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英 羅才惠
文化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的本質就是以愛為中介的文化傳遞。”從教20年,我深刻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
在我看來,教育就是在愛的基礎上,熟練的處理各種關系:師生關系、生生關系、親子關系以及家校關系等,只要處理好這些關系,我們的教育效果就能事半功倍。
李鎮西在《愛心教育》的開篇說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應該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可是,愛是一門最難的學問。即便是那些用暴力(語言的羞辱、呵斥,軀體的虐待)傷害了孩子的父母、老師,很多情況下,他們都是愛孩子的。因此,如何才是真的“愛”而不是“溺愛”、“操控”、“自以為是的愛”?怎樣才能讓學生既能感受到你的愛,又能接受你的批評呢?
通過多年的經驗積累,我總結出一個道理:如果能夠充分了解每一名學生,走進他們的內心,明白他們的需要,那么,或許批評在孩子的心里就成了“愛的表達”。
每一名孩子都來自不同的家庭,都有各自的特點。作為一名教師,了解學生最直接的途徑就是課堂的40分鐘。對于大多數孩子,我都能夠理解他們的心理,進而因材施教。但個別孩子的行為卻令人費解,需要我們花時間去了解他,找出他們令人煩惱的行為模式背后的原因。
舉個例子。五年級的某個班上轉學來了一名男生小鄧。小鄧同學個子高高的,看起來很有精神,給我的第一印象不錯,但就是上課時管不住嘴,特別愛說話,影響了課堂紀律,這樣一來當然就會被我批評。批評他還特別不服氣,一臉不接受的樣子。看到他這樣,我沒有硬來,而是打算多了解一下他為什么會這樣。
所以,下課后我找了他的班主任,才知道他是因為在別的學校不被認可,被迫轉學的。他的父母工作太忙,平時對他的關注也不夠,成績也不太理想。于是,我明白了,他愛說話的行為其實來自于希望得到老師同學的關注的內心動力,他想被看到,被老師同學放在心里面,他想與老師有更多的聯結。這是多好的渴望呀!
希望被肯定,就需要尋找閃光點進行正面引導。經過很長一段時間觀察,我發現他唱歌的音準還真的挺不錯。于是我找準了機會,看著他,帶著欣賞的眼神和表情,用熱情的音調對他說:“剛剛唱歌,我發現鄧同學的音準特別棒,而且表情也特別到位!”那一刻,我在他眼中看到了光芒。課后我找到他,說:“你看,你唱歌挺不錯的,如果再能管住自己的嘴巴,不隨意說話,就更好了!”我的語氣溫和,傳遞出對他的喜歡。幾周后,我把藝術節合唱比賽作為教育契機,再次幫助鄧同學樹立自信。當我在選拔合唱隊員的時候我毫不猶豫的選了他。這之后,我發現他常常在課間故意路過我身邊,熱情地跟我打招呼,上課背也挺得筆直,非常認真,接話的現象也減少了很多!
他是怎么轉變的呢?當我反思他改變的過程,我發現,這不僅僅是因為我給了他所渴求的真誠的肯定和關注,還因為他感受到他在我的心里面有一個位置,而且,透過我的表情,他真切地體會到我眼中心里的他是好樣的,是不錯的、是被尊重的、是值得被愛的。他從我的眼神、表情、語音語調中看到了一個“好棒”的自己。
我兒子經常聽到我與家長的談話,有一次他突然問我:“媽媽,為什么我感覺每個孩子在你的眼里都是好孩子?你總是可以跟家長聊到他們的優點!”我當時楞了一下,回憶起跟家長談話的片段。的確,我能準確說出每個孩子的優點,每次與家長交流也總是會先說到優點。
我所帶的校木笛樂團中有一名胡同學,他各類型的笛子都能熟練吹奏,應該算是樂團里的高手了。他聰明、善良、樂觀,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可是這學期胡同學的媽媽幾乎放下了工作,全心全意的來照顧他,因為父母認為孩子身上有很大的問題。通過幾次交流,我發現,問題出在家長身上。
胡媽媽有一天很焦慮地告訴我:胡同學在家犯了原則性錯誤,不刷牙,還撒謊說已經刷過了。我聽后笑了笑,告訴胡媽媽:估計這是每個小朋友都會犯的錯誤,也是正常的。我兒子也曾經這樣。我給胡媽媽的建議是,放緩自己的內心,不要急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包容他,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要想教育好學生,我們不僅僅要看到孩子的行為模式“是什么樣的”,還要理解孩子“為何是成了這樣”,并且思考與孩子構建良好的關系,“如何寓愛于教”。這就是每名教師的必備技能,我相信我們都有大量的技巧來與孩子構建好關系,但如果我們沒有去理解每個看似令人頭痛的孩子問題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就無法理解和共情到孩子透過糟糕的行為所表達的內心需求。每個孩子背后都有一個家庭,每個家庭都不一樣,了解這些家庭的情況,了解孩子生活的背景,才能從孩子的角度帶給他愛。
每一名教師如果都能在愛的基礎上,傳遞我們的教育理念,與孩子為伴、與家長結盟,我們的教育之路一定能走得更高、更遠!
(作者單位:成都市行知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