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東北經濟多次出現了負增長現象。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營商環境欠佳導致民營經濟發展緩慢。基于此,本文以法治層面的原因為切入點,分析法治營商環境欠佳對民營經濟的影響,并從政府、司法兩個層面提出相應對策予以改善。
關鍵詞:法治營商;東北;經濟;民營企業
中圖分類號:F12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4-0056-02
一、東北民營經濟發展的現狀
(一)民營企業數量少、生命周期短
東北民營企業數量遠遠少于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并且大部分中小企業經營存續的周期很短。從外部看,社會的辦事規則不是找法而是找人,不健全的法治環境是阻礙民營企業成長發展的外因。從內部看,東北的民營企業集中在服務業、制造業、重工業領域,這些企業普遍存在服務意識差、制造產品低端、嚴重依賴自然資源、缺乏創新意識等問題,很容易被其他競爭者代替或陷入惡性競爭循環中。科技類企業數量少,研發經費少,不能持續對產品、技術等進行創新與改造,每年獲得專利的數量也遠低于南方同類型企業,加之管理水平有限,罕有企業能建立企業文化,難以通過自我積累實現持續發展。
(二)民營企業負擔重、融資難
從一個民營企業成立到經營,要經歷形形色色的行政審批,不同的政府機關掌握著辦理各類手續、資質、認證等權力,對企業層層收費。行政審批、收費事項不透明、收費不規范,讓民營企業負擔過重。融資難、融資貴也是民營企業面臨的一大難題。銀行貸款通常要求企業提供不動產作為抵押,但對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并沒有足夠的不動產提供擔保。所以很難從銀行獲得信貸支持,只能求助于民間借貸。而民間借貸的利率遠高于銀行貸款利率,甚至一些企業為了及時周轉去借高利貸。這就導致大批中小企業獲取的利潤不足償付貸款利息,難以維系生產經營而倒閉。即便是有實力的大型民營企業,也有因不能及時獲取融資、貸款而導致資金鏈斷裂甚至破產的情況。
(三)缺乏對企業家權利的保護
企業家是市場經濟的重要資源,市場活力來自企業家,而東北缺少企業家。社會缺乏激勵創業的氛圍,對創新型企業家沒有妥善的制度支持體系,對其在創新中的錯誤和失敗缺乏容錯機制。東北長期存在畸形的政商關系,一些企業家熱衷于搞不正當的政商關系,以便在市場競爭中獲取特殊待遇,牟取暴利,不僅使腐敗案件頻發,其自身也觸犯了法律,身陷囹圄。法治環境欠佳導致公權力侵害企業家財產權、人身權等合法權益的問題也時有發生,打消了許多企業家來東北投資創業的積極性。司法作為權利救濟的最后一道防線,如果不能維護民營企業的利益、不能保護企業家的人身財產安全,將成為東北經濟健康發展的最大障礙。
二、東北法治營商環境欠佳對經濟的影響
(一)經濟結構嚴重失衡
自改革開放以來,東北的營商環境一直存在許多問題且并無明顯改善,計劃經濟依然影響著大多數東北人民的思想觀念。東北人長久以來一直熱衷于在“體制內”工作,追求國有企業的“鐵飯碗”,無論是生產總值還是百姓工作就業都依賴國有企業,所以東北的非公有制經濟在經濟總量中占比很低,結構嚴重失衡。國有企業欠缺創新與活力,限制了國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可即使在這種經濟結構性失衡不斷積累、難以擺脫的困境下,許多行業和領域對民營企業的進入仍然有限制,民間資本難以入股金融法人機構、民營銀行等金融機構,無法參與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競爭。振興東北經濟,必須要改革這種失衡的經濟結構,降低對國有企業的依賴程度,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二)未能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
營商環境向好才能激發市場活力,而東北的市場秩序經常受當地經濟觀念、法治環境等因素影響。東北資源型城市多,而這些資源往往掌握在地方政府或國有企業手中,甚至形成了對某種行業或領域的壟斷,民營企業無法進入。地方保護主義也是東北各地政府難以摒除的弊病。盡管近年來東北一直強調招商引資,但引進的企業如與本地行政機關、國企發生爭議時,在當地尋求司法或行政方面的救濟,往往不會得到公平公正的處理結果。本地的執法機關習慣性偏袒爭議中本地的一方。盡管我國有比較完善的反壟斷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但在東北尤其是中小城市法院受理的案件中運用極少[1],很多法官、律師等對這類商事法律法規了解的也不多。即使法院想公正審理這類案件,也會受到來自地方的干擾,司法作為最后的救濟手段卻無法發揮作用。法治環境欠佳造成良好的市場秩序不能建立,許多民營企業無法在不公平競爭中生存發展,轉而通過其他不正當甚至違法手段謀求利益。在這種不公平的競爭中,企業會把精力與金錢投入建立維護與公權力機關的關系中,而不去考慮創新和發展,從而陷入惡性循環,這種情況亟待改變。
三、建立東北法治化營商環境的路徑探索
(一)政府層面
