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霞
隨著“全科閱讀”這一新興理念深入人心,我校推行“全科閱讀教學”已經一年多了,結合這一過程及教學現狀,我們發現這是一段舉步維艱的路程。各學科老師的認識與落實情況參差不齊,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老師缺乏明晰的理解與科學的操作。“全科閱讀教學”在認識和落實上存在誤區或困惑。
一、認識的偏頗
1.“全科閱讀”的目標、意義、價值不明確。
隨著教學理念的深入以及對中高考試題的解讀,大部分教師對“全科閱讀”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對其實施的意義卻沒有深入的理解。仍然有很多教師把“全科閱讀”看作是把知識點入在大量的閱讀材料中,耗費了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從而在教學中把其當成教學負擔,認為閱讀應該是語文學科的任務,或是把它看成教學中的旁逸斜出。在實施過程中,將不明確的理念與不科學的操作草草代入工作中。有的學校為了應付檢查,搜集大量的學科閱讀材料,冠之以“全科閱讀”教學材料。
“全科閱讀”顧名思義:閱讀領域的擴展、閱讀內容的擴充、閱讀對象的擴大,即每門學科都要滲透學科閱讀意識,探究閱讀方法,整合閱讀資源,融入到學科學習中去,以提高所有學生的閱讀能力、掌握知識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
例如某一學科的同一問題,可能有兩種形式呈現:一種為傳統的學科測試的直接答題形式;另一種為融入閱讀環境,在理解與辨析后的答題形式。那么,我們不難認識到形式一的直接答題模式培養的是學生的某種固定能力。而形式二通過閱讀答題過程,培養的是學生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篩選信息能力、應用能力、表達能力等。后者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綜合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推動了學生的思維深度,從而達到了學生具備掌握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標,是對學生潛能的挖掘與激發。
2.“全科閱讀”中的“全科”與“閱讀”的認識片面化。
第一種片面認識為:“全科”,大家的潛意識就是“所有學科”,“閱讀”就是要加大閱讀量,從而形成一種固化思維,“全科閱讀”就是“每一門學科都要加大閱讀量”。
第二種片面認識為:閱讀是語文學科的一項基本能力,我們就要將語文學科的閱讀方法、閱讀形式融入到其他的學科中,就是全科閱讀。
第三種片面認識為:每一門學科都有閱讀教學,各自為政,形成一種學科閱讀“百花園”或“閱讀大拼盤”,而忽略了學科之間的融合與整合。
“全科閱讀”不是語文學科的主導力量來引領其他學科的閱讀教學,應該轉變的是將語文學科的“主導”變“助力。語文學科重視閱讀方法與能力,是基于讀寫基礎上的語言的理解與建構,是語言輸入與輸出能力的提升。其他學科應該基于各學科的知識點與核心素養,來確定各學科閱讀的拓展點并整合相關資源,再將這些閱讀素材有機融合到學科學習的過程中。在這一過程中,要融入閱讀速度的訓練、閱讀方法的指導、培養縱深而全面思考的能力。學科閱讀要結合學科語言和知識體系的特點,結合生活實際的應用,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跨學科”的綜合閱讀訓練。
3.“全科閱讀”中的“閱讀”內容的模糊性。
很多教師理解為,“全科閱讀”的推行,就是要在自己學科教學過程中融入一些拓展資料的閱讀,或是將知識放置于一定的語境中去閱讀、理解、掌握,通過閱讀來了解或補充知識的內涵、外延、應用。這一理解有一定的合理化,但在閱讀內容拓寬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學科閱讀自身的特殊性,要做到“量體裁衣”,不能求多求全,反之會弱化學科固有的特點。
比如說語文與數學兩大學科的區別,語文重視文學性文本的閱讀,數學重視的是實用類文本閱讀。語文學科閱讀內容一般形象、生動化,教師關注的是在閱讀過程中的信息、情節、語言表達、情感、主旨等內容,閱讀時需要培養的是理解、表達、發散思維的能力。數學則不然,數學學科語言具有高度抽象性、準確性,閱讀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需要在具備大量的先備知識的基礎上才能進行閱讀理解。
二、教學過程中著力點的差池
1.各學科教學中重在加大課外閱讀資料,忽略了課堂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陣地。
由于認識的偏頗,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的粗淺,有一些學科的閱讀操作,是將某個知識點(定理)的背景、外延等大量資料發放給學生閱讀,美其名曰自己的“學科閱讀”,學生從閱讀中得到了什么?無非是通過趣味性,了解了一些信息等,屬于淺層次的認知與記憶,這一過程可以看作是機械地閱讀,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等同虛設。
那么我們學科閱讀內容的設置應該如何界定?學科閱讀首先是為達成課堂教學目標而設置閱讀內容的。可根據課堂教學任務的需要而設置外延閱讀資料、結合生活實際的問題語境資料、知識應用情境閱讀資料、圖表圖像資料等,所提供的資料可以是一篇,也可以是一段,要有針對性,有所取舍,為教學任務和達成目標而服務。學科閱讀其次是為課堂內而設置內容的,并非給課外增設相關閱讀資料。在課堂上,老師更能關注到學生在閱讀和學習中閱讀速度、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運用知識能力、創新思維的發展等,更能因材施教、因人而宜地發展個性與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2.各學科各自為“正”,各得其“法”,閱讀中既缺少方法的指導,又淡薄了學科意識。
在教學中,語文教學比較注重學生閱讀素養的提高,對閱讀方法的指導相對較多,常用的閱讀方法也要結合閱讀文本的不同、閱讀需求的不同來選擇。比如說,從閱讀方式的角度、從學習文本的角度、從思維方法的角度,都分別有不同的閱讀方法指導。所以對于不同的學科來說,更是要結合學科特點,來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和應用。
各學科應該有統一的認識,要關注從思維方法的角度去指導學科的閱讀方法。比如說我們最常用的閱讀方法有篩選關鍵詞句、對比或類比式分析、歸納整合有效信息等。當然,各學科結合自己的特點應該探究出適合學科閱讀指導方法。
《閱讀力進階》中談到青少年閱讀有兩個階段——從“學習閱讀”的階段發展到“通過閱讀來學習”的階段。簡單地理解為,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要不斷參透閱讀意識,關注閱讀方法指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到達更高的階段,即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能具備深度思考、交流、展示、評價的綜合素養。所以說“全科閱讀”是一種教學理念和學習方式的更新,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挑戰,我們不要只停留在閱讀能豐富思想、增進智慧的層面上,要向“提高閱讀指導能力”“提高閱讀素養”的方向進軍,將“閱讀”與“學科教學”有效鏈接。
(作者單位:乳山市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