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鎧燁 諶莉文
摘 ?要:本文以Levelt的分類模型為監控指標,利用學生譯員交傳口譯音頻數據,對學生譯員在線自我監控的實時反饋情況開展調查研究,通過對44名浙江工商大學英語專業學生進行錄音采訪,調查學生在口譯過程中自我監控的行為能力。研究發現,學生譯員在口譯認知加工中存在自我監控行為;學生譯員自我監控行為表現為發動和抑制與正確輸出無關或有礙于口譯輸出的行為,后者通常可以理解為發聲前的監控;學生譯員口譯過程自我監控行為的影響因素主要存在于譯前準備、個人語言能力、口譯經驗技巧以及譯中、譯后的反饋中。
關鍵詞:自我監控;自我修正;學生譯員;交傳
中圖分類號:H31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9-0103-02
一、研究目的
口譯是“在源語一次性表達的基礎上向其他語言所作的一次性翻譯” ,是譯員母語和第二外語的相互翻譯。為提高口譯輸出質量,譯員往往會進行自我監控,表現出不同形式的自我修正 [1]。
自我監控和自我修正在外語學習和交際中起著重要作用,有助于外語言語處理的完善及學習自動化的提高,自我修正反映出學生言語產出的自我監控認知發展過程。相對于一語和二語研究對自我監控的關注,口譯領域的相關研究相對較少。其中存在的問題是:學生譯員在口譯認知加工中是否存在自我監控行為?其在口譯過程中是如何表現的?自我監控行為的影響因素有哪些?針對以上問題,本文收集了浙江工商大學口譯考試錄音數據,通過數據分析,探討學生譯員口譯過程自我監控行為的發生、表現與緣由。
二、研究方法
基于現有理論成果,本研究進行如下假設:第一,學生譯員經過學習,具有一定的自我監控能力,在口譯過程中存在自我監控行為;第二,學生譯員自我監控行為表現為積極修正和消極抑制兩種形態;第三,學生譯員在平日交傳過程中自我監控行為習慣的影響因素存在于口譯前、口譯時和口譯后,與學生前期準備、譯時狀態以及譯后即時反饋息息相關 [2]。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浙江工商大學商務英語專業的大三學生,共44名。
數據處理方法為:Levelt將自我修正分為五類,即不同信息修正(different information repairs)、恰當性修正(appropriateness-repairs)、錯誤修正(error-repairs)、隱性修正(covert repairs)以及其余修正(rest of repairs)。
本文自我修正分類依據借鑒了Levelt和Kormos的話語自我修正類型框架,但結合數據情況和交傳產出特點進行了改動,將修正類型分為不同信息修正、恰當性修正、詞匯錯誤修正、語法錯誤修正及語音錯誤修正五大類。漢英及英漢交傳中的三類錯誤修正較易分辨,本文將不再舉例。本文以44份學生期末錄音音頻為主要數據,量化分析學生譯員交傳過程中的自我監控及自我修正現象。
三、結果與討論
為了使分析更客觀、更有說服力,本部分首先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然后針對統計結果進行定性分析討論。
(一)英漢、漢英交傳過程自我修正的數據表現
本研究對漢英交傳和英漢交傳中學生進行自我修正的方式進行對比。
研究發現,在進行漢英交傳時,進行語法修正的同學有28.99%;進行恰當性修正的同學次之(21.80%);進行詞匯錯誤修正和會進行不同信息修正的同學人數占比相差不大,分別為17.30%和16.85%;進行語音修正的同學最少,僅有15.06%。
同時,研究發現,在進行漢英交傳時,進行恰當性修正的同學有31.48%;進行語法錯誤修正(大都為語序錯誤)的同學次之(27.36%);進行不同信息修正和進行詞匯錯誤修正的同學人數占比相差不大,分別為24.21%和10.56%;進行語音修正的同學最少,僅有6.29%。
在漢英交傳中出現這些情況的原因可能是,中國學生比較注重詞匯量的積累,能夠通過篩選近義詞,定位更恰當的詞匯;通過詞匯變動變換語態和時態,即學生在此方面進行外在監控的意愿更強。而在英漢交傳過程中,由于學生對母語熟悉程度高,因此鮮少進行語音修正和不同信息修正,在這兩個方面內在監控較為充足。
圖1表明,學生在英漢交傳、漢英交傳中的修正偏向基本一致。
(二)討論
在口譯思維加工中的自我監控行為方面,學生譯員多基于元認知能力,監控輸出語言信息,分階段對自身各類言語輸出錯誤進行補救,從而提高口譯質量。本文主要對外部監控進行研究,在學生譯員進行交替傳譯時存在自我監控機制,實質是個體為實現理想的口譯目標進行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自我監控可以反映出譯員在口譯技巧和語言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分析學生譯員自我監控的運作原理和特點,對進一步研究口譯自主學習和口譯教學有著積極意義 [3]。
