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蕓 念黎
摘 ?要:共享經濟是衍生于互聯網環境下的新經濟模式,擁有新的交易運行模式,可擴大閑置資源利用率。共享經濟的發展讓消費者的很多權益保護與法律規定產生了存在沖突。本文先對共享經濟中的消費者權益法律保護必要性進行解析,然后對權益保護存在的不足進行分析,并對共享經濟中消費者法律權益保護提出合理化建議,為創建法治化的共享經濟消費者權益法律保護環境提供可行思路。
關鍵詞:共享經濟;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問題
中圖分類號:D912.2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9-0058-02
根據羅賓·蔡斯主編的《共享經濟:重構未來商業新模式》一書對“共享經濟”概念的解釋,共享經濟是互聯網時代下充分開發并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整合處于離散狀態的海量閑散資源,在響應并匹配需求者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經濟形態,可為不同的需求者提供解決方案 [1]。如今,共享經濟已推廣發展至更多領域,極大地改善了經濟活動交易方的關系。從現階段看,共享經濟深度推廣的羈絆在于消費者的權益保護等問題,其中出現的消費者安全權以及求償權都是公眾關心的熱點問題。為確保我國的共享經濟實現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必須認真分析和解決共享經濟中消費者權益法律保護問題。
一、共享經濟消費者權益法律保護的必要性
共享經濟在近年迎來了迅猛發展的良好契機,但同時也面臨嚴峻的挑戰,亟須更為健全的法律體系的保護,特別是消費者群體所需要的法律保護是不同于傳統經濟交易領域法律保護的。共享經濟與傳統經濟顯然是不同的,一是消費者對物品的權屬性質理念不同,傳統經濟下消費者希望擁有物品的所有權,而共享經濟下消費者更傾向于擁有使用權;二是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實現途徑不同,傳統經濟下消費者以線下活動完成交易,共享經濟的消費者則熱衷線上交易活動;三是消費者與需求物品之間的需求映射關系不同,傳統經濟下消費者與物品之間是一一映射的需求關系,共享經濟下消費者與物品之間需求則是一對多的需求映射關系 [2]。共享經濟與傳統經濟之間的不同,使得共享經濟的消費者容易陷入交易被動,其利益遭受侵犯的概率更高。
二、我國共享經濟消費者權益保護存在的不足
(一)共享經濟消費者的交易求償權難保障
求償權,是消費者所享有的基本權利,指消費者在權益受損后依法被賠償的權利,由于共享經濟模式下消費者無法明晰責任主體,并且現階段相關法律確立的責任承擔內容也不完整,使得消費者求償權的實現路徑并不順暢。
責任主體無法明晰,消費者索賠的對象界定較難。原因之一是網絡平臺上用戶若有閑置資源則會發布資源信息,而平臺會保護用戶隱私,不披露其身份信息,用于登錄或綁定賬號使用的微信、QQ、E-mail等未實名化,消費者對網絡共享交易存在質疑時,平臺往往不會配合消費者提供資源發布用戶的真實信息。原因之二是當前的法律法規還未詳細規定共享交易雙方的權利義務,共享平臺通常會在交易中出具格式條款認定相關責任義務,在消費者權益受損后,平臺往往利用協議來轉移或推卸責任。原因之三是共享經濟的消費交易活動中,共享平臺多會自稱網絡服務提供者而不承認侵權責任主體身份,主張由共享資源提供者承擔責任,因此消費者實際上站在了資源提供者與共享平臺的對立面 [3]。
(二)共享經濟消費者的交易安全權難保障
共享經濟模式下,信息共享交換的存量激增,很容易在交易過程中對消費者的生命財產安全及信息安全造成威脅。
首先,消費者信息存在嚴重泄露危險。隨著智能手機使用范圍擴大,人們利用手機就可完成資源共享交易,但同時大量用戶信息也被共享平臺收集。很多時候共享平臺與其他軟件或平臺建立關聯綁定,隨著共享平臺的用戶信息采集量增大,這些軟件也可接收更多信息,若平臺被惡意入侵,其他軟件的共享信息就會增加用戶的財產風險。共享平臺既會主動采集消費者信息,也會有意泄露消費者信息。如在房屋共享中,供需兩方要先在共享平臺上傳房屋與人的信息才可獲得匹配機會,平臺會從技術層面對不同的交易數據進行分析評價,還會整合數據后排名,增加了用戶信息的曝光和泄露概率。
其次,消費者生命財產安全保護存在隱患。共享經濟模式下,消費者對商品的支付主要以網絡形式為主,共享平臺交易額十分可觀,會產生支付信用問題、資金非法轉移問題、信用卡套現問題,不利于保障用戶的財產安全。現階段,共享平臺如何披露信息、披露什么信息、披露何種程度,都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這就增加了共享平臺對信息披露的隨意性,資源提供方很可能利用消費者信息實施不道德行為,例如對消費者進行要挾、騷擾等。由于在共享平臺審查信息以及虛假信息承責等方面存在立法缺陷,平臺主要以格式條款對信息進行形式審查,可能并未核查準確性、真實性、合法性,消費者無法獲取真實信息,可能面臨更多的生命財產損失。
