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林
摘要:農田水利建設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質量過硬的水利工程保障我國現代化農業穩步發展。本文意在根據鄉鎮農田水利建設特質,詳細分析水利建設工程對當地水土保持及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有的放矢深入探索改善不利影響的有效應對策略,保護區域生態環境。
關鍵詞:鄉鎮農田;水利建設;水土保持;生態環境
鄉鎮農田水利建設工程由于大量挖掘土壤,并對采挖土壤任意擱置,缺乏科學合理的防護措施,易造成大量水土資源流失問題。水利工程建造的溝渠、溝渠與生產道路一體、臨時道路等,破壞當地田間生物的生態環境;新修建的溝渠凈水能力不如原有土質溝渠,影響溝渠下游湖泊、河流水質。
一、鄉鎮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特點
鄉鎮農田水利建設工程:包括灌溉排水、溝渠建筑、田間道路、溝渠與生產道路一體的改造修繕及新建等工程。灌溉排水工程施工內容主要包括田間灌排農渠、溝渠與田間道路一體、背水橋等。影響農田水利建設時長、投資數額以及質量的因素較多,一般由工程區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與水文地質條件,以及地方經濟建設狀況等構成。農田水利工程施工難點有以下方面:農田水利工程屬于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工程建設需求面積大,利益牽涉方眾多,協調各方利益要求并達成一致的難度大[1];農田水利工程建筑材料需求量大,并且多數施工地區交通情況不便,給建筑材料運輸造成極大困擾,一部分地區甚至只能依靠工程施工方臨時自建道路滿足運輸需求;破土動工后土石方挖掘回填量過大,大大增加工程作業量;農田水利工程按照工期行進易受到當地農業生產的干擾,工期無法靈活安排,只能調整至農閑期,同時需注意當地雨季時間。
二、對當地水土保持的影響
(一)破壞地表植被
水利工程施工作業期間,大量大型機械設備的使用、流動頻繁的工作人員,均會對施工地區原有植被、自然生態系統造成破壞,打破作業區域建立的生態平衡。地面動植物生存環境被強制損壞,逐漸形成裸露的地表,使該地原有水土保持能力大大減弱直至完全喪失;人工生產的建筑材料鋪筑在施工地點的土地表面,阻礙雨水滲入供土地吸收,產生地表徑流現象,漸漸加劇水土流失問題。
(二)廢棄土渣過多
造成農田水利工程廢土廢渣過多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原土質溝渠挖掘淤泥流沙、一般土方時,除部分土渣重新用于溝渠回填和修筑田埂之外,其余大量剩余土渣需運送至外地棄置。二是水利工程施工前期,拆除作業地點原有的破舊渠道和其他設施。此部分發掘的土渣如若沒有及時修筑圍欄、采取截流措施,被挖掘的土渣將隨雨水沖刷產生徑流流失。
(三)施工地未采取對應措施造成水土流失
農田水利工程施工階段,由于工程需要必須自建大量臨時施工道路,保證建筑材料、機械設備等及時供應。臨時鋪設的路面結構多為砂礫石或素土,又因工程需求有大量的工作人員與車輛頻繁碾壓,導致施工地點地表長時間處于暴露狀態,被雨水沖刷致使水土流失[2]。新挖掘的邊坡較為陡峭,若施工方未對邊坡采用有效策略,應對滑坡崩塌問題,易形成水土資源流失。開挖的大量松散土壤堆置在溝渠兩邊,如若施工方未及時采取覆蓋與攔擋措施,一旦遭遇強降雨天氣,將造成水土資源大量積流失。
三、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
(一)對當地生物的影響
1、對當地生物影響的主要原因
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施工期間,對原有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對該地區生態系統平衡產生負面效應。水利工程建設的田間道路與渠道的防滲襯砌,對田間動物賴以生存的家園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響,致使區域性生物系統失衡。部份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為追趕工期,不分晝夜進行施工,影響當地動物生活習性;對當地水土資源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損害田間動物的繁殖環境。由不同生物維系區域性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對當地農業生產同樣造成一定影響。
