的自覺,主動更新知識結構,融會貫通,學習先進的教育技能。倘若因循守舊,不懂變通與學習,絕對是行不通的。長久下去,將不利于教師“授業”和“解惑”,學生吸收不到新知識,對教師乃至學校肯定不會認可的。習近平總書記認為:“現在看,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這個要求已經不夠了,應該是要有一潭水。”又強調說:“在信息時代做好老師,自己所知道的必須大大超過要教給學生的范圍,不僅要有勝任教學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廣博的通用知識和寬闊的胸懷視野。好老師要具備學習、處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能夠在各個方面給學生以幫助和指導[4]。”
四、當好“四有”教師要有仁愛之心
新時期的教師必須具有大愛之心。這是因為教育不僅意味著知識的傳授,還有心靈與心靈的交流。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①。教師應本著教育公平、學生平等的原則,秉持“沒有差生,只有差異生”的教育理念,對學習態度較差、表現較差、成績較差,甚至是一些問題青少年,要多親近,多體貼,多了解,多分析,多幫助,有耐心,有恒心,有溫情,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在教育的藍天下,也不應有好生、差生的區別與偏見。
教育事業特別需要根據個體的稟賦因材施教、精耕細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高尚美德與奉獻精神,充分體現出“愛滿天下”的滿腔熱忱與博愛情懷,真正踐行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辦學理念與光輝思想。他在《曉莊三歲敬告同志書》中動情地說:“曉莊是從愛里產生出來的,沒有愛就沒有曉莊……曉莊三年來的歷史,就是這顆愛心之歷史……這顆愛心要求實現之歷史[5]。有了愛便不得不去找路線,尋方法,造工具,使這種愛可以流露出去完成他的使命[6]。”曉莊師范完全是以校長陶行知為首的全體教職員工們“愛的奉獻”的碩果。美國著名作家海倫?凱勒,遭遇聾、啞、盲三重殘障。7歲前她一直生活在無聲無息、無光無色、混沌黑暗的世界里。可是,就在她7歲那年,她遇到了生命中的天使——沙利文老師。沙利文用超常的耐心和愛心,將海倫從一個無知、粗魯、暴躁易受傷害的“小動物”終于培養成了一位享譽世界的大文豪。這是一個充滿了艱辛與困難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充滿了大愛的過程。
總之,有愛就有教育,無愛就無教育。有愛就有一切,無愛就無一切。天下無難事,只怕有愛心。教育是如此,蕓蕓眾生,紛紛萬物,又何嘗不是如此。
五、結語
結合新時期我國教育實際與韓愈《師說》經典,深刻體會到好教師的“四有”標準是一個整體要求,不能彼此分開,更不能厚此薄彼,需要每一位教師全盤掌握,綜合運用。歸結到一點,作為教師,必須具有過硬、響當當的“師德”。“師德”統領“四有”。如果“理想信念”是師德的重要前提,“道德情操”就是師德的堅強后盾,“扎實知識”是師德的有力保障,那么,“仁愛之心”就是師德的不二靈魂。只要廣大教師真正履行“傳道、授業、解惑”的神圣職責,不辜負習近平總書記的期望,力行“四堅持”,苦下“六功夫”,勇攀“三境界”,我們就一定能夠成為“一個讓學生瞧得起的老師,一個讓自己安心的老師,一個讓學校驕傲的老師,一個無愧于教育事業的教師”。
參考文獻:
[1]劉麗娜,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最新系列重要講話綜述選登[J].職業技術,2014(10):4-6.
[2]雷小紅,陳道雷.高職院校思政課文化育人的方向、意義及路徑探析[J].才智,2020(25):55-57.
[3]李翔宇.新時代優良文化生態建構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21(1):47-55.
[4]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J].中國高等教育,2014(18):4-7.
[5]王曉慧.陶行知鄉土化教育管理思想研究[J].生活教育,2012(4):14-20.
[6]段繼業.陶行知教育理論是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最好本土資源[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1(1):5-10+123.
(責任編輯:張詠梅)
①《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據旬陽縣石門初中楊龍江博客:http:// blog.sina.com。
②《習近平:好老師有四條標準》,據東南機械的博客:http://blog.sina. com.cn/s/blog_4a6a52990102wnu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