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柳 董姝言 蒯正岫 范丹霞 王魏 陳建梅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出現,微媒體的快速發展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形成既產生了正面影響,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基于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調查,發現大學生對微媒體、媒介素養等概念和相關知識缺乏系統的學習和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必須得依靠各大高校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微媒體 大學生 媒介素養
中圖分類號:F062.5;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1)04-180-02
引言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出現,媒介對社會的覆蓋面越來越大,特別是以互聯網、手機、微博、微信為標志的微媒體的快速發展和迅速普及。由于成年人已經具備自身相對完整的價值觀,而中小學生能接觸到微媒體的時間和機會相對較少,所以大學生作為一類價值觀尚未穩定并且時間充裕,對未知充滿探索欲望的群體,微媒體的發展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微媒體作為新興媒體,是由許多獨立的發布點構成的網絡平臺,像一把雙刃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而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狀況并不理想,不少大學生在面對如潮水般洶涌的信息海洋時感到無所適從,但是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發展卻相對滯后,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媒介素養的內涵與現實要求
媒介素養教育起源于西方國家,在《文化與環境:培養批判的意識》一書中被首次提出。隨著時代的變化,其內涵逐漸演變,變得更符合時代發展。現在大學生媒介素養是指大學生面對各種媒介信息時的選擇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質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評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創造和生產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ly)[1]。
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媒介素養不是一個單一取向的評價,而是對大學生全方位進行的綜合性評價。對于微媒體給予的海量信息,大學生需要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所想所要,不迷失在海量信息中,還要對信息的真實有效性有自己的判斷能力,然后巧妙地運用于自己的生活、學習中,運用過程中還需要保持正確的道德和法律觀念。這些就是對信息的篩選、鑒別和使用,只有這樣,微媒體帶給廣大大學生的更多的才不是負面影響。
二、問卷調查結果與分析
為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筆者在四川省南充市的四大高校(西華師范大學、西南石油大學、川北醫學院、南充職業技術學院)開展了一次線上問卷調查,共收集有效問卷208份。在借鑒已有相關問卷的基礎上,結合課題研究的實際情況,問卷從基本情況、能力模式、知識模式、理解模式、微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培育現狀5個方面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程度、培育現狀及建議進行分析。
(一)大學生對微媒體的了解程度及使用現狀
調查結果顯示,有36.06%的大學生聽說過微媒體這一名詞,但并不了解,33.65%的大學生對此有一些了解。但是幾乎所有大學生都知道微博、微信并正在使用,同時要是一天沒有手機或者電腦上網,14.42%的大學生會渾身不自在,51.44%的大學生雖然沒有分分鐘離不開手機或電腦,但是也會擔心遺漏重要信息,從而影響心情和做事的狀態。由此可以看出當代大學教育對微媒體的科普程度欠佳,并且很多大學生已經對手機或電腦產生了不同程度的依賴性,這種依賴性更大程度體現在心理上,而非實際用途。
使用情況上,60.1%的大學生只要有空都會使用微媒體,甚至沒空也會抽空看看。97.12%的大學生平均每天上網時間超過1小時。當然,大學生在使用網絡的同時也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50.48%的人會后悔在網絡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二)大學生使用微媒體的目的
研究表明,更多的人在使用微媒體時都是有目的性的,在選擇某一微媒體時他們非常看重使用方便(27.4%)、信息量大(21.63%)、時效性強(14.42%)、可信度高(12.5%)、娛樂性強(11.54%)等。
