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高等教育已邁入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高校教師的發展規劃是保障高校教師質量進而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必然因素。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高校教師的五個層次需求之間逐級遞升,最高層需求需要教師自身的努力付出和積累方可實現。我國教育部門應從教師自身意識形態、學術評價標準、社會參與服務等多個維度正向引導高校教師實現自我價值目標,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馬斯洛 需求層次 高校教師 價值實現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1)04-191-03
一、引言
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的變化,人才作為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重要創造者和傳播者,早已成為社會發展中的最為寶貴的資源。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加快確立人才引領發展戰略地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總體戰略部署,體現了對大國競爭下人才工作邏輯和路徑的深刻把握[1]。我國高等教育目前已開始進入普及化階段,到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階段毛入學率已達51.6%,進入“十四五”時期后,我國高等教育將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更加需要不斷創新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格局,同時也對培養高等人才的高校教師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師本身既是社會中重要的科研人員又擔負著高校人才培養工作,承擔著傳承教育薪火的重任,系統地研究我國高校教師的需求和發展問題,深化教師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對促進我國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影響深遠,對于激活我國高等人才的創新活力以及提升我國高素質人才儲備能力具有積極作用。
近年來,高校學生連續擴招,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邁入了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高校教師的發展問題也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在對國外高校教師隊伍的研究中,黃成林對國外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進行了分析,認為良好的教學活動取決于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教師的專業積累、敬業精神、教學技巧、教學組織安排、良好的溝通與互動能力、學生的專注程度、學生的基礎、良好的教學環境等,而教師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2];李子江等認為國外高等教育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水平[3]。在國內高校發展研究中,潘懋元等認為良好的高校教師發展制度是保障教師質量進而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必然要求,建立好高校教師發展制度對調動教師自我發展有良好的積極性[4];叢春秋等則認為中國高等學校管理制度建設與改革中的大學治理的過程處于發展的焦慮狀態,教師評價機制改革是其中最熱點問題之一,亟待探索構建[5];蔣茁等認為青年人才是高校發展的重要動力,高校教師特別是青年科技人才發展問題應當充分被重視,并從組織發展、個人發展、專業發展和教學發展四個維度對高校一線青年科技人才的自身發展環境需求進行評價,提出促進高校教師發展、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關鍵環節[6]。這些研究成果涉及到教師的發展制度、評價制度等多個研究視角,為促進我國高校教師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研究思路。本文從人才組織行為的深處入手,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對高校教師的價值發展加以分析,解釋高校教師自我價值實現的過程。
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及其在高校教師發展需求中的應用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提出人的需要有一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比較符合人類需要發展的一般規律,常被應用于企業營銷、員工激勵的層次分析中,對高校教師發展需求的刺激有啟發意義。
(一)馬斯洛需求層次基本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也被稱作“基本需求層次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于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該理論把人的需求分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五個方面。其中前三項屬于人的基本需求,這些需求通過外部條件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滿足,而后面兩項屬于高級需求,一般只有通過內部因素才能得到滿足。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這五種需要是最基本的、與生俱來的,構成不同的等級或水平,并成為激勵和指引個體行為的力量,高級需要比低級需復雜,滿足高級需要須具備良好的社會條件、經濟條件、政治條件等[7]。
