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時代,由AI生成的作品在給傳統出版行業帶來深遠影響的同時,也在作品歸屬及版權保護等方面向現有著作權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戰。在現階段專門法律法規尚未出臺的情況下,AI作品不算原創作品,也不構成作品。如按保護持有人的權利原則,賦予AI作品持有人著作權,能為解決AI技術的倫理問題提供一種全新的思路,并為AI作品的所屬和保護提供一種可借鑒的制度方案。
關鍵詞:人工智能作品;AI;版權;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4-0146-02
一、引言
版權是用來表述創作者因其文學和藝術作品而享有的權利的一個法律用語。指作者或其他人(包括法人)依法對某一著作物享受的權利。版權屬于作者,但可以轉讓給他人[1]。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作為一種顛覆性的技術正在與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領域深度融合[2]。通過建立基于大數據的作品信息庫,并與AI寫作軟件深度融合,從而建立AI為核心的智能化新格局,對期刊的編輯、出版及發行造成重大影響,越來越多由AI創作完成的新聞作品將走進用戶視野[3]。例如,“Wordsmith”寫作機器人(美國的AI技術平臺)2013年就自動撰寫了3億篇新聞稿件,2014年這一數字達到了驚人的10億篇,數量連續兩年超過了當年美國所有主要新聞機構的稿件總和[4]。而由國內新聞媒體推出的“Giiso”“Dreamwriter”“小南”和“DT稿王”等新聞寫作機器人,也已成為某些新聞媒體撰寫新聞稿件的主力軍。2017年,四川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新聞寫作機器人25秒就完成了關于四川九寨溝地震的新聞速報。這些AI寫作機器人或平臺能夠自動處理海量的數據信息,并完成稿件的智能寫作、編輯和審核工作,極大地提高了新聞寫作和新聞報道的時效性[5]。
然而,由AI生成的作品如何界定?AI作品能否與原創作品一樣擁有著作權?如何保護其著作權?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就AI作品的歸屬及版權保護問題進行探討,以期為AI作品的所屬和保護提供一種可借鑒的制度方案。
二、AI作品的歸屬
(一)AI作品概述
作品須滿足三個特征:一是創造性智力成果,二是能夠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三是具有獨創性。由AI智能生成的具有作品外觀或表現形式的“物”,是否屬于“作品”是人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
AI作品作為一種全新的著作權客體是否應該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值得商榷。眾所周知,AI是人腦和(或)人手的延伸,其本質上屬于人所控制的工具。AI作品產生的前提是對大數據、云計算等海量數據的分析和整理。AI的核心要素是場景、數據和算力算法。雖然AI作品在文字內容、表現形式,甚至表達形態上都日趨接近傳統的自然人作品,但目前并不具有自然人作品的獨創性特點。也有學者提出不同觀點,認為AI作品適用于“最低限度創造性”的標準,符合最低限度的創造性,與作品用途、價值及評價無關,其內容已經完全具備作品的核心構成要件,應給予法律保護[6-7]。上述不同觀點也是AI作品歸屬問題中爭論的焦點。由于AI作品往往不具備獨創性特點,因此在現階段,在專門法律法規尚未出臺的情況下,AI作品不算原創作品,也不構成作品。但為了促進AI作品更好地發展,使其為新聞出版行業服務,AI作品的所屬和保護問題是一個不容回避也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因此可以認為,AI作品的內容已經完全具備作品的核心構成要件,應給予法律保護[7]。
(二)AI作品的特點
首先,人是AI的實際控制者和(或)客觀控制者,也是AI作品的作者。無論是最初的選題策劃、模板制作、市場分析,還是對海量數據的處理,再到AI作品的產生,層層工作都必須經過專業編輯的設置、審定與修正,新聞在發布之前,仍需編輯進行人工把關。在此過程中,編輯人員所承擔的除技術性責任外,還有對新聞內容進行防控的責任,以及社會、倫理及法律責任。在整個編輯流程中,傳統編輯的專業知識、倫理審查能力、統計學知識、編輯出版專業相關知識、學術不端行為的甄別和防范能力、編輯加工能力等基本專業素質仍然發揮著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AI生成的作品實際上是人機合作的結果,是受人主觀意志控制的行為結果,也是人的某種智力成果,其并未脫離著作權法的人格主義基礎[8]。其次,AI作品可以被以有形的形式復制,例如新聞的出版和發行。再次,AI作品本身并不具備行使任何權利和享有利益的能力,即便這些權利和利益是由AI作品獲得的。只有創作AI作品的作者,即人,才能享有發表AI作品獲得的所有經濟或社會效益。最后,人是AI作品的責任承擔者。由AI作品產生的所有潛在的社會、倫理及法律責任,最終的承擔者是也只能是AI作品的作者。根據保護持有人權利的原則,提出對AI作品進行保護,是一種可借鑒的制度方案,值得探討。
