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新聞記者面臨新的業務能力挑戰,其個人業務素養的高低,不但影響著自身的發展,也影響著所在新聞媒體機構的發展。在當今的新傳播環境下,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本文利用仿生學,對生物體的“狼”性文化進行研究,為新聞記者業務素養的培養提供一定的參考借鑒。即仿生學教育把大自然中生物生命的運行規律及特點運用到培養教育當中,通過對生物的研究來解釋和解決社會問題。
關鍵詞:新聞記者;業務能力素養;仿生學;“狼”性文化;培養教育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3-0051-02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西華師范大學2017年度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課題項目校級一般項目“基于仿生學探討‘狼’性文化在新聞人才業務能力教育培養當中的應用”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xmybl8284
一、何為記者的“狼”性業務素養
通過對“狼”生活習性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在自然法則中,狼遵循“適者生存”的原則。為了生存,它們一生下來就有強烈的意識——“我要吃肉”。它們身上永遠閃現著許多迷人的魅力,如充滿野性的淡定從容、強烈的探索搜尋欲望、攝人魂魄的震懾力量、從一而終的自我執行力等[1]。
同樣,作為傳輸信息、揭露真相、引導輿論、促進社會發展、體現自我價值的記者,也面臨著如何應對新媒體、新對象、新工作、新方法的挑戰,需要盡快提升自己的業務素養。系統性地認識“狼”性,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可將其仿生作為現實生活的導航犬[2]。
二、我國新聞記者業務素養現狀
(一)缺乏職業生存危機感
如今,在媒體機構工作的記者,很多報道來自“派活兒”新聞線索,或者采取“拿來主義”“改編主義”,坐在辦公室閉門造車,而不是主動尋找新聞線索,久而久之,養成了一種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的職業惰性。
在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如何在第一時間搶新聞、發新聞,如何面對越來越難的新聞調查,以及如何在信息泛濫的時期做出吸引人的作品,都給記者帶來了新的挑戰。
除此之外,對融媒體時代全新的報道思維、方式和技術沒有進行應用,對具有商品屬性的新聞傳播對象研究落后等,這一切還停留在傳統媒體時代,沒有跟上融媒體時代的快捷步伐和需求。
(二)新聞信息捕捉意識不足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事件信息,已經發生的、正在發生的、即將發生的。面對出現的這些信息,新聞記者有的漠然處之、視而不見,有的知其表不知其里。如何尋找第二落點,將現已刊登、播報的新聞變成新的新聞線索,如何對過去的新聞事件進行二次解讀,如何對即將發生或出現苗頭的新聞信息進行預判斷,這方面的意識還有不足[3]。
(三)不能適應新時期的媒體環境
新時期媒體環境的改變,對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體數量的增多、傳播形式的變化、受眾群需求的變化、信息競爭的加劇等,導致有些從業人員沉不住氣,對這一切無所適從,缺乏一名新聞人必備的堅韌、忍耐的精神。
(四)缺乏對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
突發事件新聞往往具有緊急性和不可預測性,通常會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據調查發現,部分新聞記者面對突發事件,由于自身專業素養不足,快速反應能力不足,在新聞現場手忙腳亂,不知道如何報道新聞、引導輿論、避免造成社會恐慌,不知道如何開展新聞產品的系列開發等。這一切都是部分新聞記者面對突發事件,自身專業素養不足造成的。
(五)缺少自知之明
有自知之明是進退自如的保證。很多記者不能平衡自身的心態,正確認識自我,客觀評價自己,做真實的自己;不善于交結良師益友,用心學習,補己之短。自知之明不足,沒有看透自己,或者不愿意看透自己,不愿意彌補自己的不足,導致記者的自我職業能力、問題思考與解決能力、創新創意能力、獲取信息能力等的提升缺乏后勁。
(六)紀律意識不強
如果一個人不遵守相關的紀律,缺乏紀律意識,不按操作守則行事,不尊重風俗習慣等,將導致所在環境混亂無序,一些想得到、意想不到的事情將會出現,其生態平衡必將大亂。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紀律自將其亂,沒有法律自將其損。只有在一定準則的約束和限定下,記者的工作生態才會可持續性健康發展。
(七)團隊凝聚力不強
在現階段,一些新聞記者在協同工作方面還存在不足,表現為個人主義、英雄主義,沒有責任心,不善于合作,不能群體奮斗而單打獨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允許他人染指,其結果就是有的新聞力不從心、缺乏新意,喪失了產出新聞精品的機會[4]。
