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藝 陳紹軍
摘 ?要:生態移民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本文在系統梳理國內外生態移民理論、研究方法與典型案例的基礎上,對民族地區不同民族社會文化語境下生態移民生計模式的變遷進行分析,找出生態移民生計恢復的困境,包括政府規劃的可持續性、生態資源的變化、公共資源的喪失、移民主體的缺失等,并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生態移民;生計模式;生計恢復困境
中圖分類號:C912.8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9-0110-04
我國西南地區屬于自然環境復雜、生計方式多樣、社會結構特殊、文化形態多元的少數民族聚集地區,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生態移民應運而生。嚴峻的環境和社會問題急需社會學研究的介入。本研究重點關注的是在不同民族社會文化語境下,生態移民生計模式的變遷及影響因素,以期為生態移民的發展和管理建言獻策。
基于西南民族地區生態移民的分布和民族多樣性的考慮,本研究擬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村落為重點調研的對象(涉及藏、羌、彝等民族)。
一、國內外生態移民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關于生態移民的研究并不豐富,但是關于人口遷移方面的研究著述頗豐,包括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人口學等在內的多學科都從人口流動和遷移方面進行過相關研究。梳理國外學者的研究發現,關于生態移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國際學者關于生態移民重要性的論述。聯合國人口發展基金學者 RichardLeete、東英格蘭大學環境科學學院的Alexandra Winkels 和W. NeilAdger,認為進行必要的生態移民是緩解這些問題的有效措施。其次,關于生態移民的社會學研究 [1]。Scudder將生態移民遷移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規劃到過渡、到經濟和社會發展階段,以及最后的整合階段。第三,關于生態移民安置活動的研究。學者 Elmhirst、Rebecca、Evans Peter認為移民安置過程是一個系統的恢復和重建過程,應采用系統的規劃理念將移民的生計恢復方案制訂得具有可持續性,同時還應特別關注脆弱移民的實際需求。最后,生態移民安置目標的相關研究。世界銀行提出至少要恢復移民搬遷前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水準,要給移民提供生產生活所必需的基礎設施條件,尤其是要提供必要的土地和設施。
(二)國內生態移民研究現狀
關于生態移民的相關研究,國內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首先,關于生態移民的定義。中國科學院的徐江在1996年發表的論文《論環境移民》中提出“生態移民”概念 [2],系統地提出了環境移民的問題。學者包智明則認為,生態移民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 [3];施國慶對生態移民、環境移民、災害移民以及工程移民分別進行了定義和區分 [4]。其次,關于生態移民的分類研究,各學者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形成了不同的分類體系,比如學者皮海峰認為,生態移民可以分為6種不同類型 [5];包智明則從移民主體的地位和生產方式的角度進行分類。第三,對生態移民的必要性分析。這方面的研究以方兵 [6]、劉學敏 [7]、陳靜、東日布、侯東民等學者為代表,他們從微觀角度出發,針對生態移民活動的具體實施過程,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建議等。第四,對生態移民的相關政策、移民中出現的問題和困惑等方面的研究。在生態移民相關政策方面,有學者從宏觀角度出發,提出了生態移民實施的基本原則,也有學者從微觀角度出發,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建議。第五,從移民遷移動因、遷移目的、移民方式來分析生態移民的特點。最后,是關于生態移民安置過程中的具體措施研究。學者施國慶等認為規避生態移民沖突的措施包括建立生態移民補償機制、落實移民的參與程度等。
(三)民族地區生態移民研究現狀
烏力更提出要注意生態移民中的民族問題,他認為人們應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環境保護和生態改善方面 [8]。荀麗麗試圖通過對以綠色象征為標志的生態移民政策的誕生與實施的具體過程分析,討論現代化背景下國家與少數民族地方社區的互動關系 [9]。李婷以寧夏西昌為例,對回族地區生態移民的適應情況進行了分析 [10]。周鵬在其博士論文中,從可持續發展視角對生態移民問題進行研究,探討適合西部生態移民的發展模式 [11]。
