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茜雯 潘伊人
摘 要:科技創新是提高生產力和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手段,在促進生產力發展、生產關系變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應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五個方面,加強科技創新,更好地發揮科學技術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科學技術;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發展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4-0050-02
基金項目: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江蘇高校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揚州大學品牌專業建設項目
當今世界,科技革命方興未艾,創新浪潮此起彼伏,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科學技術正在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動著生產組織和經營模式的變革,促進了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在此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日益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科學技術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重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包含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其中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靈魂[1],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但所有這些都離不開祖國的安定團結。
一、維護國家安定團結的局面
中國近代特別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經常被經濟總量遠比我們小的國家打敗,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國那時的閉關鎖國、思想保守、科技落后。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時代發展和戰略全局的高度,揭示了世界軍事科技發展的規律,吹響了科技興軍的時代號角。實現強軍興軍,必須要有強大的科技作支撐。我國要居安思危,在激烈的國際軍事競爭中掌握主動,下大氣力推動科技興軍,努力提高國防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為我國建設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現在,我國科技創新雖然取得不少進步,但總體基礎還不夠牢,創新能力還不夠強,在某些領域不僅差距沒有縮小,而且還有增大的趨勢。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和高科技企業經常針對中國的高科技企業進行圍追堵截和貿易歧視,尤其是2018年4月美國商務部針對中興企業進行科技制裁,對中國的科技發展造成嚴重影響。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加強科技研發,提高科學技術水平,才能更好地保衛祖國,抵御外來侵略,維護世界和平和發展;才能維護我國經濟體系,保證國家快速可持續發展。
二、提高我國的經濟綜合實力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要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充分發揮科技引領作用。從發展上看,只有持續不斷地開展科技創新,實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從實際情況來看,要走出這次持續多年的國際金融危機陰影,雖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進行緩解,但最終還得靠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
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提出,到2025年進入制造強國行列,這是非常振奮人心的規劃。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抓住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認真貫徹執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實現優勢領域、關鍵技術特別是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盡快形成一批帶動產業發展的重要技術,不斷增強科技創新力和經濟競爭力;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所帶來的歷史性機遇,加快推進智能制造、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等新科技、新業態和新經濟,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彎道超車。
三、促進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
鄧小平同志說過,不僅經濟要發展,社會秩序和社會風氣也要改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更要搞好,這樣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實上,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敗直接影響到經濟是否變質。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因此,單純經濟上量的增長,并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還要看經濟上質方面的標準,這才能保證經濟建設沿著社會主義方向發展。
科學技術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在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2];科學技術可以為文化傳承提供物質技術手段,帶來更快速、更方便的文化傳播手段,更好地促進文化交流。科技進步可以有效推動文化發展,當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搜集、傳遞、儲存文化資源的手段和方式發生根本變革,極大地促進文化傳播、繼承與發展[2]。
從人類的精神文明史不難發現,人的認識能力越強,認識水平越高,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越深刻,其精神文明的程度就越高。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讓人們更好地認識世界,技術讓人們更好地改造世界。科技進步推進了社會發展,科技文明推進了精神文明。人類在發展科學技術的同時,通過技術創造文化藝術,實現真、善、美的統一,從而促進精神文明邁向更高境界。
科學技術發展成果不僅促進生產力,改變了生產關系,促進了物質文明的發展,而且對人們科學文化知識的擴展、思想覺悟的提高和社會精神面貌的改變起到很好地推動作用,進而促進精神文明的發展。可以說,科學技術直接和間接地影響著精神文明發展,沒有科技的發展就沒有當今世界豐富的精神和文化成果。實際工作中,我們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所提供的強大的生產設備、多樣的文化載體、快捷的傳播工具,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充實人們的精神生活[2],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鼓勵創新良好氛圍,進而提升國民科學文化修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四、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科學技術發展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由于科技融入了生活,不僅改變了衣食住行,豐富了生活,使得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充實了物質文化,也增強了舒適感和幸福感。近些年,高科技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斷推進社會向著更加高科技、更加智能化方向發展。地鐵、高鐵以及飛機的快速發展讓這個世界的距離不斷縮小。廚房里的微波爐、快速燙煲、電磁爐、電烤箱、電冰箱等,客廳里的電視劇、家庭影院,書房里的電腦以及手里的智能化手機,改善了人們的生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間,停課不停學,學生不到學校的情況下,采用騰訊課堂、THEOL網絡教學綜合平臺等網絡化教學,開展正常的教學活動;借助通信工具與同學、老師進行視頻對話;重復播放教學內容,有效地進行復習鞏固,從而將疫情對教學的影響降低最低水平。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目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3],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客觀必然性。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牢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準確定位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做出的科學判斷。
新形勢下,我們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強改革開放,實現不以犧牲能源、環境為手段的高質量發展,創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要掌握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大力發展社會生產,以便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
五、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繪制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十八屆五中全會更是把增強生態文明建設寫入國家五年規劃[4]。
山水林田湖草與人形成生命共同體,我們要具有系統工程的思路,按照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的要求,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5];要加快制度創新,加強法律法規建設,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強化制度執行,提高違法成本,讓維護環境成為不可觸碰的高壓線。某種程度上,生態文明也是人類對工業文明進行反思的成果,是文明發展理念的重大進步。我們要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堅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大科技創新,不斷提高現有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積極培育和發展現代循環農業、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產業、新興信息產業等綠色新興戰略產業,加快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實現創新驅動國家全面發展,逐步建立起綠色、循環、低碳的經濟運行體系,更好地維護和改造生態環境,推動經濟社會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的科學發展。
另外,在加強正面建設的同時,要降低科技被非正當利用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如鑒于互聯網技術傳播存在的負面效應、利用先進工具對自然的過度開采、利用先進武裝發動戰爭等,要充分認識到網絡思想道德教育不同于傳統教育方式,建立網絡思想道德建設規范;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過程中,要樹立科學的技術倫理觀,用科學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鞏固人們的正確價值觀念,發揮和維護科技的正面價值,制約和控制科技的負面影響,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和行為規范,使得科技的創新與應用為人類的精神文明建設服務,更好地滿足人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亞魯,等.價值引領融入“無機化學與化學分析”的課程思政建設[J].大學化學,2020,35(8):48-53.
[2]楊培宇.戰略高技術創新體系研究[D].國防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7.
[3]肖鵬.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歷史邏輯[J].福建黨史月刊,2020(9):11-16+58.
[4]王希科.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9.
[5]彭思雯,楊志華.馬克思新陳代謝思想及其對構建生命共同體的啟示[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9(6):11-22+31.
(責任編輯:董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