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倩
摘要:梁啟超曾言:“史學者,學問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之源泉也。”隨著新時代課程改革,教學的設計也需要與時俱進和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在初中歷史的教學中,常常會發現很多的學生對歷史這門學科提不起興趣,覺得學習的知識很枯燥無味,那么就需要找到正確的課堂教學方法改善這種現象。本文主要圍繞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果提出一些觀點,對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果展開討論,達到提升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目標。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效果;提升方法
前言:
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時期,初中階段開設《中國歷史》這門學科,就是利用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的養成。歷史不僅是一門讓學生了解歷史故事的學科,更有著重要的社會職能。但不同的課堂教學也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為了更好地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果,就需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那么教師怎樣才能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呢?
一、創設情境,增加歷史知識的趣味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在歷史教學中,教師為貫徹新課程改革理念,靈活教學,設計各種各樣的課堂教學活動。新穎的教學內容可能學生并不能全部接受,相反還會起到負面作用,甚至讓學生對學習新知識有抵觸的情緒。那么,在更新教學內容設計的同時,我們更應該重視學生的興趣。當學生對所教授的知識感興趣時,才會愿意接受新知識,尤其是在以往學生都覺得枯燥的歷史這門學科。創設情景的教學方式就是一個很好的提升歷史知識趣味性的方法,通過情境的創設讓學生融入課堂,讓教學氣氛活躍起來,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
例如,我在教學七年級上冊《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這一課時,結合教學內容,在課上設計一個角色扮演的教學活動,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同學們都融入到課堂教學內容中。我從班上選取三位學生,分別扮演唐太宗李世民、太子和長孫皇后,他們都按照提前設計好的臺詞進行表演。首先由扮演唐太宗和太子的兩位同學表演唐太宗教導訓誡太子的場景,而后由扮演長孫皇后的同學出場表演長孫皇后勸解唐太宗的場景,班上剩下沒有參與表演的同學們的注意力也全都集中在他們的表演上。通過學生還原歷史的情景表演,讓學生了解這堂課所學內容的背景,了解大唐初期為什么會出現貞觀之治。在歷史課堂的教學中,采用創設情景的教學設計展開課堂內容的教學,增加所學歷史知識的趣味性,讓學生更有興趣參與到課堂中,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強化互動,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發現課堂上總是一部分人經常積極舉手發言,課下積極主動與教師溝通,而其他的同學基本在課堂上很少積極主動,有的甚至從未與教師溝通過。這種現象的產生原因是在以往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大多數并不是平等相處的,但這種現象對提高教學質量只有負面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是學生“學習伙伴”的身份,而在課堂中互動更是學生與教師溝通交流的重要渠道。通過課堂中的互動,教師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更能促進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更主動參與到課堂中,教師更好的掌握學生學習情況。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動蕩的春秋時期》的教學中,充分利用提問這一互動方式開展課堂的教學。在課堂的導入環節,我邀請了五位學生分別介紹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五位春秋時期霸主的施政方針和治國之道。通過提問的互動方式引入這節課的教學,帶動學生探索思考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在講解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時,首先向學生拋出四個問題:(一)“春秋”和“戰國”的名稱因何而來?(二)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最終齊桓公首先稱霸,其中誰的功勞最大?(三)戰國時期七雄并立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四)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合縱抵抗秦國為什么失敗?并要求學生仔細閱讀課本內容后回答這幾個問題。這四個問題前兩個是針對學習基礎和思維水平一般的學生,后兩個則針對基礎較強和思維水平較高的學生。通過調控問題的難易度,讓不同基礎層次和思維水平的學生都參與到課堂的互動中,有助于教師更好的掌握所有學生的學習情況。利用提問的互動方式教學,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三、拓展課堂,激發學生思維能力
在以往的應試教學中,學生只用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很少有教師會花時間對課本上的內容展開拓展。而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中,教師應將教學模式從讓學生被動式學習轉變成主動式學習,那么如何轉變模式呢?很好的一個方法就是教師拓展課堂,根據教學內容拓展課本以外的知識,不僅是在課堂的導入還是知識的鞏固,利用拓展知識的方法更能激發學生探索思維的能力,更有助于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的課堂教學前,我利用一節課的時間給同學們觀看《河西走廊》這部講述絲綢之路黃金段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是講述河西走廊的古今故事,其中有張騫出使西域,有佛教東漸帶來石窟藝術,也有盛唐時絲綢之路的重煥生機,更有現代中國以一帶一路戰略思想重燃交融夢想。學生們都帶著濃厚的興趣觀看紀錄片,通過紀錄片中歷史的還原和講述,以及紀錄片中展示的現如今的文明發展狀況,讓同學們感受古今中外文明溝通交流所帶給我們國家的發展進步。觀看完紀錄片第一集后,我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周末休息時間觀看紀錄片剩下的部分,并在下一堂歷史課上分享交流自己觀看紀錄片的感悟和收獲。學生們都積極完成了這個小任務,在這節內容正式的教學課堂上,學生們都積極的參與討論,并與小組同學分享自己的感悟。利用拓展課堂的方式,讓學生更深層次理解知識,激發他們的思維能力,培養探索精神。
總結:
綜合以上所述,在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中,要想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果,就必須依據新課程改革的目標靈活教學,那么就要求我們教師實施有效的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創設教學情境,增添知識的趣味性,激起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和熱情。在課堂教學的設計中多采用互動的方式以達到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參與到課堂中的目的。教師也應拓展課堂內容,讓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基礎上拓寬知識面,鍛煉他們的思維探索能力。這樣的教學方法,更能實現高效課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馮政權.談提升初中歷史教學效果的有效策略[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20,(28):104.
[2]王爽.優化初中歷史課堂,提升教學效果[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19,(15):546.
黎平縣九潮鎮初級中學 557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