三、AI作品的版權保護設想
(一)堅持合法性原則
AI作品的版權保護必須堅持合法性原則。近期,北京互聯網法院對一起由一份軟件自動生成的分析報道引發的侵權糾紛進行了判決,法院認定這份由計算機軟件自動生成的分析報道內容不構成作品,因此這份涉案文章不能獲得著作權保護,即“非作品,不享有著作權”。但法院同時指出,雖然由計算機軟件自動生成的分析報道內容不構成作品,但其相關內容同樣受到法律保護,他人未經授權不能自由使用,即由計算機軟件自動生成的作品,其權益仍然受到保護。該案例說明,AI作品適用于物權保護的原則,AI作品的創作者或使用者對其享有所有權。通過把AI作品納入物權法的保護范圍,在有效回應了AI作品的性質爭議的同時,也指出了AI作品權益保護的必要性。該判決在目前相關法律法規尚未出臺的情況下,為解決類似權益保護問題的糾紛提供了可借鑒的參考[9]。
鑒于AI作品的特殊性,及在現階段專門法律法規尚未出臺的情況下,我們既要通過制度來保護AI作品持有人的利益,調動其運用AI平臺創作的積極性,同時也要向公眾積極宣傳AI作品,鼓勵對AI作品進行合理使用和傳播,以實際行動推動互聯網、大數據、AI等與新聞出版行業的深度融合,促進新聞出版行業的繁榮發展。因此,如果我們秉承保護持有人權利的原則,從法律角度賦予AI作品持有人以著作權,將對AI作品的所屬和保護提供一種有意義且可操作的制度方案[10]。
(二)給予AI作品持有人著作權人身份
現階段,AI在眾多領域的產出價值量逐步提升,其身份認定與AI使用人或單位的利益保護問題相關。我們既要調動AI作品創作人運用AI進行創作的積極性,也要通過立法的方式,使用法律手段切實保護AI使用人或單位的經濟和社會利益。同時也要適應社會發展趨勢,積極向人民群眾宣傳AI作品,支持公眾對AI作品進行合理使用和傳播。目前,沙特阿拉伯授予機器人索菲亞(Sophia)以公民身份;由機器人創作的AI作品在日本同樣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并受著作權法保護,同時給予機器人以作者的身份。AI作品具有特殊性,我國目前尚未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但如果能給予AI作品持有人著作權人身份,讓擁有AI作品的公司取得作品的所有權,將推動互聯網、大數據、AI等與新聞出版行業的深度融合,促進新聞出版行業的繁榮發展。
四、結語
AI作品應受著作權法保護,同時AI作品的作者應該是AI程序的設計者而非機器本身。AI作品權利的歸屬應該為AI程序的設計者或投資人,也可事先簽署協議約定AI作品使用者與設計者的權利。如能賦予AI作品持有人著作權,將為妥善解決AI技術的倫理問題提供一種全新的思路,并可對AI作品的所屬和保護提供一種可借鑒的制度方案,進一步推動AI的正當使用,促進AI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印發《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的通知[EB/ OL].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站,http://www. cac.gov.cn/2020-08/07/c_1598355503455877.htm,2020-07-27/2020-12-20.
[2] 張勇,王春燕,王希營.人工智能與學術期刊編輯出版的未來[J].中國編輯,2019(4):64-68.
[3] 王曉燕,田軍,許延芳.人工智能助力科技期刊的發展[J].天津科技,2019,46(4):94-96.
[4] 張新新,劉華東.出版+人工智能:未來出版的新模式與新形態:以《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為視角[J].科技與出版,2017(12):38-43.
[5] 李林容.為有源頭活水來:人工智能時代編輯人員新思維[J].出版發行研究,2019(3):5-8+28.
[6] 吳漢東.人工智能時代的制度安排與法律規制[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35(5):128-136.
[7] 李芳芳.人工智能創作物的著作權保護研究[J].出版廣角,2018(9):38-40.
[8] 吳漢東,張平,張曉津.人工智能對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的挑戰[J].中國法律評論,2018(2):1-24.
[9] 毛梓銘. AI作品不算版權不等于“無權”[EB/ OL].人民網,http://it.people.com.cn/n1/2019/0530/ c1009-31109877.html,2019-05-30.
[10] 丁春燕.人工智能創作活動對傳統出版業的影響及應對[J].科技傳播,2019,11(6):163-165.
作者簡介:王秀玉(1975—),女,山東莒縣人,學士,副編審,研究方向:醫學期刊編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