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楊琪
新時代孩子的成長環境充斥著電子產品的誘惑,卷入網絡世界,缺乏有溫度的社交溝通,身心健康受到威脅;同時,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學校,對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同樣重視,不斷探索如何幫助孩子強健心理、健康成長。
隨著對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的學習,我發現美術與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引人向上向美的,于是自然而然地開始嘗試著在美術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踐中有些感悟和反思。
活動一:滲透心育的美術課,發揮美術活動自身的療愈功能
一、面向全體的美術課,可以成為日常關照學生情緒的良好陣地
(一)美術課程標準的情感目標要求。美術課程標準中,“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等相關要求和心理健康密切相關,明確要求學生通過參與美術活動、創作,要表達情感與思想。
(二)美術課上學生更容易放松。
學生在參與美術實踐活動時,容易放下防御心理,借助藝術創作將內心隱蔽而壓抑的負面情緒及早釋放出來,并在這個過程中重建,美術老師則是那個容易看見學生情緒變化的人。如在美術課上,學生可能并沒有按要求完成美術實踐練習,而是拿起筆在圖畫本上亂涂一通,也是宣泄心中負面情緒的方式之一。
(三)美術創作過程全面關照學生情緒。通過形象表達、色彩表達、線條表達、繪畫作品內容敘述以及欣賞同伴作品、傾聽同伴故事,理解和體驗他人的情緒情感等美術創作全過程、全方位地開展情緒疏導。
(四)美術學科時間有保障。小學美術課是面向全體學生,每周2節,既保證時間延續又確保全體照顧,沒有分數評價的壓力,只有思維自由的輕松,成為日常及時關注學生情緒的良好陣地。
二、給學生多一種處理情緒的方式
繪畫治療是屬于表達性藝術治療的一種,是心理健康疏導和治療的方法之一。美術老師無法像繪畫治療師那樣進行專業操作,但可以從心理關照的角度充分發揮繪畫本身的療愈效果。
繪畫是非語言的表達,這門藝術總是與人們的情感有關。在小學美術課中進行繪畫情緒疏導具有日常關照學生情緒的獨特性。繪畫上手無壓力,簡單易行,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可以通過繪畫過程,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繪畫過程能讓學生感受到美術活動的輕松、愉悅,繪畫作品能幫助學生產生成就感和自信等正面而積極的情緒。
活動二:滲透心育的環創,營造向上向美的育心環境
一、“心視界”
結合學校特色“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環創,不大拆大建,又能特色更新。美術老師在美術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上,用“心視界”作為主題,引導學生描述當天或近期最難忘的事情,并畫下來,是美術創作也是情緒抒發。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眼睛看世界,喜怒哀懼盡收眼底。最后,運用孩子們的作品,結合時興的永生綠植做了過道裝飾,成功遮擋了陳舊破損的墻面,又展示了同學們的作品。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展示美術作品
結合學校大型心理健康教育展示活動,開展美術作品創作,是藝術的熏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有一次,美術老師帶領學生用灰色紙箱擺放果果,而紙箱用剪紙的形式表現心理繪本《缺失的一角》,孩子們更加深入地感悟一個圓缺失一角并不是壞事。
三、樹皮種苔蘚
我們結合心理健康教育,運用園藝療法在弄臟的墻面培育一面漂亮的苔蘚墻。美術指導孩子在樹皮上用含有種子的苔蘚醬涂成“HAPPY”字樣,然后每天澆水,期待長出字母造型的苔蘚。
實驗以失敗告終。師生總結經驗為:苔蘚喜陰、喜濕,我們的種植位置不適合苔蘚生長,所以苔蘚并未長出。過程中孩子的收獲許是快樂,許是新奇,許是對生命不易的感悟……
活動三:寫生活動中融入園藝療法
培養小學生專注品格我們大多有這樣的經歷,當孩子行為出現偏差,請到辦公室接受批評教育時,如果辦公桌上有綠植,孩子的目光多半集中在綠植上,有時還會伸手去觸碰或擺弄植物。由此,我們發現植物對孩子或者說對人有特殊的吸引力和親和力。
通過對親自然理論、注意力恢復理論、內驅力理論等相關理論的學習,發現運用園藝療法促進小學生專注品格培養有天然優勢。寫生活動環境與學生產生自然聯結,讓學生易于集中注意力。寫生對象拉近學生與自然的距離,注意力被神奇的自然牢牢吸引。融入園藝療法的寫生活動,五感體驗牢牢抓住學生注意力。寫生畫本身的形式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細致入微”的寫生要求引導學生深度專注描畫。透過作品反觀寫生過程中專注程度。美術作品的包容性發展性評價,讓學生充滿成就感,增進學生專注內驅力的產生。
(作者單位:成都市行知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