綜上,學術界的研究已經涉及了相關的領域,但是還有一些內容需要深化:第一,關于民族地區生態移民生計模式變遷及影響因素的研究相對薄弱;第二,在以往的生態移民研究中,對生態移民同生態環境之間關系變化的研究較少,對移民主體進行的研究相對較少。
二、四川省涼山州X縣(彝族)生態移民生計模式變遷
(一)X縣基本情況介紹及搬遷前的圖景
X縣隸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州北部。從2001年開始,X縣開始實行生態移民工程搬遷,堅持扶貧搬遷與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建設工程相結合,減少貧困人口,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生態的協調發展。搬遷前,此群體主要分布在全縣的“二半山區”(當地人普遍把海拔在1800至2000米左右的山地地帶叫作“二半山”)和高海拔地區等,分布的區域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氣候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發、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和信息閉塞、生活條件落后等。
(二)搬遷后的生活狀況及生計模式
1. 搬遷后基本情況
從2001年起,X縣開始實施生態移民工程。首先,在遷出方式上,該縣分為整體遷出和部分遷出,對于同一遷出點,在群眾自愿的前提下,盡量采取整體搬遷方式。安置方式分為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對于安置條件相對較好的區域,以集中安置為主;分散安置則盡量在鄉鎮政府、村委會、學校、衛生院或者公路沿線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的地方,以減少基礎設施建設支出,降低搬遷成本,內容涉及安置點的交通、飲水、輸電、農田改造及移民房屋建設,還包括教育、文化、衛生等必要的生活和社會事業設施,重點改善安置區的生產條件,發展特色產業。項目實施后,移民搬遷到新安置地的生產、生活、居住條件都得到了改善。
2. 搬遷后生計恢復情況
如何幫助和引導生態移民開展生產、發揮自我動力,增產增收,擺脫貧困,是生態移民工作的難點。首先,在實施項目前,當地政府結合當地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因地制宜選擇項目。如Y村以生態養牛為突破口,鼓勵每家養一頭牛,同時種植馬鈴薯、蕎麥等,將其作為基本口糧;開展家庭養殖業和種植業,積累生產實踐經驗。同時,由政府幫助、引導生態移民建立合理的家庭收入來源,保證每戶基本有一名從事農業、畜牧業生產的人,一名外出打工的人。其次,當地政府積極鼓勵生態移民地開展二、三產業,例如Z村離縣城較近,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在政府的引導下,許多移民都在此進行勞動。第三,發揮民族優勢。涼山彝族婦女擅長刺繡,其作品多以黑色或白色為基礎,配上五色花線,繡上流云紋、方勝紋。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刺繡,會被統一收購進入市場。
此次搬遷將世居高山的彝族遷入壩區,使其生計恢復方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客觀上也加快了其文化變遷的速度。同原來相比,移民會主動學習新的耕作技術和栽種方式,加強土地的田間管理,定期施肥、除草、除蟲。但由于生產方式和文化方式所帶來的變遷,他們短時間內仍然處于迷茫及適應期。
三、四川省川西北地區生態移民生計變遷
四川省西北部地區是以藏羌民族集居為主的民族地區,也是四川省的生態資源中心 [12]。該區域內自然保護區數量多、密度大,民族文化濃郁,經濟發展落后,居民城市化率低。該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相互制約、人口發展與人地和諧相互制約、自然災害與資源開發相互制約,使當地居民陷入經濟發展——生態脆弱——災害頻繁——人口貧困的怪圈中,人口生計發展面臨困境。
(一)W縣基本情況介紹及搬遷前生計圖景
W縣位于四川省西部,是一個以藏、漢、彝族為主體,回、苗、白、瑤、羌、土家族等12個少數民族聚居的縣,藏、漢、彝3個主體民族幾乎各占1/3。長期以來,各民族相互交融,共同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其居民原有的生計模式主要以農耕型、畜牧型、經營型和務工型為主,生計的選擇十分依賴土地及其自然資源,不利于人口生計的長期穩定發展。
(二)搬遷后的生活狀況及生計恢復
1. 搬遷后基本情況
從2004年開始,在政府的主導下,該地對生態災害區居民主要采取集中下遷、集中安置的方法。由于該地生態環境極度惡劣,生態移民所得的收入不斷減少,該地群眾強烈要求實施移民。
2. 搬遷后的生計恢復情況
土地對農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日常生活中食用的蔬菜主要集中在各戶門前的自留地上,分配的耕地主要用于種植糧食作物。搬遷前,畜牧業和養殖業是此地移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搬遷后,由于周圍的土地屬于鄰近村莊,沒有喂養牛、羊的地方,且出于保護環境和衛生的角度,政府不允許四處放羊,所以畜牧業對移民來說,是不想割舍但又不得不割舍的存在。
