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瓊
在古詩文的世界里,我們可以感受的實在是太多了。它的文字美、音韻美、形象美等等,無一不讓后人贊嘆。其語言的凝練、表達之精妙,哪一處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深究?雖然在小學的語文課堂上,我們不需要過深去講解古詩文,但是創設好情景,讓學生上一節有“美”的古詩課堂,可以讓學生從此喜歡上古詩,并學會發現古詩這種語言文字的美。我們何樂而不為呢?我執教了三年級上冊《古詩三首》中的《望天門山》這一首古詩,以下是我執教的一些心得。
一、據形索義,用“漢字美”解詩題
漢字是記錄漢民族語言的符號系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我們作為中國人應該為此感到自豪,這樣的文字已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符號,它更是一種民族的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靈魂,更凝聚著一種民族精神。在教學中,我們要把這樣的精神傳遞給學生,要把這樣的文化美傳承下去,讓學生感受到漢字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漢字的形美、義美,感受到漢字構字的精妙。
利用漢字的形美,據形索義,學生既能感受到我國漢字文化的美,也能通過漢字的形理解詩題。通過解讀《望天門山》的一個“天”字,感知山之高大;通過解讀一個“門”字,感知這座山的形狀是分布江河的兩側,為后面理解“斷”做好鋪墊。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他們可以想像字中畫,在腦海中構造“天門山”雄偉高大的樣子,為整首詩打下一個基調,贊嘆祖國大好山河之美。
二、以讀求義,用“音韻美”解詩意
朗讀,是古詩學習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在第一課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詩味”是一般的朗讀過程。音韻美是古詩所獨有的,古詩的音律要靠反復地吟誦去體會。教師可以利用圖片和視頻創設情境,以自己感受將這首《望天門山》讀出來。在執教的時候,圖片上和視頻里江河奔騰、天門山高大雄偉,給學生的沖擊力還是比較大的,學生會感嘆祖國山河的壯麗。
因為古詩文的形式與現代文差別較大,所以指導朗讀必須以“形”為支架。老師應先給出相應的示范或是朗讀形式。比如,我在執教的時候就給出了“拖長音”,或是“重復”讀出節奏,讀出是的韻味。我們時常還會采用唱古詩的方法。吟唱是最能體現詩韻的一種方法。學生對不同形式的朗讀方式還是比較感興趣的,學習起來比較有趣。因此,這種方法能夠提高學習古詩的興趣,改變以往一成不變的古詩教學。
三、詩畫合一,用“畫面美”悟詩情
以下為筆者的教學片段。
教學準備:課前準備一張未上色的插畫,讓學生進行簡單的上色。
教師:從同學們聲情并茂的朗讀中,我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美麗壯觀的水墨畫。(出示水墨畫)如果我們要給這幅水墨畫著色,你覺得可以用上哪些顏色?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利用所給素材將自己想象的畫面呈現在紙上,腦中有畫,心中有情。
教師:你為什么這樣畫?
學生結合詩意講解自己的畫作,這也是理解詩意的過程。
教師:畫得這么好看,就如同你看到這樣的美景。想象一下,如果你就在小船上,此時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學生A:很驚嘆!
學生B:很開心!
學生C:很激動!
教師:被這樣的美景所感染,贊嘆大自然的美妙,贊嘆大自然的美景!詩人李白也是這樣的心情。(出示詩人創作背景)李白二十歲寫下這首詩,是他第一次出家門,在安徽省這里看到如此雄偉壯觀的美景,于是寫下了此詩。此時的李白離家報國,心中有著豪情壯志,希望能夠建功立業。他看到的“青山相對出”,是來迎接自己的;他看到“孤帆一片日邊來”,是象征著實現夢想的。李白心中的自豪和自信是創作時的心境。我們再來讀一讀。
如上所述,一幅美麗的畫卷隨著古詩的學習完成了。學生們畫出了自己的理解,創造出了自己心中的“美”,這份獨特的美是在詩意理解的基礎上完成的。欣賞美,創造美,學好一首詩,配好一幅畫,這不就是學生鑒賞美、體驗美、創造美的過程嗎?這不就是學生語文審美能力的提升嗎?這不就是古詩教學中的美育滲透嗎?
從孩子的作品中,我看到每個孩子對詩的不同理解,他們眼中的“青山”、他們眼中的“碧水”顏色各異。青山有深淺,碧水有濃淡,看著自己的創作,孩子真切地感知到了美。作者寫出了這樣的美景,想必創作此詩時心情也一定很美。此詩結合詩人創作的背景,能讓學生去感受古詩所抒發的情感美,體會詩人當時的壯志雄心。二十五歲的李白站立在船頭,他望的僅僅是天門山嗎?他望的是自己的未來、自己的夢想、自己的抱負。此時再讓學生讀詩,就又是另一番詩味了。通過畫詩結合寫作背景來悟詩情,更能讓學生感受詩里所蘊含的情感美。
總之,古詩詞的教學應該是“美”的,美在字、美在音韻、美在詩境、美在詩情。美育在古詩中的滲透是自然而然的。這種美是要讓學生慢慢去體會,慢慢去接受、感悟的,不可急功近利,拔苗助長。讓學生沉浸在古詩的美中逐步引導,他們便會漸漸發現美、創作美,這樣才能將詩美深深植入學生的心中,最后如花般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