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軍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小學語文教學標準已經不是僅僅要求同學們掌握教材中的知識,更多的是幫助同學們了解課本之外的中國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不僅能拓寬同學們的文化知識面,而且對同學們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應立足于課堂,尋中華文化之根。本文針對當前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進行了總結和分析。
一、小學語文教學落實融合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小學階段是小學生樹立“三觀”的重要階段,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融合傳統文化,能夠加強小學生的文化自信,用傳統文化中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來感化學生,讓學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受到熏陶,使學生養成健康積極向上的“三觀”,讓學生對中國文化產生興趣和熱愛。另外,小學教材中的較多素材都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教師在課堂上將教材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更能幫助學生理解中國文化,能更深層次地進行學習。小學是中華民族的未來,是祖國的花朵,是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的希望,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強大后備軍。教師有責任,也應該有擔當去培養他們的民族榮譽感,而最高效也最科學的方式就是落實小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
二、小學語文與傳統文化融合策略
1.結合教材內容,滲透傳統文化
顯而易見,小學語文教學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好的方式是教師結合教材中的內容,抓住教材中傳統文化的線索,加以分析拓展,再向同學們介紹。教師唯有抓住教材中的中華傳統文化線索才可以將中華文化的滲透做得自然。所以,在增加對中華文化滲透的過程中,教師們一定要結合教材內容,通過教師的“火眼金睛”發現教材內容中傳統文化的蛛絲馬跡。另外,在介紹的過程中,亦不可“生拉硬拽”這不僅對同學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毫無幫助,浪費了課堂時間,降低了學習的效率。
例如,以小學三年級的教材為例,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積累知識,例如《望洞庭》等詩詞,有利于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可以開展一些閱讀練習活動,以使學生在綜合閱讀中拓寬知識面,讓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高對傳統知識的理解。
2.立足于課堂,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顯而易見,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僅僅明確中華文化滲透的方向還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在課堂活動中增加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師應該將課堂打造成為一個傳統文化學習的良好環境。而且,教師在課堂活動中增加傳統文化的滲透不僅僅增加了學生的傳統文化認識,還可以豐富教師的課堂,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將較為枯燥的語文課堂知識學習轉變為趣味十足的學習。
3.延伸拓展,傳承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教師僅僅依靠課本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一本語文課本中的中華文化的學習顯然是不足的。而語文教材的作用就像是一座燈塔、一個指南針,指引同學學習中華文化的方向,讓同學從中獲益。教師通過引導同學主動拓展課本之外的學習,不拘泥于課本就可以幫助同學培養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
例如,當解釋古詩《寒食》和《清明》的時候,教師可以開展實踐活動。教師引導學生收集一些有關冷食、清明以及其他的一些信息。例如“經典覺醒”等,可以讓學生寫下自己的感受,還可以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時間進行練習,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還能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和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
綜上所述,增加中華文化的課堂教學滲透不僅僅需要教師結合課本所學,抓住課本中的中華文化線索進行介紹,還需要結合平常課堂學習活動,在日常的課堂學習活動中,幫助同學學習更多傳統文化知識。最后,學生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也不能僅僅拘泥于課本之中的東西,課本僅僅是同學學習的基礎,更多的還是通過課本這一個點,看到課本之外更多的傳統知識。傳統文化的學習不僅僅是一種傳承,更多是其中的歷史底蘊對學生人格的洗禮,對學生之后的學習生活乃至于價值觀都有很大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