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
啟東市處于長江三角洲的風水寶地、黃海之濱。那里海鷗自由飛翔,藍天綠草一望無際,春季百花盛開,夏季瓜果飄香,秋季碩果累累,冬季雪花飄飄。淳樸的鄉土民風、美麗的田園風光構成了海濱特有的生活環境氛圍。這些現實生活情境本該都是學生豐富的寫作素材,但小學生的習作中很難見到農家新居之美、田野風光之美、漁港景觀之美,許多作品虛情假意,所寫的人物猶如克隆。面對如此現實,我們應該與時俱進,秉承“以生為本”的教學新理念,大膽嘗試小學“田園作文”實踐模式,為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保駕護航。
一、小學“田園作文”的含義
有人認為“田園作文”只是語文試卷中的一道試題,這是認識上的誤區,它更是一種表達情感的手段與方式。學生通過個性化的方式觀察和體驗身邊的一切,擬寫出自己真實而獨特的生活。小學“田園作文”秉承“以農為本”的新理念,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跨過圍墻、漫步田園,放眼農村無邊無垠的天地,挖掘鄉土寫作資源,把生活和作文有機整合在一起。“田園作文”使每一個小學生都能敘童樂、露童真、繪童心,他們所創造的習作都擁有特色與個性。“田園作文”教學實踐其實就是一種引導學生寫出真情實感的方法與途徑。
二、小學“田園作文”教學實踐的意義
小學語文新課標指出:寫作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樂于表達、揮筆自如,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廣闊的空間。因此,開展小學“田園作文”的實踐有利于減少學生寫作的束縛,有利于突破時空限制寫作有創意的習作,有利于學生逐步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和善于積累習作素材的良好習慣,有利于學生激發寫作興趣、增強習作能力、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為構建有啟東市小學特色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模式鋪平道路。
三、踐行小學“田園作文”的具體措施
實踐出真知,改革出效益。毛澤東說過:“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而寫作訓練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務必自覺承擔“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大膽嘗試小學“田園作文”模式,為開辟校本優質教學資源沖鋒陷陣。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注重田園觀察指導,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每逢陽春三月,柳綠桃紅,草地綠油油,河水碧波蕩漾,春種春耕熱火朝天。筆者借此美好時光,利用清明節祭掃烈士墓的機會,積極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農村田園生活的色彩,用鼻子聞一聞油菜花的芳香,目睹燕子回到農舍屋檐下巢穴的情景,聆聽百靈鳥的歌唱,讓他們用“心”讀懂田園這本“活教材”。具體主要采取“看、聽、品、聞、摸”五步走策略。
第一步:觀察花之美。
到了田園,孩子們普遍感到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在如此活躍的氛圍中,筆者及時指導他們用明亮的眼睛去觀察花兒的形態美和顏色美,并通過由近到遠,由粗到細、由上到下等途徑,從深層次感悟大千世界中色彩斑斕的花朵。
第二步:聆聽花之聲。
和煦的春風讓人如醉如癡,綿綿的細雨使人浮想聯翩。當孩子們走近花兒的時候,筆者要求學生閉上雙眼,耳朵貼近花朵,仔細聆聽花兒的天籟之音。
第三步:細品花之韻。
在春季花兒的海洋里,千姿百態的花獨有自己不同的韻味,不同的人對此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感覺。學生應張開創新思維的翅膀,除了用肉眼品味花之韻之外,更要用心去品味,學會欣賞與贊美,勇于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第四步:鼻聞花之香。
無論是小草的野花,還是妖艷的桃花,都有一種獨特的香味。學生應呼吸聞一下百花飄香,從而逐步懂得花兒芬芳是大自然的“杰作”。
第五步:手摸花之質。