第一,嚴禁行政權力濫用。東北經濟的特點是依賴國有企業、自然資源,依然受計劃經濟的影響,這是因為政府在經濟發展中權力過大,官本位思想嚴重,法律很難對市場經濟起到支持和保護作用,形成了“關系社會”現象。
政府一方面要規范各部門權力行使,簡化審批程序,對確需行政審批的事項及收費應做到公開透明,向社會公布政府權責清單,明確各行政機關的權力、職責及責任。在法律范圍內全面開放市場主體進入的門檻,建立網絡招標平臺,并及時在平臺上公布投標結果,完善招投標爭議申訴的處理規則,創造平等準入、公平競爭、公正監管的市場環境,打擊壟斷行為,穩定企業投資信心。另一方面要建立專門的企業投訴處理機構,鼓勵權益受行政機關侵害的企業進行投訴,把投訴人的信息列為工作秘密。在不泄露投訴人身份的前提下展開調查,及時將調查結果送達投訴人。
第二,地方立法促進經濟。政府應組織行政機關的管理者與法律工作者實地走訪民營企業,了解民營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遇到的政策性、法規性問題,梳理與民營經濟發展有關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對涉及民營企業的不平等規定一律廢止,逐步取消以企業組織形式和出資人承擔責任方式為劃分標準的市場主體管理制度[2]。秉持“為民營經濟服務”的理念,為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量身定制政府規章或制定政策。無論是對以前政策法規的修改廢除,還是在新規定新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必須要請專業法律人士進行評估,保證新出臺的地方政策規定符合國家的法律規定,契合當地的市場需要,并對政策的合法性進行審查,防止政策實施后損害民營企業利益。如果修改廢除原有政策法規而給某些企業造成損失,政府應對其積極賠償或補償,絕不推諉責任。
(二)司法層面
第一,司法機關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司法機關對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工作定期開展專項督查,通過對企業回訪等形式對法院落實營商環境評價中的重點難點問題以及市場主體反映集中的問題,深入查找根源并進行整改。在處理涉企糾紛中,應對各類型所有制企業平等保護,絕不因企業所有制的不同而差別對待。在辦案過程中不僅要查清事實,也要多了解民營企業的難處,在法律范圍內使其損失最小化,強制執行要適度,盡量不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對于以非法手段破壞公平競爭、獲取市場壟斷地位的案件要進行嚴懲,如果發現公權力機關或其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損害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的案件,司法機關應會同檢察機關、監察機關等部門聯合對其懲治。貫徹民事主體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的原則,打造法治化市場環境,才能讓民營企業放心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第二,司法機關為經濟發展提供信用保障。司法機關應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信用保障。在司法實踐中,當事人往往空拿一紙勝訴判決,卻無法從敗訴方處獲得經濟賠償或補償。“執行難”這一問題只能通過司法機關來解決。因此,要加強執行工作,嚴格依據刑法及司法解釋的規定,對于有經濟能力的被執行人、協助執行義務人,可通過司法拘留,追究其拒不執行人民法院判決、裁定罪的刑事責任等措施,增強執行的威懾力,保障勝訴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實現[1]。司法機關也可積極推廣信用大數據網絡平臺,向全社會公布失信人和失信企業,方便公眾查詢。對于企業和企業家來說,企業信用及個人信用對企業的影響巨大,被列入失信名單的企業或企業家,需保障其知情權、記錄消除權、異議權、糾錯權等權利。尤其是要設立信用修復權,在涉案企業或企業法人履行了判決義務后,應對其信用進行修復。
第三,為民營企業防范法律風險。司法機關應定期為轄區的民營企業開展公益普法課、問卷調查等活動,依據自身的專業及辦案經驗,為企業制作法律風險防范提示。針對民營企業在經營、發展中可能涉及的法律問題為其進行“法治體檢”,找到問題并提出化解辦法。特別是涉及企業與勞動者的關系、社保、納稅等事項,要重點關注并以座談會形式與企業進行面對面的法律診斷及意見反饋。在企業發生經營困難時,積極為企業提供司法救治,通過推動重組、和解等方式,盡力避免企業倒閉,為企業的安全穩定發展構筑司法“防火墻”。
參考文獻:
[1]張倩.運用法治力量改善營商環境[J].法制博覽,2017(36):93+92.
[2]馬弋涵,秦國偉.民營企業營商環境優化的產權法治保障[J].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0(3):43-49.
(責任編輯:董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