三、共享經濟中消費者法律權益保護的合理化建議
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必須要關注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應尋求在共享經濟領域增強相關問題的立法舉措,有效打造更加科學合理的共享經濟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
(一)視共享平臺為責任主體
共享經濟模式下,共享平臺應在消費者參與閑置資源交易活動以及權益受損后以責任主體身份發揮主體作用,承擔相應責任。首先共享平臺應對共享交易實施強硬控制,資源交易雙方都在共享平臺注冊后,平臺掌握雙方信息并作出理想匹配。平臺對交易活動的公開評價信息可以被運用到更多的共享交易活動中。多數共享平臺還能夠強力控制交易價格,其定價權關系著平臺交易提成額,少量平臺在定價方面也做了調整,以提供價格模板的形式讓供需雙方可在交易中協商定價。共享平臺還可通過可行信用機制控制交易履行,要求交易雙方共付擔保金,從而提高交易真實性,督促雙方正確履約;平臺可自設違約懲處規則,一旦有交易違約,可對違約方進行處罰,如扣減供方的平臺共享交易信用度或凍結平臺賬號等,或對惡意干擾共享交易的消費者予以限制登錄的處罰 [4]。
(二)規定閑置資源供方和共享平臺的活動義務
由于共享經濟模式下的各方權利義務未在現行法律中有詳細規定,容易加重責任推卸或轉移的情況,因此建議規范閑置資源供應方與共享平臺的活動義務,及時明確責任主體保護消費者權益。閑置資源供應方的義務主要包括:不發布虛假信息、確保資源無安全隱患、不與無有效身份的人進行交易、及時舉報犯罪嫌疑人等。在考察閑置資源供應方權利義務時,要先界定其屬于自然人還是法人,否則在審核等諸多方面并不利于保護消費者權益。共享平臺的義務主要包括:收集存儲備份交易雙方信息并確保準確完整、及時為維權的消費者提供資源供應方的真實信息、嚴格審查共享交易的資源信息和供給方信息、核實評價線上線下閑置資源的一致性、及時為權益受損的消費者解除合同、引導各類用戶經實名認證后參與共享經濟活動等。
(三)以消費者為中心確定交易責任分配
共享平臺要實現共享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并保障消費者的權益,這要求共享平臺要以消費者為中心,履行好相應的責任。一方面是承擔連帶責任,消費者權益一旦受侵,可要求供應方擔責,同時平臺要受牽連責任。這是由于平臺在消費者權益受害事件中,可能未提供供應方的信息,明知有消費風險而未采取措施制止,或是平臺未執行供方資格審查。當然,若在平臺與消費者的服務協議中有相關連帶賠償責任要求的,平臺都應承擔連帶責任。另一方面是承擔補充責任。若平臺在共享產品的交易過程中,消費者未被要求上保險,在后者權益受害時,若供方不具足夠的賠付力,則應考慮在剩余賠償區間由平臺向消費者作出賠償,并在后期向供方追償 [5]。
四、結語
共享經濟模式下,消費者更傾向于擁有物品的使用權,熱衷線上交易,其與物品間具有一對多需求映射關系,因此共享經濟中消費者的交易求償權難以保障,責任主體無法明晰,索賠對象界定難,且法定責任承擔內容不完整。此外,共享經濟消費者的交易安全權也難以保障,信息安全隱患與生命財產安全保護存在隱患。為保障消費者權益,應將共享平臺作為責任主體,規定閑置資源供方和共享平臺的活動義務,以消費者為中心確定交易責任分配,有效促進消費者信息安全保護,健全共享經濟模式保險風險防范機制,確保消費者在共享經濟模式中的求償權、安全權、知情權得到保障。
參考文獻:
[1] 羅賓·蔡斯. 共享經濟:重構未來商業新模式[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12-15.
[2] 張馨予. 共享經濟模式中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問題研究[D]. 云南:昆明理工大學,2019:36-37.
[3] 楊瑩. 共享經濟模式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J]. 中國科技投資,2019(04):95+112.
[4] 鄒開亮,劉佳明. “共享經濟”模式下消費者權益保護探析[J]. 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8(04):86-89.
[5] 和志英. 互聯網經濟時代的共享邏輯[J]. 人民論壇,2018(01):84-85.
(薦稿人:李嘉燕,昆明衛生職業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