關于具體的使用目的,91.83%的大學生選擇了交友聊天,67.79%的大學生選擇了了解咨詢,58.65%的大學生用于消磨時間。不同于上個世紀交友的地域限制性,現在的大學生坐在教室或者躺在床上就可以利用微媒體,如微博、微信、QQ、Twitter等滿世界地尋找與自己趣味相投的人,并且和別人互相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感悟等。只不過科技帶來了便利的同時也讓現實生活少了一點溫暖,隨著科技發展和手機的普及,“低頭族”一詞應運而生,大街小巷、餐桌上低頭族隨處可見,以往熱鬧的聚會也變成了同“桌”異夢,甚至邊走路邊玩手機也對自身的安全留下了隱患。
(三)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處理和辨識能力
當問到對某微信公眾號宣傳“關注此微信號并轉發給朋友便可領紅包”的看法時,69,71%的大學生不會理會,認為大多是騙人的或者盜取個人資料的,但是剩下的大學生依舊抱有占便宜的心理對這類信息持有試一試的態度。筆者認為大學生的經濟能力差以及社會閱歷淺是大學生網絡受騙的主要原因。多數父母僅會提供給大學生生活費,尚不能滿足大學生多余娛樂和購買其他物品的需要。在選擇各種資訊信息時,67.31%的大學生會根據標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觀看,從而導致有用信息的缺失。
處于“信息爆炸”的時代,認為自己基本完全可以判斷各種社交媒體的信息的真實性的大學生僅占比5.77%,剩下的人都對信息的真實性缺乏一定程度的判斷,甚至0.96%的人認為自己完全不能辨別。
(四)大學生的基本網絡素質
總體來說,99.52%的大學生會對自己的言論進行不同程度的約束。在關于參與網上各種新聞事件的討論上,28.8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言論自由,可以發布各種信息,46.63%的人則表示不會對敏感事件發布言論,16.35%的人會根據自己的個人興趣愛好來發布言論,剩下的人覺得大學生的言論受到限制,不可以在網上發布各種信息。
但是他們觀看過熱點事件后,49.52%的人曾有過極端情緒的產生,情緒失控的時候容易做一些不理智的事。甚至10.58%的人表自己曾經對他人發表過語言等人身攻擊。當上網時遇到一些反動、暴力、色情等信息時,57.69%的人會自覺抵制,33.17%僅僅有所警惕,而剩下9.13%的人則覺得無所謂此類信息的出現,甚至有的人還會和朋友分享。
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大學生的網絡素質迫切需要提高。
(五)大學媒介素養課程或類似活動開展情況
51.44%的大學生對大學里開展媒介素養課程或類似活動抱有積極態度,40.87%的人表示此類活動的開展是可以接受的。有超過一半的大學生會主動去查閱相關資料來填補自己對相關知識的空白。
遺憾的是,僅有6.73%的大學生所在院校會經常開辦此類活動,以至于6.25%的大學生對媒介素養一詞有過較系統的了解,44.71%的大學生有一定了解,剩下的則只是聽過媒介素養一詞或者對其完全不知道。而且73.56%的人表示如果學校相關活動,他們會主動去參與。他們希望學校能充分發揮跨文化的特色,注重受眾管理、決策及溝通能力,側重培養大學生的媒介批判能力、強調公民意識的培養3個方面來對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
三、對學校與相關部門的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網絡倫理、網絡文明建設,發揮道德教化引導作用,用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滋養網絡空間、修復網絡生態。[2]”塑造良好的網絡空間不僅僅需要大家擁有正確的道德觀念,更多的還是需要相關部門能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規范人們在互聯網的一言一行。
而針對大學生來看,學校的素質教育也非常重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建議把媒介素養與信息素養融合為一個學科并建立課程模型,正式提出籌劃發展媒介與信息素養,并與教師培訓課程相融合[3]。
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某一些人的努力就能促成,這必須得依靠各大高校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希望未來大學生的媒介素養能得到普遍提高,在爆炸的信息中能有效篩選出自己想要的內容并且合理合法地運用它,讓信息為自己服務,而不是成為信息時代的奴隸。
[基金項目:四川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編號:S201910634102)]
參考文獻:
[1] 鄒靜昭,武琳,趙冬,等.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與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6):109-111.
[2] 習近平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EB/OL].(2015-12-26)[2019-12-20].
[3] UNESCO.Teacher training curricula for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EB/OL].(2016-11-18)2019-12-20.
(作者單位:1.川北醫學院臨床醫學系;2.川北醫學院護理學院;3.川北醫學院管理學院 四川南充 637100)
[第一作者簡介:張柳(1999—),女,漢族,四川射洪人,川北醫學院臨床醫學本科在讀。]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