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雨宸


摘要:歌劇是人類音樂發展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獨特的綜合性表現形式塑造角色,講述故事,抨擊或歌頌時代等等。在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教材上,也包含了許多歌劇元素,本文以人民音樂出版社版的音樂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魅力歌劇”為例,探析初中音樂課堂上的歌劇教學。
關鍵詞:歌劇;音樂教育
一、為什么要教學歌劇?
1.課標要求
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了7~9年級的學生需要具有欣賞歌劇、舞劇、音樂劇等體裁的音樂形式歌曲或樂曲的能力。這就要求學生要通過學習了解掌握教材內所收納的優秀作品的體裁、音樂表現、故事梗概、作者等基本信息。
2.審美體驗
歌劇最初在17世紀初出現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是一種包括了音樂、戲劇、舞蹈、美術、表演、文學等等藝術形式的綜合性藝術。歌劇以音樂為核心表現手法敘述故事情節,因此,歌劇與其他舞臺藝術形式不同的是,對于聽眾來講,能夠從音樂本身中收獲巨大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感知。人們可以從旋律的起伏、節拍的緩急、節奏的律動、配器的搭配、和聲的色彩等等音樂要素中獲得故事情節發展的信息。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育的重點就是對音樂要素的敏感和審美感知的培養,學生要能夠獨立地通過音樂獲得感興體驗。因此,學習歌劇能讓學生通過音樂理解從簡單到復雜不同的音樂情緒,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如何教學歌劇?
前文說到當下音樂課堂學習歌劇對中學生的重要性,以下筆者對人音版九年級上“魅力歌劇”單元做簡單的教學分析。
1.《獵人合唱》教學分析
《獵人合唱》選自德國作曲家韋伯的作品《自由射手》(又譯《魔彈射手》)。本課時的教學重難點不僅在于學生對于歌曲和作品的欣賞,也在于學唱整首歌曲,以及弱起、倚音、附點等音樂知識技能的掌握。
因為本課時是本單元第一節課,導入可以選擇設問式的導入,例:“同學們了解歌劇嗎?提到歌劇你們會想到什么?”以此導入課題歌劇,介紹歌劇的基本屬性以及與其他舞臺藝術形式的差異等等,進而導入《自由射手》的故事梗概以及唱段《獵人合唱》的內容。
由于這是本單元中唯一的歌唱課,新課學習主要圍繞教唱展開。對譜子中出現的重難點節奏教師要帶著學生反復練習,同時譜面有許多力度記號,教師在教唱中要帶領學生體會不同樂段不同力度下不同的音樂情緒,如圖例1。對于較為復雜的節奏如倚音、浮點、后十六節奏等,教師要通過示范,教唱,帶學生打節奏,模唱等等方式反復練習。在能夠完整熟練演唱旋律聲部后,教師根據學生不同的音色分聲部教唱,完成歌唱教學。
2.《飲酒歌》教學分析
《飲酒歌》選自著名意大利作曲家,歌劇大師威爾第的《茶花女》。是其中的第一幕唱段。與第一課《獵人合唱》不同,《飲酒歌》作為欣賞課,更注重的是對作品的賞析。《茶花女》是由威爾第以法國文學家小仲馬著名小說為本的戲劇《茶花女》同名改編而來。內容大意是一位年輕有為的青年作家阿爾福萊德愛上了茶花女維奧麗塔,卻因為身份地位的不匹配,遭到其父反對并橫加干涉。在作家父親的一系列動作下,阿爾福萊德誤會了茶花女維奧麗塔,并且當眾羞辱她唯利是圖、水性楊花。加上愛人的誤會,維奧麗塔身體每況愈下。在明白真相后,作家趕到維奧麗塔身邊看望她,可這時為時已晚。作家的父親這時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決定釀成了悲劇,最終茶花女留給作家自己的畫像,撒手人寰。《飲酒歌》的唱段是故事的開頭,男女主角在宴會上互相表達愛慕之情。旋律悠揚,節奏歡快,3/8拍的節拍豐富地渲染了圓舞曲的氛圍。充滿了活力和喜慶的氣氛。
在欣賞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情況帶領學生簡單地哼唱旋律,更好地體會歡快的音樂情緒,理解歌曲內容。
3.《我是城里的大忙人》教學分析
《我是城里的大忙人》又譯《快給大忙人讓路》,選自羅西尼的二幕喜歌劇《塞維利亞的理發師》。《我是城里的大忙人》是其中第一幕的唱段,輕快的節奏和詼諧有趣的歌詞直接將費加羅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歌詞大意是:我費加羅是個很幸運的人、很開心的人,每天東奔西跑為了城里的人理發,人人都很尊敬我、離不開我,啦啦啦啦啦啦……
同樣作為欣賞課,在教學環節中要注重對歌曲的理解,教師通過講述故事,分段聆聽等形式將學生帶入那個熙熙攘攘的塞維利亞城。
4.《卡門序曲》教學分析
《卡門序曲》是法國作曲家比才為其歌劇《卡門》所作的前奏曲。本課時共有兩個重要的知識點:一是序曲、二是回旋曲式。《卡門》的主線情節圍繞下級軍官唐·霍賽、斗牛士埃斯卡米羅和煙草女工卡門三人的三角戀情展開,故事以悲劇結束,在一次埃斯卡米羅斗牛獲勝后,霍賽刺殺了卡門。
本課時的導入設計可以連接教材上一篇《繡紅旗》,通過對比聆聽二者的旋律和節奏能夠更好地把握兩部作品完全不同的音樂情緒和所表達的情感內核。(注:《我是城里的大忙人》與《繡紅旗》是本單元的選修部分,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和學生學情做具體的課時安排)
在一次聆聽和介紹完畢《卡門》和作曲家比才后,教師可以通過設問的方式提問:“我們現在學習的是歌劇,可為什么剛剛所聽到的樂曲沒有人聲歌唱的部分?”從而引出序曲的概念,即——歌劇、舞劇等在開幕前所演奏的短曲,沒有人聲演唱,由管弦樂隊演奏,是劇情的縮影。
另一個教學重點在于回旋曲式的掌握,教師可以通過分段聆聽的方式,描述每一不同的樂段是演繹的是怎樣不同的場景。運用多功能教具,直觀地給每一個樂段做記號標記(如圖例2)。學生會發現A樂段會在整個曲目中穿插出現,即ABACA的曲式結構。從而完成回旋曲式的教學。
總結:更好的教學設計能夠帶給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筆者通過自己的經驗簡單總結歌劇教學單元的教學方法,希望能為教育工作者們提供一些啟發,也能使筆者今后更好地從事音樂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音樂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吳丹紅.《卡門序曲》教學設計[J].音樂天地,2019(02):51-53.
[3]洪霞, 張琳. 威爾第歌劇《茶花女》中《飲酒歌》的分析*[J]. 黃河之聲, 2019, (13):50.
[4]愛德華·W.薩義德, 莊加遜. 《塞維利亞理發師》[J]. 歌唱藝術, 2020, (11):1.
(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四川 成都 6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