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
摘要:文物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五千年的發展歷史,所以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也有規模龐大的文物遺產和豐富的傳統文化,這些都是國家和人民應該全力保護的歷史財富,是中華文明和中國深厚文化底蘊的象征。然而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響,文物環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失和破壞,這對文物遺產的保護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本文針對文物環境對文物保護的影響進行論述。
關鍵詞:文物環境;文物保護;影響因素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考古行業的不斷前進,大量的文物遺產被國家發現并保護起來,其中包含大量的文化藝術品、文化遺址和建筑遺跡等。這也幫助人們更好的了解和領略了中華民族祖先的勤勞和偉大,讓世界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智慧。隨著各種文物遺產的出土,保護這些不可再生的歷史文明就成為了相關部門和人員的重點工作內容,如何減少甚至避免這些文物寶藏遭受自然和人為的破壞,是需要每個中華兒女需要考慮的問題。
一、文物保護中自然環境對文物的影響
自然環境是很多文物遺產留存和傳承所必須依賴的因素之一,但是自然環境中的很多因素也對文物產生了極大的破壞,所以說自然環境對于文物保護而言是一把雙刃劍。
(一)文物的保護要依賴自然生態
一些文化藝術品像瓷器、青銅鼎器等,在出土后經過清洗、養護可以放在專業的、指定的保護區域,這類文物相對來說對自然環境的依賴較小,但是沒有出土的那些還埋在地下的文物就對自然環境有較大的依賴,它們的留存還需要自然環境的保護。另外,建筑遺址、文化遺址等文物遺產,擁有較大的占地面積,像秦始皇陵兵馬俑、敦煌莫高窟這些文物因無法挪動,相關技術人員就只能在遺址所在地運用一些手段對其實行保護,這些文物的留存就對自然環境有較大的依賴性[1]。
(二)自然環境對文物保護的破壞
第一,水污染對文物保護的破壞。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給國家帶來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水資源帶來了很大破壞,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中含有很多氮化物和硫化物,這些廢水排放出來后污染了大量的地表水源和地下水,被污染的水如果接觸到文物遺產,就會導致部分鐵器文物,化石、青銅器等被腐蝕破壞,這也嚴重影響了相關部門和技術人員對文物的保護和發掘。第二,光污染對文物保護的破壞。大氣中的紫外線和藍光對文物中的紙質文物、織物文物和色彩絢麗的壁畫文物等有很大的影響,臭氧層是抵御大氣紫外線和藍光的主要防御物質,但是隨著自然環境的破壞,空氣中的氟化物越來越多,臭氧層愈發薄弱,這也就導致了大量的紫外線和藍光射向地面。長此以往,就會對很多文物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第三,微生物對文物保護的破壞。生產力的低下并不能阻礙祖先睿智的頭腦,我國的文物中有大量精致美麗的服飾、雅致實用的木質器皿家具、繪畫紙品、顏料等,這些文物的材質都屬于天然的有機物質,充分體現著中華民族祖先無窮的智慧,但是地下生存著很多微生物,而這些文物也是微生物喜歡附著的材質,各種細菌在文物上繁殖,對文物的保護帶來了很大的阻礙。第四,酸雨對文物保護的破壞,酸雨是雨水將空氣中的硫化物、氟化物等物質帶回地面的自然現象,酸雨帶有較強的腐蝕性,長時間受到酸雨的沖刷對于石窟、雕刻等文物來說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滲入地下的酸雨對地下水和土壤的影響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腐蝕地下的鐵質、青銅質文物。總之,自然環境的污染對于文物保護的破壞和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二、文物保護中人文環境對文物的影響
第一,噪音污染對文物保護的影響。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各行各業都迎來新的變化,街道上不分晝夜的行車,鐵路、快軌、盤山路上的過往車輛、道路工程作業、礦物開采作業等在進行的過程中經常會用到不同的大型機器操作和爆破作業,這所有的一切在進行時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噪音和震動,這些噪音和震動的形成對文物保護工作帶來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和破壞比如:大部分古墓群都是隱藏在山中,而周圍行駛過的火車、重型汽車等造成的震動會使墓群周圍的土質變的疏松,甚至會造成塌陷,在塌陷的時候,古墓中的一些質地較為脆弱的文物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第二,旅游污染對文物保護的影響。旅游行業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助力,對于文物保護來說卻是一把雙刃劍,文物的出土會帶動旅游行業的發展,旅游業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了解到中華民族的深厚底蘊,拓展人們的視野,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國民的民族榮譽感,但是在旅游的過程中,游客的素質良莠不齊,很多游客在參觀的過程中會給文物帶來終生的傷害。比如在一些石窟或者壁畫上刻字、畫畫,其中最經典的臺詞莫過于“某某某到此一游”或者一些情侶會留下自己的愛情誓言,這些對于文物來說是很嚴重的污染,而且是不可挽回的污染。并且隨著客流量的提升,文物需要長期暴露在空氣中,這對文物的保護也是極為不利的。
三、文物環境的保護措施
首先,經濟的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是文物保護的最大威脅,要實現文物遺產的更好保護就要控制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污染排放,國家相關部門要聯合起來指定環境污染的監控制度、環境保護制度以及文物保護制度,對工業生產、工業排放進行定期的檢查,實現強制約束,讓一切行為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對旅游行業進行管控,加強對文物保護和環境保護的宣傳,提升國民環保意識和文物保護意識,控制文物旅游景點的游客接待數量,強化對游客行為的管理。最后,經濟的發展也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文物保護部門要加大對先進技術的投資,通過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以及對相關文物保護工作人員的培訓,實現文物保護整體技能的提升,對青銅尊鼎、銅制物品、簡帛、古籍字畫、首飾、服飾等破損文物進行有效的修復和保護,進一步降低文物遺產的破損度。
結束語
總而言之,文物古跡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祖先遺留給國民的珍寶,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有責任和義務去保護其不受傷害,現階段受自然環境因素和人文因素影響,我國的文物遺產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損和威脅,讓文物保護工作舉步維艱,這時候應形成全民合力,在國家制度和法律的約束下,提升全民環保意識和文物保護意識,再配合先進科學技術和設備的引進,完成對破損文物的修復以及對保存完好文物遺產的更好保護,讓這些文物成為國家的經典繼續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靳文珍. 探究文物環境對文物保護的影響[J]. 遺產與保護研究, 2018, 3(3):64-66.
[2]林秀華. 淺談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現狀與對策[J]. 東方藏品, 2018, (9):18-18.
[3]吳春云. 淺談文物環境對文物保護的影響[J]. 新絲路:上旬, 2020(7):199-199.
[4]靳文珍. 探究文物環境對文物保護的影響[J]. 遺產與保護研究, 2018, 3(3):64-66.
龍巖博物館?福建龍巖?3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