在政府的引導下,新成立的產桑園吸引了大量移民的注意力。養蠶的收益相對較高,但也要付出很多心血。
訪談1:“原來沒養過呢,這個好像能掙更多的錢,就去學學。剛開始不明白啊,政府找來的培訓老師還是很負責的,定期還有人來進行養蠶培訓。照顧雖然辛苦,但自己也慢慢就喜歡了?!薄坝袑iT的人來收,我們只負責養,銷路這些好像不用愁?!?/p>
可見,在此地,養蠶的收入相對較好,有些外出務工的人也選擇回來從事養蠶業??梢哉f,在政府支持下的產業,獲得了實質性的收益。到目前為止,此村已經成立了兩個養蠶專業合作社。
可以看出,當畜牧業逐漸退出的時候,養殖業在此地有了較好的發展。除此以外,同很多村莊一樣,外出打工也是移民們生計恢復的選擇。中青年是外出務工的主力軍,但其大多缺乏技能、適應能力差,季節性等是他們外出務工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對于生態移民來說,他們并不適應這種生計方式。一方面,他們完全用不到以往積累的經驗,另一方面,打工相對于原來的生活狀態,缺乏自由。剛開始,年輕人抱著去外面世界看看的心態,一段時間后,他們更愿意回到家中從事勞動,只要時間自由、收入過得去即可。同時,移民的同質性高,回鄉時不易產生在外生活時的不適應和自卑感。
訪談2:“你們喜歡外出務工嗎?”“剛開始就是想出去看看,后來發現適應不了啊,啥也不會,人家還老嘲笑你,不如回家自在。”
“這里沒有什么培訓嗎?”“養蠶的有,其他的,大家都打不起精神,后來也沒有。我們這里人文化水平低,能力差,原來自由慣了,出去打工,被別人管,不喜歡?!?/p>
可以看出,在遷移之后,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畜牧業不得不為移民所放棄,但移民的習慣仍然影響著他們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他們學習新知識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對較差,只能依靠以前的經驗尋找新的發展方式。對以前完全依賴大自然的移民來說,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四、生態移民生計恢復困境的表現
生態移民遷移后,同原有生活環境息息相關的生計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發生了轉變。其中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尤其對民族地區來說,除了面臨生活、生產方式的改變外,如何將本土文化與保護生態環境相結合,達到保護環境又能從環境受益的目標,值得深思。當然、無論是政府、移民還是社會,都為生態移民工程做出了努力,但現階段,在生態移民生計恢復過程中仍存在很多問題。
(一)政府規劃的可持續性
從搬遷后移民的生計恢復方式來看,政府在其中起到了主導性的作用,完全擔負起了“大家長”的角色,包括從安置地的選取、安置地基礎設施的建設、生計恢復項目的選擇、家庭收入結構的來源、到鼓勵不同性別參與不同的勞動分工等工作。但是,使移民利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謀生,盡早擺脫對政府的依賴,是促進生態移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生態環境的變化與生計選擇之間的關系
從生態移民遷移前后不同的生計方式可以看出,生態環境的變化導致了生計方式的變化。例如,移民搬遷前適應的高寒氣候,適合種植蕎麥、青稞等糧食作物,而高山草場給牛、羊提供了場所;搬遷后的平地不適合畜牧業的發展,土地肥沃程度不如以前,移民生計方式面臨著轉型。移民們原先掌握的生計知識不能得到有效的發揮和運用,當他們面臨生計困境外出務工時,又因為沒有掌握相應的技能和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而收益甚微。當然,搬遷后相關生計方式目的選取,和當地的環境息息相關。所以,生態環境的變化直接導致生計方式的轉變,影響了移民的收入。
(三)公共資源的喪失
生態移民或者工程移民往往都擁有較好的公共資源,包括河流、草原、森林等。這些資源為其提供大量的生活物質和生活場所 [13]。然而,遷移之后,移民們喪失了原有的公共財富,也為其生活帶來了不便。
(四)移民主體的缺失
移民安置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尊重移民的主體性,重點關注移民的可持續性和生活條件的配置。在設置移民的規劃時,相關部門要從長久上考慮移民生產、生活、社會、文化、資源等方面的需要 [14]。
訪談3:“大叔,感覺現在生活怎么樣?”“比原來在山上好多了,以前每年要斷糧三四個月,現在都有剩余了。現在的問題是將來怎么辦?這前幾年當地政府號召種干果類,我們大家都種了,結果價錢太低,都虧本了?!薄白约合敕N嗎?”“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干什么好,想想當地政府肯定不會害我們大家的,虧本也不能全怪當地政府,只怪運氣不好?!薄澳悄阕约合胱鍪裁??”“我自己想養牛羊,想貸款辦一個養魚場,銷路肯定好。我們這里60%的村民想發展養殖業。樂山、峨眉山等地的人都到這里買牛羊,市場不怕。就是沒有錢,又貸不到款,什么事情都干不成。”
