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世奇 張炫
摘 ?要:我國農村人口在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實現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呈現出全新的發展勢態,使得我國農村以農民工返鄉創業為主的新人口發展模式正在逐漸形成。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全面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是提高我國綜合實力和社會經濟能力的有效途徑。本文從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出發,圍繞蘇北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過程中相關政策體系的有效構建途徑展開詳細分析,以期為我國農村地區經濟水平進一步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鄉村振興;蘇北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體系
中圖分類號:F279.27;F323.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9-0146-03
根據對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這一鄉村振興措施展開詳細分析發現,在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農民工返鄉創業之所以占據主體地位,主要是因為能夠使在“農民工大潮”以及農民工大潮影響下的我國鄉村地區在對自我變革目標進行實踐過程中的具體需求能夠得到有效滿足。與此同時,農民工在鄉村發展主體地位的召喚下回歸鄉村創業,能夠充分滿足農村人口實現發展的多元化內在需求。鄉村振興擁有眾多的內涵,包括建立現代化的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生態化、宜居化鄉村,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構建現代化農業體系等,這些內涵在一定層面上又具有較強的邏輯關系,在未來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實現的過程中能夠以主體身份呈現。所以蘇北地區各省市不僅要加強對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強化人力資本,對保護性鄉村基本制度體系進行鞏固,全面提高農業技術發展能力,還要在此基礎上,從不同角度入手,對蘇北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相關體制機制進行建立健全。
一、鄉村振興與農民工返鄉創業之間的關聯
(一)現代農業體系構建與農民工返鄉創業之間的關聯
現代農業體系構建目的是為了加快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步伐,提升國家、區域創新能力和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為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農民工返鄉創業可以為現代農業體系構建提供強有力支撐。特別是在我國社會經濟實力整體增長水平不斷提高的帶動下,我國鄉村發展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傳統單一發展模式轉變為目前以內源帶動型模式以及外援拉動型模式為主的鄉村經濟發展體系。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體系得到了建立健全,因此又出現了一種全新鄉村發展模式——創業型。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創業模式與其他創業方式大致相同,都會為鄉村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可通過對農村地區現有的人力資本的充分利用,使農村地區的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在合理的配置下得到優化。根據對鄉村創業型發展模式展開的大量實際調查研究可知,該模式中主要涉及兩個方面,即農民工返鄉創業與社會創業。相關人士不僅要對農民工返鄉創業以及社會創業這兩種對鄉村振興具有積極促進作用的模式給予足夠重視,而且還要對這兩種模式各自具有的特征以及存在的差異進行詳細探討。此基礎上,融入現代化發展理念以及多元化發展措施,為鄉村振興發展找到全新的思路。長此以往,不僅能夠使我國鄉村地區整體發展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使農民工返鄉創業體系更加健全,確保農民工返鄉創業各項政策能夠得到有效落實,還能為我國鄉村振興速度的進一步提升提供積極幫助。
首先,在對多元化農業資源進行合理、科學利用的過程中能夠發現,擁有一定經驗、知識、技術、資本的返鄉創業農民工具有較高優勢,在此基礎上,通過對農產品養殖和種植結構的不斷優化,能夠產生最大的農業生產效率。
其次,對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而言,現代化技術手段給予了農業生產相關活動動力,參與到返鄉創業活動中的農民工在這一領域占有較大優勢。
第三,參與到返鄉創業活動中的農民工能夠將自身的勞動力、技術以及資本優化組合,在以農業為基礎的創業過程中發揮最大價值,產生一種具有較高有效性的生產能力。
(二)城鄉融合發展與農民工返鄉創業之間的關聯
由于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在現代化城市環境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資本,因此,參與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將這些資本和經驗帶回家鄉之后,不僅能夠為鄉村振興和鄉村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還能夠在幫助鄉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是促進我國城市質量不斷提升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通過城鎮化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相關勞動崗位的等級不斷提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外出勞動的農民工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長此以往,在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能夠使長期處于城市與鄉村之間的農村勞動力的人力資本得到進一步提升,還能形成長期良性循環。
(三)建設生態宜居鄉村與農民工返工創業之間的聯系
對于大部分參與返鄉創業的農民工而言,他們長時間在城市生活,已經對城市的消費特點以及技術特點有了充分了解,因此在進行返鄉創業的過程中,擁有的創業渠道更加豐富。比如返鄉創業農民工可以積極開展鄉村旅游,轉變傳統粗放的化學農業生產模式,使農民對生態種植以及養殖方法給予更多重視。不僅能夠有效改善傳統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污染問題,而且對鄉村生態環境的全面優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是一場“化身在土壤中的革命”。農民工返鄉創業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現代化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使農業產業與農村生活進行有機結合,在激發農民積極參與熱情的同時,使農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進一步提高 [1]。
(四)現代化鄉村治理體系與農民工返鄉創業之間的聯系
處于現代化社會中的農民工藏龍臥虎,不乏具有豐富社會經驗以及社會資本的鄉村精英,通過返鄉創業這一渠道,實現為鄉村建設貢獻力量的目的,使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的缺陷得到有效彌補。這些精英建立返鄉創業,不僅能夠有效改善當地村民的就業情況,而且鄉土社會對返鄉創業農民工更容易給予信任,更容易建立起集權力與威信為一體的道德治理與自我治理新模式。與此同時,在開展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大量懂經營、有技術、有文化、有資本的農民工已經逐漸成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主要群體,他們具有較高的法治思維和法治觀念,因此對鄉村法治、德治、自治體系的構建能夠給予一定幫助 [2]。
(五)富足和諧鄉村生活與農民工返鄉創業之間的聯系