(二)高校教師的五個需求層次
高校教師學歷和素養一般都比較高,然而作為社會從業者,高校教師在事業發展過程中同樣具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五個層次的需求具體體現為:生理——衣食住行,安全——工作安全、社會保障,社交——情感與事業歸屬感,尊重——學生愛戴、同事尊重,自我實現——事業成功。其中,衣食住行需求是推動人(包括高校教師)行動的首要動力,吃飽喝足是最低層的需求;工作安全、社會保障需求是高校教師身處教師工作環境與社會大環境中的安全穩定性,是生理需求滿足之后的其次需求;情感與事業歸屬感需求,包含了與人交往、友誼、親情、愛情及其工作歸屬感,這層需求比前兩層需求顯得更為細膩。高校教師職業一般對從業者的學歷等有著較高的要求,多年學習經歷使得高校教師這一職業的前三層需求能夠比較順利地得以滿足,而后面兩層則需要個人加倍付出努力方可獲得,達到受人尊重與事業成功。
(三)高校教師的最高層需求——價值實現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高校教師最高級層次需求是自我價值(事業成功)需求,即實現職稱晉級、高薪、社會地位、學生培養數量等事業目標。高校教師五個層次需求之間逐級遞升、相互滲透,只有前一個需求得到了較好地滿足后,后一個需求才會對教師個體顯現出強有力的刺激作用,而且高級需要出現之前,必須先滿足低級需要。隨著我國近年來對于尊師重教的大力提倡,我國高等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均有所提升,為更高層次的尊重需求與自我價值需求的實現創造了更好的社會氛圍。當他們實現了工作穩定、受人尊敬等個人需求之后,個人價值實現需求將占主導地位,而其他需要處于從屬地位。在人本主義心理學中,人的本性激勵著人對自我內在價值和內在潛能實現的渴望,人的行為是受意識支配的,具有目的性和創造性,發展動機比較強烈。要實現自我價值的最高層需求,高校教師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這種努力是自主的、自覺的,需要不斷地進行積累。
三、高校教師自我實現過程中的環境因素
教師是人類知識的工程師,從職業性質來看工作穩定、受人尊敬,工作壓力大,受社會輿論監督。相比于中小學教師,高校教師沒有了學生的升學壓力,卻在學術科研層面上承受著更大的壓力,面臨著比較復雜的發展環境。
(一)隊伍不斷壯大但收入相對不高
近幾年來,隨著《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等一系列促進教師隊伍建設和改革的政策文件的密集出臺,我國教師隊伍的工資收入大有改善,另外享有寒暑長假等特殊福利,使得高校教師發展一躍發展成為高學歷人才的首選就業對象之一。從近五年數據來看,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數量、教職工總數、專任教師總數和教育單位就業人員總額均在逐年遞增,教師隊伍不斷壯大。
從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角度來看,高校教師承擔著傳承高等教育薪火的重任,具備高質量的教學能力是其必要的工作能力,同時,高水平的科學研究、科研成果輸出能力也是必要的。隨著近年來激勵考核越來越向科研傾斜,高校教師肩負起的科學研究負擔越來越重,可以說是教學和科研“雙肩挑”。雖然近年來工資收入水平較以前有很大提高,然而年平均收入明顯低于其他科研單位水平。
(二)社會地位得以提高但學術壓力更大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全黨全社會要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努力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讓廣大教師享有應有的社會聲望,在教書育人崗位上為黨和人民事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等一系列促進教師隊伍建設和改革的政策文件,提出了要完善教師收入分配激勵機制等要求,極大地改善了我國教師隊伍的工資收入等問題,提升了我國教師的社會地位。在當今社會中,從事高等教育工作的高校教師,被稱作為高等人才靈魂的工程師和高科技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
然而,高校教師壓力大也是有目共睹的。這種壓力主要是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低收入導致的心理不平衡造成的壓力。當前能進入高等院校的從業者,主要是以碩士、博士為主,對于“211”“985”高校更是非高精尖、非海歸不可能。當寒窗苦讀20年、30歲左右的博士們、海歸們進入工作崗位時,似乎除了學歷之外,什么都比同齡人晚,每個月僅僅領到幾千塊的工資,而周圍的同齡人有車有房還有各種高消費,會導致高校青年教師心理負擔很重,甚至看不到追求的希望。另一方面是來自于工作環境的競爭,高校教師的競爭是十分激烈的,既要做好教學又要撰寫論文、專著、申請課題,并且學術難度加大已成為不爭事實,他們面對的競爭對象不僅有年輕有為的同輩人才,更是有在教學科研圈里多年、有基礎、有能力的教授,在這樣一個精英圈里,每個人都想脫穎而出,近年來曝出太多年輕教師由于過勞、精神壓力大而離開人世的新聞消息,可見生存壓力極大。
(三)科研成果豐碩但晉升難度不斷提高
隨著我國在科研支出上的逐漸增加,我國科研人才在學術論文發表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來看,2019年,我國發表的高質量國際論文達59867篇,占世界份額的31.4%,排名世界第二位;我國的國際頂尖期刊論文數量繼續排名世界第四位,在Nature、Science和Cell這三種國際公認的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6456篇。盡管我國高校數量眾多,各類高??蒲衅鸩脚c水平參差不齊,但在我國高水平學術團隊的帶動下,學術成果輸出成為了高校教師職稱晉級的必要條件。高校教師在職稱晉級時,不僅需要論文、專著等科研成果,還需達到一定數量的教學工作量、取得較高等級的獎項,甚至需要等待指標。同時,我國高校對教師職稱評定無論是校內還是校外評定,都有指標限制,從低一級職稱向高一級職稱邁進都要受到該高一級職稱指標的限制。從最高級職稱的指標數量來看,正高級職稱一般是教齡很長或科研經歷十分豐富的各種年齡段教師,當這一級別的教授發生“退休”或者“降級”行為時,空出來的指標可成為副高級職稱人員的競爭對象,轉出的副高級職稱指標又成為中級職稱人員的競爭對象,嚴重打擊了高校教師職稱評定的積極性。甚至一些地區或高校職稱評定還會存在“水分”問題,直接阻礙優秀教師的職稱晉升路徑,給教師帶來負面情緒。在這樣的環境下,高校教師要實現自我需要強大的思想意識支撐。
