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王震
隨著時代發(fā)展,互聯網已成為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隨之提出的“互聯網+”概念也成為各行各業(yè)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新趨勢。在高等教育領域,“互聯網+教育”已經成為引領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趨勢,推進高校教師在教育觀念、手段、形式和內容等方面進行不斷變革。作為體育教育工作者,如何在“互聯網+”背景下,跟上時代的腳步,順應社會發(fā)展新常態(tài),為社會培養(yǎng)高效能人才是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這需要我們跳出傳統教學模式,去探索更適合時代需要的新模式。
1 混合式學習概念的界定
1.1 混合式學習的定義
通過搜狗百科搜索,何克抗教授提出“所謂混合式學習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yōu)勢和網絡化學習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fā)揮教師引導、啟發(fā)、監(jiān)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
1.2 混合式學習的內容
根據混合式學習的目的和形式的不同,將混合學習的內容分為學習理論、學習資源和學習方式的混合。
(1)學習理論的混合:即混合式學習的學習策略需要多種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人本主義學習、教育傳播、虛實交融、情境認知等理論)的指導,以適應不同的學習者,不同類型的學習目標,不同學習環(huán)境和不同學習資源的要求。倡導以學習者為中心,主動探索式的學習。
(2)學習資源的混合:根據學習理論的不同,需要從多元的角度開發(fā)學習資源,豐富直觀的線上微課、因材施教的線下指導、同輩之間的互助學習等,把資源有條理的整合到一個平臺上,便于學生個性化學習。
(3)學習方式的混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將線上資源與線下指導有機結合。有實時與非實時、同步與異步的教師講授,可以自主學習,也可小組之間合作學習。
2 混合式學習在瑜伽課程中的運用與實施
根據對混合式學習理念的了解,我嘗試將這種學習方式運用到瑜伽教學中,其中這門課的教學理念是,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養(yǎng)成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運用引導式課程設計;教學策略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手段,采用行動學習模式,構建認知結構,從而改善學生的心智模式;具體路徑是:體驗探索,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合作解決問題,深入理解,鞏固提高。下面本文將以課程任務二,瑜伽拜日式的技術要領學習為案例,論述混合式學習在瑜伽課程中的運用與實施。
2.1 反向教學設計在傳統教學模式中的運用
打破“建立完動作示概念,教師講解示范,學生跟學練習”的傳統體育教學順序,采用“建立完整動作概念,體驗探索,講解示范,活學活用”的反向教學設計,學習新授課程的內容。具體做法如下:課上首先利用信息平臺播放一段拜日式的視頻,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和好奇,作為導入課程;接著我用語言引導的方式帶領大家體驗教學內容,這是一個大腦和身體進行連接的過程,也是把前序課程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的一個過程;更是一個激發(fā)學生不斷探索的過程。在體驗探索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產生了挫敗感:陌生、茫然、不知所措,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也出現了障礙,即學生無法完全理解老師下達的指令。于是,通過講解示范的方法逐一的詳細講解動作要領,當學生動作要領都清晰之后,再用示范帶領和語言引導的方式,帶著學生連續(xù)鞏固動作3遍;接著用語言引導和體式糾正的方式再進行3遍的練習,讓學生找到動作的標準;最后,為增加學習的樂趣,讓學生了解拜日式的不同作用,結合學生陽光跑步的案例,將拜日式分成熱身、心肺訓練和放松練習三種形式,運用到跑步中,嘗試將所學內容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2.2 線下任務、線上打卡,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習慣:
基于新授課內容的完成,課下將提前制作好的完整示范視頻、動作要領講解視頻和上課錄制的音頻發(fā)放到網絡平臺的資源科,供學生課下練習參考。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發(fā)放“每日瑜伽練習打卡”活動,要求學生每周不少于三次,并作為平時成績的打分依據,督促學生進行體育鍛煉。這樣的方式不但使學生熟練了教學內容,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同時為形成終身體育習慣打下基礎。學生的打卡方式,主要采用圖片或語言的方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打卡的方式,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練習。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使學生熟練了拜日式的技術動作,并培養(yǎng)學生面對困難的勇氣和堅持的毅力。
