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娟
【摘? ? 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中學生剛開始接觸寫作的時候難免會運用模仿的方式,然而要想實現作文能力的提升,最終還是得逐漸過渡至創新中。基于此,本文主要針對中學生作文由模仿到創新的漸變進行了詳細分析,希望能夠對相關人員有所幫助。
【關鍵詞】中學生作文? 模仿? 創新? 漸變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2.121
作文可以很好的衡量一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而且寫作訓練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所在。不過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側重于模仿教學,旨在讓學生考高分,忽視了創新思維的培養。這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有著嚴重的不良影響,還會極大阻礙到教學目標的達成。所以,中學語文教師應該積極做出改變,引導學生從模仿逐漸過渡至創新,促進學生作文能力的提升。就這方面來說,加強中學生作文由模仿到創新的漸變探究意義重大,具體分析如下。
一、作文模仿與作文創新的區別
模仿簡單來說就是照葫蘆畫瓢,這是人的本能,從人一出生開始,各個階段其實都是在模仿。而對于語文而言,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技能與習慣,我們只有經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驗證才能有效的掌握[1]。如果將作文當成是一種技能,那借助模仿進行學習是十分有必要的。
而對于創新而言,其實就是指創造,需要人綜合多方面的因素建立目標,之后對這一目標進行控制與調節,創造出社會沒有的產品。有了創新,社會才能獲得進步。相同的道理,在作文創作中有所創新,才能產生出價值。
在剛開始作文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從模仿開始,耐心地進行引導,之后便逐漸開始鼓勵學生接觸創新,在繼承前人優秀寫作基礎上逐漸融入自身的想法和情感等,這樣才能達成理想的寫作教學目標,培養出新時代所需要的人才。
二、論中學生作文由模仿到創新的漸變
讓學生學會作文模仿是中學語文教師寫作教學中的重難點,不過這里所講的模仿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語言結構模仿,而是需要感悟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情感等,這樣才能為接下來的創新做好鋪墊。要想實現這一點,需要教師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在學生寫作中避免設定過多的條條框框等,讓學生自由發揮,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讓學生學會模仿
以朱自清《背影》這一課文教學為例,中學語文教師可以先給學生介紹朱自清創作該篇文章遭遇的變故,同時闡述一些當時的社會背景等。之后,帶領學生走進正文,讓學生揣摩一下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從其中感受到其來自父親的愛,同時還有兒子對父親的懷念與愧疚等情感[2]。教學完成之后,教師便可以布置合適的寫作任務,如“我的……”,讓學生參考本篇課文中的寫作技巧、語言應用等,結合自身實際進行寫作。
借助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從剛開始單純的模仿逐漸過渡至創新,切實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不過需要注意的一點,在具體寫作訓練的時候,中學語文教師應該把握好訓練的方式,盡可能使訓練生動、有趣以及多樣化。如果教師一味地沿用傳統單一的訓練模式,那將很難有效激起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導致學生逐漸對寫作產生厭倦感。反之,多樣化的訓練方式則能有效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主動創新,為高效寫作課堂的構建提供助力。
(二)讓學生學會創新
中學生已經形成了獨特的人生觀與世界觀,進而在作文命題過程中,教師應該滲透自由性與開放性的特點,對學生天馬行空的創意與想法給予合理的引導與充分的肯定,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自身的寫作特點,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比如在作文課堂上,教師可以經常性地組織無約束作文課,暫時遺忘一些作文的硬性規定,鼓勵學生針對一個作文主題,從多個角度進行創作,融入自己的心里話等。如在“水”這一主題作文教學中,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很多學生往往千篇一律的寫正面的文章,說水的好處。其實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水不僅有好的一面,還有壞的一面。為此,在寫作之前,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圍繞著水這一主題進行討論,之后再著手寫作,這樣便能避免學生的作品千篇一律,促進學生的創新與發展。感情是寫作的要點,在具體寫作中,要求學生融入自己的真切體驗與感受,這樣才能寫出優質的、創新性的文章。不過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很多學生往往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寫作,情感滲透無從提及。為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需要清楚認識到這一點問題,然后合理進行引導與指點,使得學生能夠學會應用寫作技巧將自身情感表達出來,促進學生往創新作文的方向邁步。
(三)完善評價方式
就具體情況來看,很多學生寫完作文之后,便會將作文本直接扔在一邊,很少會檢查與反思,這樣嚴重影響到文章質量的提升。為此,教師便得注重學生自我檢查良好習慣的培養,也就是說學生在寫作完成之后,讓他們自己朗讀一遍,修改一下其中的錯別字和不通順的語句等。而在修改過程中,學生很有可能涌現一些新想法,進而實現作文的潤色,提升作文質量[3]。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相互批改,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性,即便是面對同一事物,學生的看法都會不一樣,而讓學生相互批改作文,便能讓學生實現相互學習,發現其他同學的問題,然后提出改進意見,這樣不僅能幫助其他學生,而且還能避免自己下一次犯相類似的錯誤,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共同提升。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創新根植于模仿,如果缺乏模仿,那創新就好比是無本之木。然而過分看重模仿,忽視了創新,最終也很難達成理想的教學效果。為此,中學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該注重自身引導作用的發揮,促使學生可以自主從模仿中感悟寫作技巧,并且合理進行創新,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寫作水平的提升,為今后的語文學習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姚紅燕.中學生作文由模仿到創新的漸變[J].課外語文,2019(16):131,133.
[2]周蕊.中學作文教學規律初探——論中學生作文由模仿到創新的漸變[J].中華辭賦,2019(01):64.
[3]葛春榮.談中學生作文由模仿到創新的漸變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9(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