訪談4:“當地政府有許多項目進村,你們喜歡哪一種?”“我們自己怕看不準。當地政府有號召我們養豬的、種栗子的、種藥材的,現在我們種烤煙也是政府號召的,可以說,全村村民的家庭經濟收入基本上是靠煙葉的?!薄耙院鬁蕚湓趺崔k呢?”“不知道。我們也只是干著急,這幾年生活沒有問題,過了這幾年后,就不知道咋辦,現在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p>
搬遷后,移民們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迷茫,但是具體如何入手、如何選擇移民未來生活的發展方向,仍需要政府和移民之間的良好溝通,在制定詳細規劃的過程中,政府應該廣泛收集意見,經由科學論證,再與移民討論最終要實施的項目,從完全包攬的“家長”的角色逐漸轉變為適度放手、積極調整、鼓勵移民自主發展的強有力的“后盾”角色。
五、結語
本文中的生態移民是政府主導型的、自愿型的生態移民。他們從高山地區搬遷到現居住地,經歷了不同居住地的生態環境、生活和生計方式的變遷。可以看到的是,隨著生態移民工程的增多、相關經驗的積累、生態移民的配合等,生態移民工程的實施有了很大進步,但是目前仍存在一定問題,尤其是在生計恢復階段表現出的各種困境,如政府規劃的可持續性、公共資源的缺失、移民主體缺失等問題,仍是影響生態移民可持續發展的障礙。為此,本文提出相關建議:
(一)盡可能選取與原居住地生產方式類似的安置地
相關部門應采取合理的安置方式,減少移民在生產、生活、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困難。如果一下子改變生產和生活方式,將增加移民的適應和生存難度,尤其對于文化水平較低、和年齡較長的移民難度更大,也不利于其日后的生計恢復。所以相關部門應因地制宜,在充分調查、了解和評估的基礎上選取安置地,這對不同生態移民的生計恢復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從參與式發展理念入手,賦能于移民
我國以往進行的生計模式重建往往與單一主體的政府救助相關,多釆用“土地置換土地”的供給模式,而忽視對生計重建人口生活能力的扶助和生存稟賦的提升。這樣的方式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生計模式重建。而提高移民的能力,離不開移民的參與。自下而上的參與式管理模式,有助于相關部門廣泛征求移民的意愿,真正了解移民需求,并進行合理培訓,提高其技能和項目的成功率,從而真正改善移民的生活質量。
(三)將民族文化智慧與保護生態相結合
少數民族群體在千百年的生存過程中,形成了與居住地環境和諧相處的生態智慧和技術體系 [15]。社會應尊重民族文化和地方性知識的運用,認識各民族傳統知識的重要性,摒棄“生態中心主義”和“文化中心主義”,關注本土人群與生態環境之間的文化適應 [16]。
參考文獻:
[1] Esses,V. M., Dovidio J. F., Jackson L. M., et al. The Immigration Dilemma: The Role of Perceived Group Competition, Ethnic Prejudice, and National Identity[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10,57(03).
[2] 徐江,歐陽自遠. 論環境移民[J]. 環境科學,1996,17(03):81-86.
[3] 包智明. 關于生態移民的定義、分類及若干問題[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6,33(01):27-31.
[4] 施國慶. 環境難民還是環境移民[J]. 南京社會科學,2010(04).
[5] 皮海峰. 小康社會與生態移民[J]. 農村經濟,2004(06):58-60.
[6] 方兵,彭志光. 生態移民:西部脫貧與生態環境保護新思路[M].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72.
[7] 劉學敏. 西北地區生態移民的效果與問題探討[J]. 中國農村經濟,2002(03).
[8] 烏立更. 試論生態移民中的民族問題[J]. 內蒙古社會科學,2003(04):13.
[9] 荀麗麗. 與不確定性共存:草原牧民的本土生態知識[J]. 學海,2011(03).
[10] 李婷. 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移民研究——以寧夏西吉縣興隆鎮移民村為例[D]. 甘肅:蘭州大學,2012.
[11] 周鵬. 中國西部地區生態移民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
[12] 卿向陽. 川西北民族地區保護區建設與生態移民問題研究[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6(06).
[13] 候藺. 自然災害頻發地區貧困人口生計重建問題研究[D]. 西南財經大學,2014.
[14] 施國慶,等. 生態移民社會沖突的原因及對策[J]. 寧夏社會科學,2009(06).
[15] 劉朝暉. 民族文化對生態移民的影響與因應策略[J].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5(11).
[16] 李錦. 四川橫斷山區生態移民安置模式[J]. 貴州民族研究,2007(01).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