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恒
摘要:為確保機械設備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需展開有效的機械設備管理工作。如果機械維護修理不足,則會造成設備處于障礙或是帶病運行,造成隱患發生,不利于機械設備的功能體現,甚至造成安全隱患。對機械設備管理中機械維護修理重要性進行論述,并提出機械設備管理維護修理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機械設備; 管理; 機械維護修理; 重要性
1.機械設備維修的重要性分析
1.1提高機械故障維修效率
眾所周知,目前很多汽車類的企業中零件加工和生產設備數量是比較多的,而且機械設備的加工強度也比較大,這種情況下,很多機械設備會出現一些故障,如果不能夠及時地對這些故障進行處理,那么機械設備的機械操作性能以及使用壽命就會嚴重下降。因此,汽車類企業需要對機械設備的運行進行高效的管理、進行實時管理,一旦機械設備發生故障,那么就需要安排機械設備維修人員及時地對故障設備進行維修,這樣可以使得機械設備的維修效率提升很多,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證汽車機械設備的健康運行,促進機械設備工作穩定性能的提高。
1.2滿足項目進度
具體的機械設備管理中,發現機械設備的使用環境均相對復雜,且工作環境相對惡劣,則容易造成設備損壞和勞損,影響設備的功能。尤其是高強度作業下,部分機械零件容易產生磨耗,既會對機械設備造成功能性問題,降低設備的性能,也會影響項目進度。而借助機械設備維護修理,可保障設備性能,進而為項目進度提供保障,實現項目的順利完成。
1.3保障設備使用安全
設備故障問題若進一步發展可能會成為安全問題。相關報道顯示,每年由機械設備造成的安全隱患層出不窮,頻率極高,威脅著相關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而借助機械維護修理工作,既可控制故障,抑制設備誘發安全隱患,又可保障機械設備的安全使用,降低安全隱患。為保證企業生產的正常運行,應定期對電機,傳動摩擦點,噴嘴等定期檢查,并加以保養以延長部件使用的壽命。
2.機械設備管理維修的基本內容
2.1診斷故障原因、組織維修
企業應該制定詳細的設備管理計劃,并遣專業人員到施工現場對機械進行檢測、維修。機械設備的使用和維修都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技術人員熟悉設備的工作、運行原理,能夠根據設備的狀況對其進行必要的保養。當出現機械故障的時候,他們也可以根據經驗、檢測設備進行故障診斷,尋找故障的源頭,避免盲目維修加劇設備的故障程度,造成設備進一步損壞,影響施工進度,給企業帶來損失。
2.2提前采購相同型號零件
目前,汽車企業對汽車進行生產的過程中車床沖壓、焊接、涂裝、總裝以及質量檢測等環節都需要相對應的機械設備,在任何一個汽車生產環節都不能讓機械設備發生故障,因為任何一個環節的機械設備發生故障都會影響整個汽車生產線的正常運行,這就需要汽車企業提前采購一些機械設備上的重要零件。當機械設備發生故障的時候,如果設備維修人員沒有相對性的零件來替換機械設備上的破壞零件,那么機械設備就會處于停工狀態,這是汽?生產廠家最忌諱的問題。所以說,很多汽車生產企業都會提前采購相關的零部件,而且還會采購市場上質量以及性能都比較好的零部件,從而方便機械設備修理和維修之用。
2.3定期檢測已損壞零部件
機械設備中一些零部件是容易損壞的,對于這類零部件應該作為重點檢測對象,及時對其進行清洗。依據零部件的特點,選擇差異化的清洗方式。常見的清洗方式有擦洗、振動清洗、超聲清洗等。在對零部件進行清洗的時候,切忌使用強腐蝕性的清洗液。因為使用該類清洗液,會導致零部件表面變得粗糙,降低零部件的使用性能。在實際的清洗工作中,缸套和缸腔應該特別注意,再對其進行清洗的時候,應該選擇汽油等易揮發的清洗液,這樣能夠最大程度地祛除雜質。此外,機械設備中還有一些零件是由特殊材料組成的,諸如鋁金屬。
3.機械設備管理過程中維修方面存在的不足
3.1管理制度不完善
通過調查可以發現,目前我國有很多汽車類企業在對機械設備進行使用的過程中沒有采取比較好的管理方法對這些設備進行高效管理,只是單純的將機械涉設備作為消耗品使用,沒有采取比較系統化的檢修方案,也沒有對機械設備的安全運行進行時刻監管,與此同時,汽車企業的設備管理制度也不是很完善,導致了設備的使用壽命不是很長,使用性能不是很高。另外,很多汽車企業沒有將設備的相關數據信息歸納到檔案中,這種情況下,機械設備操作人員以及維修人員就不能夠根據相關正確的理論知識對這些設備進行管理,導致很多機械設備的工作只是流于表面。由此可見,目前很多汽車企業的機械設備使用情況并不是很好,對機械設備工作的管理也不是很完善,需要對此進行改進。
3.2投資結構不合理
當前很多企業在機械設備的購買上十分闊氣,追求短期效益最大化,過分看重設備硬件對企業生產的作用,對于軟件部分則不是十分重要,存在嚴重的極端化傾向。在這些企業的管理者看來,購置設備并投入使用能夠獲得顯著的效果,但是在設備管理、人員培訓上花費大量資金就顯得有些奢侈,或者是沒有必要。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很多企業的設備一流、先進,但是維護管理人員的素質卻不高,管理制度也不完善,看似表面上提高了效率,實際上與投入的成本對照,生產效率實際上并沒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