2.3 信息數據讓學生了解身體
在第二次課上,通過集體練習的方式,檢測學生線下任務完成的情況。之后,通過信息平臺發(fā)放在線問卷的形式給學生進行脈搏測試,目的是更好地讓學生關注自己的身體變化,具體做法如下:(1)課前脈搏:簽到完成后,學生進行的第一次脈搏測試,目的讓學生記錄和了解自己平時的心率情況;(2)5分鐘冥想練習后的脈搏測試,讓學生感受安靜下來的心率狀況;(3)5遍熱身拜日式練習后的脈搏測試,讓學生了解低強度運動對心率的影響;(4)5遍中等強度關注呼吸的拜日式練習后的脈搏測試,讓學生了解有氧運動對心率的影響;(5)5遍高強度快速拜日式的脈搏測試,讓學生了解無氧運動對心率的影響;(6)最后是5-8分鐘挺尸式練習后的脈搏測試,讓學生了解身體完全放松,能量得到恢復后心率的狀態(tài)。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感受到了運動對身體的影響,更加明確了學習的目標,調動和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內驅力。
2.4 行為引導式教學在動作要領講解中的運用
集體練習之后,學生熟練的掌握了拜日式的技術動作。本課程繼續(xù)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精準拜日式體式的動作要領,解決如何深入理解拜日式的動作要領的難點。根據“每日瑜伽打卡”的反饋情況,挑出練習過程中體式問題最多的幾個體式進行精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觀看選出體式的詳細講解視頻,然后聚焦出每一個體式中大家都想解決的問題點,運用情景教學法讓學生思考并討論如何利用周圍的各種環(huán)境作為輔助工具達到解決問題的目標。再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進一步思考“如果你是老師如何幫助學員實現動作要領的理解?”。當學生想出方法后,老師帶領學生將方法合理化、規(guī)范化,使這些方法得到共識并進行整體練習。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形成思考問題的邏輯習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提升了學生換位思考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3 混合式學習中信息化手段在體育課堂中使用的優(yōu)勢分析
從長期的實踐教學效果來看,混合式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手段,將傳統教學和信息化教學合理的結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學習行為的發(fā)展和實施,它的優(yōu)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互聯網時代為學習過程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即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輔助教材,又為學生提供了課余自學的拓展資源。依托平臺自建資源:教師利用課余時間,通過手機APP自制5分鐘以內的課程微課,或者通過直播平臺開設直播課程供學生線上學習,以創(chuàng)造隨時隨地想學就學,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即使在家也可以跟著老師練習的條件。
(2)混合式學習,比單純的信息化學習多了人情味,拉近了教師和學生的距離。通過學生在學習中的打卡情況,老師及時給到針對性的反饋,通過關注和文字鼓勵,讓現代教師從威嚴、高高在上的課堂掌控者變?yōu)槌砷L之路的陪伴者,從知識的灌輸變成德育塑人的榜樣。
(3)混合式學習,比傳統的教學方式更便于數據的整合和課堂的管理。利用信息平臺,可以快速在課堂上進行考勤、分組、發(fā)放任務及問卷等教學活動,而且學生提交的數據及時反應在平臺上,作為教學評估和教師進行課程改革和教學調整的有效依據,改善傳統的數據統計,帶來的繁瑣及人為誤差。
4 結論
混合式學習利用信息化工具將體育鍛煉日常化,增加了學生鍛煉的次數,比每周一次課的效果得到了極大提高,學生能切實感受到身體變化和素質能力的提升,堅定了學生保持鍛煉的信心,為培養(yǎng)終身體育的習慣打下基礎;利用行為導向的面授形式,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如何將傳統教學與信息化教學合理的整合,還需要體育教師,不斷地去嘗試和摸索。在漫長的教學改革中,體育教育工作者不斷增強業(yè)務能力,堅定事業(yè)責任心,將實踐梳理成理論,才能使教學變成一個暖心的過程。混合式學習將成為體育教育工作者用愛心分享健康給他人的一個重要媒介。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青年職業(yè)學院基金項目一般項目《網絡環(huán)境下瑜伽體式對青少年身體姿態(tài)糾正是實證研究》研究成果(編號:YB201805)。
(作者單位:廣東青年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