四、正向引導高校教師價值實現的途徑
馬斯洛認為:需要層次越低,力量越大,潛力越大;隨著需要層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應減弱;高級需要出現之前,必須先滿足低級需要[7]。低級需要直接關系到高校教師的生存滿足感,充分滿足他們事業中的低級層次,能夠更好地刺激其高級需要的發展動力。教育部門應為高校教師創造良好的政治條件、行業條件、社會條件等外部條件,提升高校教師意識形態高度,促進高校教師學術能力提升,拓寬高校教師社會服務范疇。
(一)加強思想政治素質培養,提升高校教師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決定了高校教師自我價值實現的發展動力,實現價值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要有堅強的毅力和不斷自我奮斗的精神。一方面,要鼓勵高校教師要提升思想政治素養,提升意識形態高度。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工作態度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直接影響到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隨著經濟社會向前發展,人們物質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升,但隨之而來的拜金主義、攀比浪費、形式主義等不良思潮也會時有發生,若不及時疏導和調整將對學生產生極壞的影響。高校教師只有在較高的思想政治覺悟下樹立正確的思想品德,才能對自己職業修養有著深刻的認識,才能在學生和同事心中樹立良好形象,為今后職業職能的自我實現產生積極作用。另一方面,鼓勵高校教師拓展自己視野和思想格局,用長遠的眼光塑造積極的事業發展觀。近年來,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工資水平均有了不錯的改善,在低層需求滿足之后如何邁向價值實現的最高層需求,高校教師面臨著復雜、嚴峻的社會環境。教育部門應從思想上正向引導高校教師頂住壓力、不驕不躁、運用自身優勢做好積累,使之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得以傳承。
(二)提升高校教師學術水平,促進教學與科研融合
博耶在其多維學術觀理念中將學術的內涵擴大為探究的學術、應用的學術、整合的學術和教學的學術。著名科學家錢偉長也曾指出,“教學沒有科研做底蘊,就是一種沒有觀點的教育。”因此,教學和科研是一體化、相交錯的,課堂教學是為了培養更多的人才,是科學研究的基礎,能夠為科研培養出更多的靈感,同時,科研可以促進教學,能將最前沿的學術成果及時充實到課堂中,彌補理論知識與最新研究間的“斷層”。馬斯洛認為,人的高級需求一般只有通過內部因素才能得到滿足。對高校教師而言,這種內部因素體現在他們為實現價值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即傾注于教學和科研上的努力越多,他們成功的潛力也會越大。然而從我國高校教師發展評價體系來看,教學和科研對于高校教師價值實現的貢獻率并不處于平衡地位,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定、影響力等都與科研水平之間呈現了顯著的正相關性,而教學水平僅能成為一種“隱性”動力。這種現象在我國某些“985”“211”院校尤為突出,并有向全社會輻射的趨勢。其實,教學與科研都是高校教師的職責所在,教育部門應積極引導高校教師樹立良好的教學科研觀,正確認識教學與科研的內在聯系,并將這種聯系真正落實于日常教學研究工作中,適當鼓勵教學與科研相融合的實踐培訓,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
(三)鼓勵成果多樣化輸出,拓寬高校教師社會服務范疇
高校教師對于價值實現的需求,主要體現在職稱目標、薪酬目標、影響力目標、學術目標、教學目標、學生培養數量目標等方面,其中以職稱晉級最為典型。一般而言,高校教師在價值實現需求滿足過程中會對應著多個目標,努力付出后獲得的成果也是多樣化的。我國高校建設與發展離不開這些教師的貢獻,同樣也需要多樣化的成果支撐。除了提升課堂教學與科研水平外,高校應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學校集體活動、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項目,在職稱晉級或評優時優先考慮對學科建設有貢獻的教師。高校已經從社會邊緣走向社會中心并獲得社會支持,適當鼓勵教師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可以激發教師的職業興趣和工作效率,促進其社會價值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孫銳.“十四五”時期人才發展規劃的新思維[J].人民論壇,2020(32):44-47.
[2] 黃成林.國外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發展的研究及啟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6):101-105.
[3] 李子江,李子兵.國外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經驗與特色[J].大學教育科學,2006(1):59-61.
[4] 潘懋元,羅丹,高校教師發展簡論[J].中國大學教學,2007(1):5-8.
[5] 叢春秋,張新亞.焦慮中的變革:高校教師評價機制創新的困惑與反思[J].中國高??萍?,2020(9):25-29.
[6] 蔣茁,鄧怡.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發展的需求與困境[J].中國高校科技,2017(10):45-48.
[7]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03.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 北京 100000)
(作者簡介:東方,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流通經濟、教育經濟。)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