三、“狼”性仿生學如何與記者的業務素養培養相結合
(一)心態決定命運
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如果我們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就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樣的人難以適應未來社會的激烈競爭。
同樣,記者作為新媒體下的主干力量與多面手,如果不秉承“只吃肉,不吃草”的“狼”性特征,不具備媒體工作中的強者心態,不把高標準、嚴要求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將成為泛泛平庸者中的一員,最終在生存法則的標尺上被淘汰。
(二)永葆好奇心,關注細節
好奇心就是覺得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新奇并且感興趣的心理。狼擁有一顆兒童一樣的好奇心,會探尋周圍的一切事物,這會催生狼探尋本質的激情,直到琢磨出“道道”才罷休。
“一樹一菩提,一花一世界”。留心細節,關注細微之處,是保證新聞本身客觀真實性的硬性要求。具備“狼”性的記者,會自動探索新聞選題,對感興趣的新聞選題充滿激情,并用心去完成[5]。
(三)全天候保持臨戰意識
自然界中的狼為了生存,對出現的獵物和來犯者,時刻保持著捕食和戰斗狀態。與狼相比,記者這個職業有眾多的相似點。一個具有“狼”性的記者首先必須像狼一樣隨時準備著,具有全天候作戰的職業精神,對于出現的有價值的新聞線索,能夠第一時間奔赴新聞現場,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聞線索的挖掘和采訪當中,探尋新聞的真諦,并且在第一時間采寫出新聞報道。
(四)鐵的紀律
縱觀狼的家族管理模式,可以發現,狼會統一行動,協同作戰、捕食和抵御來犯者。
對于一個具有“狼”性的記者來說,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職業操守不僅僅是一種行為,而且應該是一種思想觀念,更是強烈責任心的表現。鐵的紀律是效率的保證。有了這種觀念,才能在任何場合把遵守紀律轉變為自覺行動。同時,鐵的紀律也是保證強有力的執行能力的前提。
(五)記者是個“雜”家
世界上有那么多“家”,那記者屬于什么“家”?有人說,記者是一個大“雜”家,涉獵范圍廣,但卻不深;也有人說,記者是個社會活動家,穿梭于復雜的人際網絡;還有人說,記者是一個功力深厚的作家。
縱觀新聞史,做一個具備“狼”性的記者,要學習狼時刻學習總結各種捕食各種動物的技能。在采訪活動中,記者會面對各種各樣的人和事,需要結交良師益友,用心學習,補己之短,了解及掌握多方面的知識以應對復雜多變的現實,建立一個“移動知識庫”是“狼”性記者的基礎本領。
(六)新聞是跑出來的
狼自身的生長、族群的繁衍,都需要充足的食物,這就需要狼奔走于不同的環境中捕食。安崗曾說:“腳板底下出新聞。”在物質條件急速提升的當代,記者的工作條件越來越優越。在這種環境下,奔走于各地進行采訪,不僅是記者的工作,而且是記者的生活。記者如果不用自己的腳去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一切新聞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傳播效果、生命力、影響力、延續力將大打折扣,何談新聞精品[6]。
(七)團隊協作
從哲學的觀點來說,量變是質變的基礎。任何人、任何物在一定數量之下,在一定條件之下,簇擁在一起,具有向心力、凝聚力、戰斗力,就會形成一股巨大的能量,這充分說明了團結是力量的源泉。正如狼是群居動物,目標已定,然后群起而攻之,各司其職,有序而不亂,最后成功捕獲獵物。因此,新聞工作是一個團隊協作、合作的工作,主張的是團隊作戰,“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只有這樣,才會有頭腦風暴,才會有堅強的后,才會有優秀的新聞作品出現。
四、結語
仿生學自成立以來,為我們提出了大量的仿生研究課題。利用仿生學原理對“狼”性文化加以研究,并且有選擇性地把“狼”性文化應用到記者業務素養的培訓中,可以為記者義務能力素養的培養,提供新的思想、新的途徑和新的方法。“狼”性仿生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仿生學研究成果在人類生存方式中的反映。
參考文獻:
[1] 羌狄.狼性法則全書[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9:10-20.
[2] 潘斌.記者的業務素養養成[J].新聞前哨,2017(09):86-87.
[3] 李靚.論記者的新聞捕捉能力[J].新聞傳播,2016(04):101+103.
[4] 亢麗艷.淺議新聞采編工作中的團隊精神[J].傳播與版權,2014(07):141.
[5] 苑祥.淺析記者的好奇心[J].新聞窗,2009(05):128.
[6] 王志順.淺談記者走基層[J].新聞傳播,2014(12):147.
作者簡介:楊劍(1978—),男,四川達州人,學士,助教,研究方向:新聞傳播、電視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