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丹
摘 要:當前的初中英語教學應進一步適應時代發展趨勢和新課改的相關要求,進一步融入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使兩者實現更深層次的融合和滲透,進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和人文素養得到充分增強,進而為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而提供必要的前提。結合這樣的情況,本文重點分析了通過文化自信將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教學的相關策略,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夠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而提供啟示。
關鍵詞:文化自信 傳統文化 初中英語教學 融合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3.024
對初中英語教學而言,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通過文化自信的形式確保傳統文化能夠在初中英語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進行充分融合和滲透,以此進一步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出初中英語教學的育人價值,讓學生具備應有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更有效地在學習英語的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傳承傳統文化,進而為其實現全面發展而提供必要的條件。據此,有必要針對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以及融合策略等內容進行探討。
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教學的意義
1.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融入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增強自身的文化自信。學生通過對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和認知,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進一步把握中西方的文化特征和差異,從而對于自身的文化價值和深刻內涵有更深的理解和更大的認可,進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文化美德有深入了解,從而提升其審美觀念和文化內涵,在傳統文化熏染之中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內涵,為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提供必要的保障,進而為其實現全面發展夯實基礎。
2.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西方文化因為歷史環境、風俗習慣以及地域因素等影響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融入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可以使學生更有效地掌握兩者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同時進一步加強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以此提高學生的跨文化知識掌握程度和交際能力,通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相關知識的滲透,在對比學習的過程中體現出應有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3.可以進一步提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通過文化自信的形式使傳統文化融入其中,這樣可以確保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熱情,進而培養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具備更為深厚的文化積淀,不自覺地養成良好的語言學習和應用習慣,進而促進整體課堂教學效率進一步提升。
二、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教學的實施策略
1.可以課堂教學之前學生的Talk show環節融入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
在初中英語的教學過程中,做好教學之前的準備環節,特別是在talk show環節,讓學生大膽開口、勇于交流,讓整個教學引導過程更加順利有效是關鍵所在。在這個環節可以有針對性地要求和引導學生收集與本課文相關聯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通過講故事、說格言諺語等相關形式進行充分呈現,讓學生在充分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英語知識激活及思維,進而促進其英語課堂學習內容更加豐富,為其學習效率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條件。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傳統文化的欲望,在潛移默化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同時也鍛煉其聽說能力。
例如,在講解初中七年級的when is your birthday?這篇課文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們了解父母的生日,使孩子們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可以在課前talk show環節融入《二十四孝故事》的相關內容,這樣可以讓學生們從小就了解孝道,感恩父母和教師,從而奉獻社會和家人。
2.通過互聯網手段,針對教材中的傳統文化知識和歷史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挖掘
在初中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要想確保英語教學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并且更深入的融入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就需要充分挖掘初中英語教材的相關內容,進一步有效利用網絡化手段,使學生能夠真正意義上學以致用。利用網絡資源使實際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融入更深厚的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然后讓學生進行英語表達,實現活學活用,這樣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英語知識應用能力。同時,也更有效地了解英語中傳統化的相關知識和內涵。利用互聯網平臺對其進行實踐和應用,以此確保學生在具備英語學習濃厚興趣的同時,也可以在中華文化的熏陶和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偉大之處,同時在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方面有更大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例如,在初中七年級的《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課文講解之后學生們往往意猶未盡。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互聯網手段讓學生到互聯網平臺去尋找與當地傳統美食相對應的相關資料和資源,充分掌握傳統文化、傳統美食文化也是十分關鍵的組成部分,然后讓學生了解八大菜系的內涵和特點,再到當地去品嘗傳統的美食,例如小龍蝦,臭豆腐等等,讓學生學以致用。通過網絡資源的查詢,再在實踐中去體驗,學生能夠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過程中,進而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同時,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的飲食文化和悠久的傳統文化,在掌握相關英語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可以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滲透中國的傳統節日
從整體情況來看,中國的傳統節日和西方節日有著十分顯著的差異性,中國和西方的很多節日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文化的根源有著巨大的不同。每一個節日都有著比較悠久的歷史,在中西方節日中有不同的慶祝方法。針對這樣的情況,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滲透中國傳統節日的相關內容和內涵,讓學生更深入的感知中外文化的差異,從而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節日有更深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對其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就可以融入我國傳統節日的相關內容,根據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解釋節日的內在底蘊讓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興趣,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從而讓學生英語課堂效率和傳統文化的感知、認識程度進一步提高。
例如,在M10 Spring Festival 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把模塊主題設為中國春節以及相對應的傳統節日,讓學生能夠充分掌握春節的主要特征和習俗,然后進一步延伸到中國其他節日中來,如清明節(Tomb-sweeping Festival)、中秋節(Mid-autumn Festival)、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等,以此讓學生們討論相關節日的內涵,進而激發其民族情懷和愛國情懷,讓學生在討論和交流的過程中增強聽說讀寫能力。同時,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節日,感受中西方文化的結合之處和差異性,對民族文化有深深的理解和認同。
4.利用英語教學素材滲透中華傳統美德
在傳統文化中,中華傳統美德是其中的核心內容。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從學習的教材和課外的相關閱讀內容中挖掘相應的中華傳統美德,讓學生更充分理解和掌握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傳統美德,且在實踐的過程中可以秉持傳統美德,使自我在道德素養和綜合素質等方面能夠得到充分的完善和優化。
例如,在My family篇課文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們用英語的表達方式討論自身家庭成員有哪些?自己的家庭中的地位,自己有沒有為家庭做過什么貢獻,做過哪些事情……學生通過熱烈的討論之后,教師做出相對應的點評和總結,指出百善孝為先,要充分尊敬父母和長輩,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內容。因此,要在家庭中孝順父母盡自己所能做,對家庭有貢獻的事情為家庭禾木做出的努力,同時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使自身的綜合素養顯著增強,進而為家庭做出應有的貢獻,為祖國做出貢獻,這樣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由上文的分析,我們能夠充分明確,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融入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使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這樣能夠讓學生有健全完善的人格,使其更有效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內涵和差異性,進而培養其文化認同感,提升英語學習的層次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讓學生通過初中英語學習和傳統文化的深入滲透,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建《對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考》,《教育實踐與研究》2019年第11期。
[2] 陳春雪《論初中英語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科技資訊》2019年第12期。
[3] 章進佳《淺談中學英語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年第7期。
[4] 李新《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滲透》,《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6年第6期。
[5] 黃穎泉《淺談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滲透與高效課堂建設》,《新課程》201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