微風吹拂的春風帶來絲絲愜意,各種花卉在田野里斗艷爭奇,風韻綽約。無論是柔韌彈性、玉琢冰雕的玉蘭花,還是氣宇軒昂、冰清玉潔的梅花,都能折射出串串晶瑩的露珠。尤其晨光輝映的時刻,牡丹花似乎挽著昨夜的夢境,亭亭玉立,讓人心曠神怡。學生通過觸摸這些花卉,可以把美好的印象刻印在腦海里,以便在寫作時潑墨如水,寫出比較完美的作品。
可見,只有讓學生在如此的美景中學會觀察、思考,并把自己田園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真實地記錄下來,才能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逐步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進一步豐富寫作素材。
(二)鼓勵學生親近自然,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大自然是學生語文學習的第二課堂。一望無際的田園風光既是張揚學生個性的樂園,也是展示獨特的才華舞臺。大自然的風光真實鮮活,不管是春花秋果、夏荷冬雪,還是日月星辰、山水田園,都是學生親近自然的最佳對象。走進自然既要注重觀察,又要勇于提煉與創新。當然,學生所學的知識并不在于數量,而關鍵是質量——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來解決問題。例如:筆者在執教部編版小學語文(以下版本同)《口語交際》一課時,先根據“聲音”講故事,然后讓學生張開聯想的翅膀,想象野外鳥叫、蟬鳴、雨聲、雷聲、風聲、狗吠、哭聲、笑聲等各種聲音。類似結合大自然創新作文的能力,離不開文化知識的學習和運用,更離不開自己的主動思考和探究。為了讓學生走出寫作束縛的“圍城”,教師還必須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課堂教學與學生的思維、體驗、情感、創新交融在一起,讓學生的寫作個性能夠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例如:當學生學完了《秋天》后,筆者帶領學生走出教室進行一次實地觀察,重點針對某一處景物——秋天里的花草樹木和田野風光,在此基礎上進行廣泛交流與合作,從而實現資源共享之目的。再如,筆者在執教《我該怎么辦》一課時,先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圍繞“小男孩找不到媽媽時到底怎么辦?”這一問題進行討論,然后,要求學生聯系自身的生活實際,寫一段自己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的應對措施,或者自己與同學發生矛盾時到底如何處理。長此以往,學生不僅能夠學以致用,寫出真情實感,而且還能夠拓寬創新思維。
(三)善于捕捉生活細節,逐步實現妙筆生花
俗話說:“態度決定高度,細節決定成敗。”學生的野外活動是一本無字書,活動中往往蘊涵著豐富的寫作素材。只有讓學生把活動與寫作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他們的興趣,學會創作;同時,學生還能夠敞開心扉,把心中的“積蓄”自然地吐出來并傾注于筆端。
每當烈日炎炎的夏天,農村小學校門口的草叢中都會傳來蛐蛐聲,隨著上課鈴聲的響起,不少學生還是處于心猿意馬的狀態。為了扭轉這一被動局面,筆者在一次課外活動課上,就領著孩子們直接捉蛐蛐玩。他們歡呼雀躍、爭先恐后地跑到草叢中尋找獵物。突然,一個男孩舉起一只蛐蛐大喊:“我成功了,我逮住蛐蛐了!”其他學生也跟著附和。此時,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其他伙伴捕捉蛐蛐的神態、動作和玻璃瓶中蛐蛐的動作、外形,并想象其緊張的心理狀態。許多孩子你一言,我一語,紛紛暢談了各自的想法。回到教室后,我要求學生到講臺上講述整個捉蛐蛐的過程,并且選出最佳講述者。最后,我布置學生構思與擬稿。經過十五分鐘,同學們基本都落筆成文,獲得了“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意外驚喜。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既有美麗的自然環境,又有豐富的鄉風民俗。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只有勇于探索和創新,才能讓學生目睹花開的過程、聆聽花開的聲音。只有讓學生熱愛大自然,善于觀察、勤于思考、適度練筆,他們才能從心底流淌出豐富的情感。小學“田園作文”教學實踐的本質就是引導學生立足于大自然,仔細觀察、切身體驗、深刻感悟,進一步激發寫作興趣,并將耳之所聞、目之所見和心有所感形成表達流暢、主旨鮮明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