農民工在返鄉創業的過程中,不僅能夠使相關產業興旺發展,還能使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得到大幅度提升,使全面提高農民經濟水平、幫助農民享受富足生活的目標得到有效實現。農民工返鄉創業能夠改變傳統拆分型家庭再生產模式,改善傳統農村擁有眾多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的社會問題,在提高農村留守老人生活質量以及提高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質量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提升農民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的有效途徑。傳統農村的空心化發展趨勢,在農民工返鄉創業模式的開展過程中得到了有效逆轉,這一模式也為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奠定了人員基礎 [3]。
二、農民工返鄉創業促進鄉村振興戰略機制的建立健全
(一)加強對農業基礎發展動能機制的建立健全
蘇北地區各省市不僅要嚴格遵循黨中央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提出的各項要求和原則,還要對當地資源情況以及經濟發展情況充分掌握,對農產品具有的市場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深入研究,為農民工提供更多具有較高市場價值、符合天時地利的產業類型。
相關地區應加大促進農業與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合理引入具有較高生態友好型的現代化產業園區,使相關產業鏈在一定范圍內得到最大程度延深;加強對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及基礎能力的不斷夯實,創造更多的盈利空間和選擇機會,為返鄉農民工創業提供幫助 [4]。
(二)對保護型鄉村基本制度體系進行不斷鞏固
大部分進城務工的農民工都能對城市務工經歷促進農民發展這一現象給予正確認知,在此基礎上,能夠破除對農民自由流動造成嚴重阻礙的落后機制體制,向農民的理性選擇給予足夠尊重,確保構建的政策體系宜工則工、宜農則農;使農民工的學習環境和就業環境得到不斷完善,積累大量的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物質資本,為后續全身心投入返鄉創業中積累經驗。
相關地區應結合具體情況,加強對宅基地保護制度、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土地集體所有制度的不斷完善,對“三權分置”改革制度進行不斷深化,采取因地制宜的發展理念,對入股機制、互換機制、流轉機制、退出機制進行進一步優化,從而為返鄉農民工開展創業以及適度經營創造良好的環境 [5]。
(三)加大對返鄉創業農民工的培訓力度,提高人力資本
蘇北地區政府相關部門要結合返鄉創業農民工的實際情況,對傳統培訓形式進行改革,為農民工制定提升人力資本的戰略規劃,要徹底摒棄傳統自上而下的“行政攤派”模式以及“大水漫灌”模式,以返鄉創業農民工自身的實際創業經驗為依據,建立具有較高可行性和科學性的分類培訓制度。
相關地區要以創業治理和創業技能作為基礎對傳統培訓內容,進行改革。在對返鄉創業農民工進行技能培訓的過程中,要將能夠滿足創業的實用知識與技能提供給農民工,特別是廣告制作、廣告宣傳、即時通訊、電子商務、“互聯網+”等新興技術,使返鄉創業農民工不僅能夠在技術員下鄉指導的模式中進行現場學習,而且還能通過深入了解互聯網技術的影響,開展網上學習。而培訓農民工治理能力主要是使其對村民自治規范、法制知識、道德素質相關內容有所了解,重點關注返鄉創業農民工在創業過程中具有的社會責任感 [6]。
(四)加強對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建立健全
為了能夠使參與返鄉創業的農民工踏實工作,真正實現創業成功,相關地區必須加強對公共服務供給制度的不斷完善。想要實現這一目標,不僅要確保市場與政府在開展各項工作的過程中合理分工,相關部門還要完善公共文化設施、通訊設施、交通設施等鄉村基礎設施,從而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經營環境,為返鄉農民工創業提供幫助,可借助國有政策性銀行,逐步建立健全金融借貸與擔保政策,為返鄉創業農民工提供資金支持;出臺優惠貸款政策,解決農民工融資難的后顧之憂;通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現農民工回歸后子女受教育問題的平穩過渡,加大發展針對農民工群體的社區教育的力度,使返鄉創業的農民工獲得更多的自我組織空間,充分發揮學習型組織對返鄉創業農民工的傳幫帶及凝心聚力的作用 [7]。
三、結語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通過對我國蘇北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體系構建相關內容展開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能夠更加清楚地知道,鄉村振興戰略能夠與農民工返鄉創業內在制度體系的構建產生多元化的聯系。城鄉勞動力失衡問題能夠在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過程中得到有效修正,使我國農村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得到全面激發。因此相關人士要對農民工返鄉創業這一發展理念給予積極支持,而且還要對“偽創業”和“假返鄉”等問題進行有效防范,在構建并對接農民工返鄉創業相關政策體系與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目標的過程中,不僅要對返鄉創業農民工進行精準識別,還要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處在的分享和最終結果進行客觀評價,通過對返鄉創業農民工自身生態文明觀念、治理能力、法治觀念、道德素養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加大對返鄉農民工創業建議和意見的重視力度,從而具備有效應對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體系構建過程中幫扶不精準風險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劉祖云,王丹. “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的技術支持[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4):8-16.
[2] 韓俊. 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八個關鍵性問題[J].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8(04):19-26.
[3] 李周. 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含義、實施策略和預期變化[J]. 求索,2018(02):44-50.
[4] 賀雪峰.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防止的幾種傾向[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3):111-116.
[5] 陳錫文. 從農村改革四十年看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J]. 行政管理改革,2018(04):4-10.
[6] 周立. 鄉村振興戰略與中國的百年鄉村振興實踐[J].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03):6-13.
[7] 姜長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于總抓手和中國特色道路的討論[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4):1-7.
(責任編輯:劉宇凡)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蘇北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政策體系完善研究”(項目編號:2020SJA2027);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校級教改課題“電子商務特色專業建設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020XJJG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焦世奇(1975—),男,碩士,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電子商務、創新創業;張炫(1989—),男,碩士,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電子商務、創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