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萍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海外留學生培養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對其進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其成為具備中華民族歸屬感、認同感的留學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網絡給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帶來了豐富的資源,但也對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學生帶來了挑戰。本文通過查閱文獻資料、訪談等發現,加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創新教育渠道,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能力,對加強中國海外留學生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網絡時代;中國海外留學生;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9-0099-02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要聚焦青少年,要把青少年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中之重,唱響互聯網愛國主義主旋律,加強愛國主義網絡內容建設。海外留學生培養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網絡時代下,如何將愛國主義教育深植于思政工作,強化愛國意識,使其成為具備中華民族歸屬感、認同感的留學人才,是培養愛國主義青年不可忽視的一環。
一、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新時代,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在肩,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迫在眉睫。教育事業要致力于培養愛國青年,激發青年愛國熱情,鼓勵青年追逐理想、貢獻力量、實現價值、建設祖國。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愛國主義教育,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歷史形成和發展進行的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中提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主題”,這是對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地位的重要論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對凝聚民族力量,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具有重大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大眾生活的日益多樣化,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與來源呈多樣性的特點。不斷增強的國家實力提升了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了青年一代對國家的認同感和責任感。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都存在愛國主義教育, 盡管各國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不同,但是通過國際交往,可以幫助人們取其精華、借鑒經驗,更好地促進我國愛國主義教育發展 [2]。
新媒體的發展,使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但是與此同時,新媒體的沖擊也給學生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紛繁復雜的信息極其考驗學生思想的堅定 [3]。積極、消極的內容魚龍混雜,而大學生還不具備成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往往會被錯誤的觀點“帶節奏”。這些消極的內容如果被越來越多的人轉發、評論、點贊,極易對三觀不穩固的大學生產生錯誤的導向作用。而這些錯誤的導向經過網絡發酵,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導致學生被誤導,對學生的成長具有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二、中國海外留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現狀
海外留學生培養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將愛國主義教育深植于思政工作,強化愛國意識,培養其成為具備中華民族歸屬感、認同感的留學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中國海外留學生總體良好且理性,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立志報效祖國,具有正確的三觀,但行動上付諸實踐的主動性不足,很少參加愛國實踐活動,在海外留學時很少向外國友人提及或介紹中國的現狀和中國文化。部分海外留學生接觸國內信息的渠道較為局限,對祖國發展的關注度有待提高。海外留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意愿度較高,但滿意度不高,盡管他們認識到愛國主義教育對自身成長的重要性,但受到教學方法、學習途徑、身處環境等方面的局限,普遍希望可以改善目前愛國主義教育的方法,具體問題如下:
1. 國內高校普遍重視在校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但是對出國留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則較為薄弱,國外高校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更是少之又少。學生在國內期間,學生所在高校可以采取理論學習、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參觀紅色教育基地、交流研討等形式,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但是學生一旦離開祖國,學校無論在管理上還是教育方式方法上都嚴重受限。
2. 對海外留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徑陳舊。部分高校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沿襲傳統方式,缺乏創新,沒有根據時代的變化、學生的需求與時俱進。網絡時代,自媒體雖在愛國主義教育上可以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但遺憾的是,受到固有思維、教師技術水平、工作繁雜帶來的人員精力不足等問題限制,高校通過開發互聯網平臺對海外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較少,與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法不匹配。因此,對高校海外留學生的思想教育方式必須改革創新,以滿足互聯網時代下出國留學生的各種需求。
三、網絡時代下做好中國海外留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方法探究
(一)把握重點節日,加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
在海外留學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應該加強海外留學生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進程的認識和了解,使其增強民族認同感,以傳統文化為主要突破口,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在海外留學生確認自己的來源和歸屬后,才會激發愛國情感,力所能及地為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高校可組織海外留學生借助網絡學習中華傳統文化,通過搜集資料,組織中國特色活動,將中國故事講給世界,將愛國情懷轉化成愛國行動,加強對中國海外留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4]。
(二)創新教育渠道,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為大學生提供了了解祖國發展的平臺和表達愛國情懷的窗口。同時,網絡作為傳播工具,具有開放性、實時性等特點,高校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教育資源,豐富愛國主義教育途徑,可以開辟愛國主義教育相關版塊,通過交流討論,吸引更多青年人關注、思考、參與互動,達到教育目的。事實表明,網絡愛國教育不僅即時性強,而且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這是傳統教育方式所欠缺的。新時代,高校應采用青年樂于接受的網絡傳播載體或形式,通過互動等方式拉近與青年的距離,弘揚愛國主義觀念,對事關國家安全的事件,要明確立場,并及時發聲。
在海外留學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應該加強愛國教育,強化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使海外留學生在國家利益和形象受到威脅與損害時,挺身而出,維護國家的形象。高校應當積極利用適合的網絡短視頻、網絡文章、紀錄片、微博、微信、視頻網站等,開展生動活潑的網上愛國主義教育,充分發揮如“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在愛國主義宣傳教育中的作用。
(三)適應時代需要,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能力
高校輔導員應在做好基礎工作的同時,不斷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和熟練使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一方面,高校輔導員可以通過參加各類培訓或者自學摸索,熟練掌握微信、QQ、微博、抖音、釘釘等軟件,既可以通過這些平臺了解學生動態,與學生互動,加深師生交流,及時發現問題;同時,可通過學生喜愛的新媒體平臺,轉發正能量的新聞,實現思政教育的“潤物細無聲”。其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提高專業化水平,豐富教育內容,提高教育質量,比如制作學生喜聞樂見的短視頻、微信公眾號,將想要表達的思想用學生樂于接受的語言、形式傳達給學生。打鐵還需自身硬,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不斷強化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懷,為人師表,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四、結語
海外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外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海外留學生始終處于思想沖擊的最前沿,這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 [5]。本文以多語種出國留學生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對象,將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與網絡時代特征相結合,提出留學期間也正是加強海外學子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時期,出國不代表思想政治教育的結束,而是延續與升華的觀點。本文認為,高校要充分利用網絡優勢將愛國主義教育入腦入心,加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創新教育渠道,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能力,充分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堅定學生政治信仰,將愛國主義教育深植于思政工作,進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
參考文獻:
[1]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學習讀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 崔健. 國際化視野中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 呂本富,郝葉力. 網絡時代的中國[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4] 施索華,裴曉濤.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打開方式[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5] 李慶楊,劉曉鷗. 國外愛國主義教育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 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03):67-69.
(薦稿人:韓菲,天津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黨委副書記,高級政工師)
(責任編輯:劉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