2、對當地生物造成的實際影響概論
農田水利工程溝渠防滲襯砌方法,基本由混凝土澆筑、預制板襯砌與水泥砂漿批蕩等構成。此種方法能夠有效預防溝渠滲漏,增加水流速度,但一定程度上損害施工地區生態平衡。對渠道內磚砌渠道見光面用水泥砂漿批蕩,構成的渠道內壁光滑陡峭,深度基本達到40厘米至120厘米之間。對于在田間棲息的生物而言,渠道深度與長度過大,一些動物掉入溝渠內難以脫身,唯有坐以待斃。田間溝渠做完防滲襯砌處理后,使渠道流速度糙率降低、水流比較湍急,對渠道內水溫調節以及緩沖功能有所影。原有土質溝渠和農田土壤水體交換被阻礙,使水流中存活的魚蝦等河流生物棲息地受到巨大改變。新建于田間的道路及道路兩旁溝渠,阻礙田間生物的原有正常活動。
(二)對當地水環境的影響
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的化肥,使農田附近水體中氮、磷元素含量激增[3];而農機肥如家禽的糞便等,沒有經過妥善處理就肆意使用,同樣會導致農田土壤與附近水環境中遭受重金屬、激素等有害物質的污染。通過大量研究表明,土質溝渠對水體中的有毒有害物質、重金屬元素與激素等污染物質截留效果,優于襯砌渠道。土質渠道中富含的底泥、水生植物、微生物等,均可對渠道內的污染物質起到自主凈化吸收作用,進而實現水體自我清潔的效果。但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襯砌溝渠由于渠壁光滑、經過的水流流速過快,難以囤積底泥,不具備水中微生物及水生植物生長繁殖所需的必要條件。溝渠內水體自凈能力減弱,加重水體污染情況,嚴重影響渠道下游湖水、河流的水質安全。
四、解決鄉鎮農田水利建設不利影響的有效措施
(一)優化農田水利工程設計
工程設計標準除應考慮工程經濟效益、保障工作人員人身安全等,還需建立在對施工地點自然環境、天氣氣候、水文地質、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全面考量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區域的生態平衡問題;在工程規劃設計中融入維護生態環境的設計理念,權衡有關施工作業項目與破壞環境程度之間的利害關系,多角度深入思考水利工程建設宗旨與可持續發展建設理念。溝渠建設除要滿足基本排水、灌溉需求外,工程設計方應盡力在合理區間內,調整溝渠密度與農田占地面積,降低因溝渠堆砌對農業生產產生負面影響。開展渠道襯砌防滲工序,應避免為減少投入成本而全部一刀切,使用混凝土澆筑的施工方式。適量保留原有土質溝渠,避免因新建溝渠產生嚴重水體污染問題。實際施工階段可因地制宜,采用設計水位線下使用防滲堆砌,設計水位線上運用土質溝渠的生態建設方式。既保證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效果,并最大程度保護該地區生態平衡。
(二)加大工程施工監督管理力度
農田水利工程在實際建設期間,因施工作業的必要性,易導致區域地表植被被破壞、水土資源流失、占壓地表等環境破壞問題。在此工程行進期間,施工作業產生的噪音、建筑垃圾、廢水廢料及汽車排放的有害氣體等,都會對施工區域生態環境形成惡劣影響。綜上所述,加強工程監督管理力度,規范施工作業流程具有重要意義。工程承包方應詳細制定實際施工流程規范及環境保護策略,避免人為因素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督促施工人員重視水土流失現象,對表土實施剝離與防護工作。注重對土地開挖與回填的合理分配,盡力保持挖土量與回填量之間的平衡,減少水土資源流失。切實做好預設防護工作,根據施工地點實際情況,布置建筑材料取料地點、廢棄地點;在溝渠修筑作業地點,設置遮蓋、邊坡、攔擋等防護設施,預防因工程監管工作不力導致水土資源嚴重流失。
結論
大力建設鄉鎮農田水利工程,可有效促進當地農業發展,增長當地農業經濟效益,具有諸多益處。但大型工程開發建設應重視自然環境保護問題,牢記可持續發展理念。針對農田水利工程的特點,有關行業部門需致力于解決水利建設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陳姝穎.農田水利建設對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對策[J].黑龍江糧食,2020(12):55-56.
[2]王盼.淺談如何做好農田水利建設施工過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0(02):41-42.
[3]劉振明,魏磊.探討農田水利建設對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的影響[J].山西農經,2018(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