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盼
摘要:現階段,初中地理的教學對學生“解讀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愈發重視,教育的側重點也逐漸轉移到對學生生活化地理認知的培養上。生活化情境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引入,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應用、分析能力,對初中地理教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基于核心素養 初中地理 生活化教學策略 研究
引言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本就存在的,是生活必須經歷的,而這正是現如今的教育所缺乏的。教育的根本意義就是在生活中學習,并使我們的生活發生變化。同時,新課標提及的地理教學目的有兩個方面:一是要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識,二是要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所習得的地理知識,重點培養學生將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和意識。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契合實際生活,教學內容側重生活方面,從而引導學生學習重實際、能運用的地理。
一、生活化教學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教師在地理課堂上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可以幫助學生盡快熟知地理知識,將現實生活情境引入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減少地理知識的晦澀性,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充滿趣味,激發學習熱情,提高學生探索地理奧秘的能動性,加強認知。其所體現的重要價值在于,以往乏味、平鋪直敘的地理教學得到了有效改變,運用生活化教學不但促使地理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同時還方便了學生進行更加直觀的理解,對于知識點也記憶得更為深刻,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得到了加強。采用這種教學方法的關鍵之處在于,教師在展開教學活動時應當結合生活中的常見問題進行實證授課。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善于發現生活,積累豐富的生活教學資料。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運用生活化教學可以發揮雙重作用,在確保學生更容易吸收地理知識的同時,還增強了教師的專業授課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在課堂中引入生活趣事,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能力
區域認知是地理學基本的認知方法,其最主要內容為地域系統的特點、問題分析、解釋、預測等方面。以《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為例,這一部分內容主要是對我國西北地區與青藏地區生產生活的講解。我國國土面積廣闊,被劃分為五個溫度帶,氣候復雜多樣。青藏高原以“高”“寒”為主要特征,晝夜溫差極大。為了使學生能夠對這一氣溫特點有深入的了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為學生講述一些生活趣事,加強學生的代入感。如影視劇中藏族人民往往會脫出一只肩膀,并不是為了突顯個性,而是受地理環境的影響。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藏族服飾的圖片,以及藏族人民不同時間的衣著圖片。通過圖片可以發現:藏族服飾袖袍寬敞,臂膀收縮自如。這樣的設計與當地的溫度有一定關聯,白天氣溫較高時可脫出肩膀,利于散熱。晚上氣溫較低,和衣而眠可以當作棉被。在初中地理課堂中引入生活趣事,使學生能夠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加深對青藏地區溫度特點的理解,利于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又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本地的降水量分布圖,培養學生圖文化轉換的能力。通過展示生活中的地理圖表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在較為熟悉的地理圖表中,學習地理知識,引導學生對圖表進行解讀、分析,進而探究其形成原因,以達到強化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教學效果。
(二)運用鄉土地理資源,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對鄉土資源的利用,通過搜集與利用鄉土資源,推動教學開展。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可積極采用多樣性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地理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利用鄉土資源,將較為抽象的地理知識直觀展現出來,教學質量大大提升。教師只有充分利用鄉土資源,才能夠提升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開展中國氣候知識教學時,學生普遍覺得難度較大,主要是由于南北差異問題,導致我國氣候差異性較大,同時東西部地區氣候也存在差異性,因此學生在掌握過程中極易混淆,同時也無法分辨出不同地區的氣候問題。為改善這一問題,加深學生對氣候知識的掌握與理解,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首先教師可引導學生針對干旱地區以及多雨地區的氣候特點進行比較分析,同時結合本地氣候進行對比,通過這一過程,學生能夠明確,氣候對地方降雨造成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合理運用鄉土資源,便于學生掌握復雜的知識點,提升地理教學質量,提高學生核心素養。
(三))培養動手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知識
“實踐出真知”,這句話無論是作用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都是非常有效的,沒有實踐的教學就是紙上談兵,沒有任何教學效果。宋代著名詩人陸游在其《冬夜讀書示子聿》中提出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就是對實踐的重要性的描寫。物理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養成,對其知識的認知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地理來源于生活,生活中更無法離開地理,那么教學中就應從生活出發,讓學生發現地理知識的同時運用自己的方式去記錄去實踐。如出門旅游,可以用照片的形式記錄當地因氣候產生的天氣變化,特有的動物、植物,獨特的地質、地貌等;動手制作簡單的測量儀器(如風車發電裝置),放置在固定位置,設定觀察時間,根據不同時間、不同風速,進行觀察、記錄、總結,了解風力發電的原理,以及天氣對裝置的影響;也可以讓家人或朋友外出旅游時,帶回一些當地獨有的土壤、植物標本,與自己實際生活中能接觸到的進行對比,從而得出地理環境、氣候等對植物、土壤有著怎樣的影響。將自己的資料、作品帶到課堂上與教師和同學共同探討,深化學習重點,加深記憶,從而使學習效果達到最佳。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地理生活化教學是目前教育改革中的必經之路,也是培養學生地理學科素養的有效教學方式。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能夠真正地讓學生理解所處生活環境的特點,了解祖國山河的秀美壯麗,從而理解地理學科學習的重要性,對地理學科素養的養成有著積極有效的促進作用,這也是為國家培養綜合素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的重要教育手段之一。
參考文獻
[1]陳貞釵.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探微[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04):58-59.
[2]鄭肇盛.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研究[J].考試周刊,2019(69):146.
[3]郭綿綿.關于核心素養理念下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分析與思考[J].讀寫算,2019(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