在學生譯員口譯過程的自我監控表現方面,數據分析表明,學生譯員自我監控行為表現為兩類,分別存在于發聲前和發聲后。發聲前的自我監控表現為抑制與正確輸出無關或有礙于口譯輸出的行為,具有一定隱匿性;發聲后表現為修正錯誤輸出和制止錯誤輸出。
在學生譯員自我監控行為的影響因素方面,學生譯員總體偏誤數量較高,對發聲前的自我監控不足。口譯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數量較高,源于學生譯員自我監控不足,其具體表現分為口誤、搭配不當、句式雜糅和節奏不穩等;將其代入本文的修正分類,即輸出信息不同,輸出恰當性不足,輸出詞匯、語法及語音有誤。其自我監控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缺乏監控意識、未形成主動監控的習慣、無法分出精力進行。不論是漢英交傳還是英漢交傳,監控較為不足集中在輸出信息的正確性、恰當性以及語法輸出三方面。這說明對此次研究面向的學生譯員來說,其英語水平離母語還有較大的差距,反應能力也不能完全跟上輸出語言的語法規則,因此譯者在進行語言輸出時,不能及時對輸出內容進行自我修正。反之,如果對翻譯母語把握較強,在英漢交傳上用時較短,偏誤數量較少,自我監控水平就會相對較高。
學生譯員錯誤修正率較低,自我監控反饋不足。根據統計可知,學生譯員的修正率并不高,漢英、英漢平均修正率分別只有20%和23.73%。這說明譯員的自我監控反饋不足,自我修正能力較低。由于考試過程中的停頓時間較短,導致譯員無法進行充分思考,沒有精力進行自我監控。在漢英口譯輸出中,學生譯員錯誤修正率(52%)高于不同信息修正率(16%)與恰當性偏誤修正率(34.02%),可能存在以下兩方面原因:一是相比在執行內容方面的修正,他們在錯誤監控方面能力更為充足,進行修正的意愿更加強烈,對該種修正更有自信; 二是他們該方面的外語基礎能力較為扎實,對相關語言規則掌握程度高,監控能力強。
從實踐層面出發,自我監控讓學生能夠實時監控和調整口譯產出,保證口譯質量。本文研究的自我監控是任務進行過程中的實時監控。通過對材料的對比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三點自我監控行為的影響因素:
一是計劃因素:自我在線監控要求學習者對口譯質量標準有全面的認識。在考場或者其他實時交傳場合,學生譯員要提前做好心理準備,提醒自己要有監控意識。
二是能力因素:在自我在線監控時,學生譯員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和交傳技巧及經驗,游刃有余地對產出質量進行實時評估并做出相應調節 [4]。
三是反饋因素:高層次的自我監控是在避免語言偏誤以及熟知相關語言規則的基礎上,以快速實現語言輸出的準確性為目標。這就要求學生在進行口譯輸出后,將自我監控過程和產出質量相結合進行對比研究,即相當于進行自我離線監控,并在之后的實踐中形成主動監控的習慣。
四、結語
本文通過量化分析錄音音頻和總結學生譯員交傳過程中的自我修正現象,將學生口譯中表現出的顯性自我修正映射到自我監控過程進行探討,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學生在口譯過程中存在多處顯性自我修正,說明口譯思維加工中存在自我監控行為 [5];第二,學生譯員自我監控行為表現為兩種,其一為發動,其二為抑制與正確輸出無關或有礙于口譯輸出的行為,后者通常可以理解為發聲前的監控;第三,學生譯員在交傳過程中自我監控行為的影響因素主要有計劃因素、能力因素和反饋因素。
參考文獻:
[1] 黎芷若. 口譯學習者的自我監控:初學者與高級學習者的對比研究[C]. 廈門大學外文學院第十一屆研究生學術研討會暨首屆外國語言文學博士論壇論文集,2018.
[2] 林淑熠. 英漢口譯產出自我監控和修復機制國內外研究概述[J].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8).
[3] 王建華. 元認知理論與交傳口譯的實證研究[J]. 中國翻譯,2015,36(04).
[4] 王琳琳. 漢英交替傳譯中監控和自我修正現象的實證研究[D]. 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
[5] 張微微,羅衛華,洪藝琳. 學生譯員英漢交替傳譯中的自我修正現象——基于“全國口譯大賽”的實證研究[J]. 大連大學學報,2019,40(03):119-127.
(責任編輯:劉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