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形勢的不斷發展,盡管我國政府一直在開展扶貧與農村建設工作,但目前我國依舊存在較大的城鄉差距。農村的勞動力剩余較多,為了提高家庭生活質量,大量的農村青壯年選擇外出打工,這樣就留下了兒童與老人在農村留守。而在這樣特殊的成長環境中,留守兒童往往會出現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情況,這已經成為了社會性的問題,希望能夠得到更多人的關注。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影響因素;改善策略
引言部分
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很多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工作,受到現實條件的制約,其子女大多留在原農村環境中,由家中老人進行撫養。留守兒童往往會遭遇更多的生活問題,其生活與成長過程中難以獲得家長的鼓勵與引導,溝通交流親情的機會也不多,其消極情緒如果沒有得到及時地排解,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扭曲的心理以及錯誤的三觀,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狀況,嚴重時還會危害社會和諧。因此,人們應該對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進行調查與分析,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對其進行關心與引導,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分析
(一)社會因素
大多數留守兒童的年齡都比較小,受到認知能力的限制,其對事物并沒有形成正確的認知,極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導致留守兒童形成低級趣味,形成錯誤的三觀,影響其健康成長。再加上留守兒童缺乏家庭的監督管理,導致其缺乏正確的行為引導,從而產生了不良心理。
(二)學校因素
留守兒童的父母一般都外出務工,其本身就缺乏家庭教育,而家庭生活的缺失也會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因此,學校作為留守兒童學習與生活的主要場所,學校應該站在留守兒童的角度為其提供更多的關心,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改善學生的由于親子關系不足出現的不良心理。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農村大多數學校的辦學條件并不好,尤其是在師資力量以及硬件設備方面都存在較大的缺失,嚴重影響正常的留守兒童教育。對于留守兒童教育來說,學校應該采取寄宿制的方式對其實行統一管理與教育,但是很多農村學校受到資金條件的限制,無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住宿條件。除此之外,部分農村學校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并不重視,學校本身也沒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課程,這樣就導致學生的道德法制意識變差,不利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
(三)父母因素
由于父母角色的長期缺失,導致留守兒童與其父母之間缺乏情感交流,這也會嚴重影響其心理健康發育。留守兒童的年齡較小,社會認知與經驗都不足,還未形成正確的三觀,本身就處于發展與變化的關鍵階段,其獨立生活與學習的能力不足,但是家庭此時卻難以為其提供引導與幫助,使得學生在遭遇困境的時候容易出現沮喪消極的心理,影響心理健康發展。除此之外,當前的很多留守兒童父母存在“補償心理”,由于在感情中很難給予孩子陪伴,因此會在物質上盡量滿足孩子,這會導致溺愛現象,并不利于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二、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策略分析(分析不夠透徹)
(一)創建良好的生活教育環境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由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共同承擔留守兒童的教育責任,建立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為一體的留守兒童教育與監護體系,促進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具體來說,當地的社區居委會應該明確留守兒童的數量、年齡以及具體的家庭狀況,與留守兒童形成良好的關系,實現補充監護。其次,相關部門還應該定期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情況進行調查與管理,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引導教育。最后,人們還應該為留守兒童創建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引導其主動參與心理健康輔導活動,及時排解自己的憂慮,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與鼓勵[1]。
(二)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普法、道德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能夠自立自強,提高自身的心理抵抗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提高教學的針對性、雙向性與及時性。學校應該設置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以及心理輔導教師,對留守兒童進行了一對一幫扶,正確引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育,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獲取留守兒童的信任,對其實施生活與學習的全方位管理,填補留守兒童家庭成員缺失的空白。
(三)增進家長與兒童之間的溝通
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應該強化自身的責任意識,承擔其教育與引導的義務。監護人應該積極參加學校活動,增進與留守兒童之間的關系,為兒童創建完整的家庭氛圍,杜絕溺愛與放縱,對其實施有效的教育監督。監護人還應該關注學生的生活與思想情況,每周與學生開展一次思想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留守兒童的父母也應該保持與兒童的聯系與交流,盡量增加親自互動的機會,重視與孩子的情感交流,使得孩子能夠產生信任與理解的心理,構建健康的心理素質。在日常溝通的過程中,父母可以通過電話以及視頻等多種形式與孩子進行溝通,時常與教師進行溝通,了解孩子的具體學習情況,增進對孩子的了解,及時引導其不良情緒[2]。
結束語:
綜上所述,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應該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學校應該不斷加強寄宿管理,家長方面則應該加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能夠對事物形成正確認知,發現自我價值,實現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楊會芹,張波,郭雪萍,李瑗,石聰欣.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9,11(06):97-101.
[2]湯小陽, 鄧平, 易娟.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智庫時代, 2018, 000(033):P.204-204.
吉林省永吉縣口前鎮中心小學校 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