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對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緊要關頭,黨報評論理應成為傳遞黨的聲音、解讀應對政策的麥克風,成為指引前進、凝聚力量的行軍號,成為告誡提醒、規勸警示的長鳴鐘,成為果斷亮劍、精準打擊的倚天劍,成為謀劃現代化疫情防控治理體系的建議書,以“排頭兵”姿態不斷提高黨報評論在輿論場的能見度與影響力。
關鍵詞: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黨報評論;引領輿論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3-0155-02
2020年春,一場疫情突如其來。這個叫“新冠”的病毒來歷未知,其傳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圍之廣,令人膽戰心驚。面對未知病毒,防控措施如何快速見效?防控網絡如何緊密配合?面對一些群眾的焦慮、恐懼心理,宣傳思想工作如何進行紓解引導?黨中央對新冠肺炎疫情輿論宣傳工作多次作出重要部署,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系列重要講話。
聞疫而動,銜命而起。《湖南日報》自2020年1月22日發出第一篇時評,1月23日見報第一篇評論員文章,至5月20日以本報編輯部文章告一段落,共發出與疫情相關的各類自采評論言論180余篇。其中晨風文章1套、寧心評論7套、評論員文章4套、三湘時評近70篇,觀點版面近40個。回顧這一特殊經歷,以《湖南日報》為代表的省級黨報評論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吹響了引領輿論的嘹亮號角。如今,這段探索和實踐仍非常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總結。
一、拼速度搶占“第一落點”,才能奪取輿論戰制勝先機
疫情的突發,病毒的未知,疊加嚴格措施的實施,在這樣復雜的場景中,醫生救治患者生命是與時間賽跑,黨報開展輿論引導同樣是與時間賽跑。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介入跟進,在輿情引導的第一落點權威發聲,與黨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同頻共振,在這場輿論戰中,黨報評論憑借權威性、時效性贏得了輿論引導的主動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群眾更多知道黨和政府正在做什么、還要做什么,對堅定全社會信心、戰勝疫情至為關鍵。”[1]2020年1月23日4版,《湖南日報》在全國黨媒中率先發出評論員文章《防控重大疫情,我們在一起》,深入闡釋解讀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分析解讀從中央到湖南的抗擊疫情“作戰圖”,呼吁人們面對疫情既小心為上又不自亂陣腳。“這是我國自2003年SARS發生以來面臨的又一場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現在能不到武漢去就不去,武漢人能不出來就不出來”“這將是一個戰斗的春節,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要歡度除夕……”如今看來,這篇評論的很多觀點在全國都是首創,也首次在省級黨報中提出善待疫區人的觀點,對引導當時錯綜復雜的公眾情緒,穩定社會對疫情防控的預期、樹立起社會有序運轉的信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一時間聚焦新節點、新形勢,以前瞻性觀點引導疫情防控工作深入開展。2020年春節前,各地面對疫情暴發,主要采取“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策略;到了2月,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成為重點;到3月,各地嚴格防范境外疫情輸入,防止疫情跨境傳播……每個節點都有重大評論對變化的思路、措施進行闡釋。應急響應級別由一級調整為二級再到三級,每次調整都既有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前的理性思考,又有未到輕言成功時的深刻提醒。如2020年1月23日湖南正式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刊發《喚醒責任意識,共同投入戰斗》第一時間進行解讀,提出“‘一級響應’就是‘一級戰備’,就是最充分的戰爭動員”。2月3日,中央作出疫情防控總體戰的重要部署,《打好疫情防控總體戰》一文從觀念、力量、方法論上對總體戰條分縷析。戰“疫”進入第二階段,《扭住關鍵點,打好主動戰》一文分析主要矛盾,提出有效辦法,號召各方變疫情防控遭遇戰為主動戰。《湖南日報》的這些評論,在新湖南客戶端、各個公號矩陣廣泛傳播,人們通過文章讀取政府決策,心懷“國之大者”,為自身及家庭行為導航,推動湖南各地“戰疫”形成一盤大局,擰成一股繩。
第一時間聚焦民意、緊貼民心,鼓舞士氣、激揚斗志。湖南首兩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治愈出院,《愿這樣的好消息越來越多》一文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湖南與時間賽跑、與疫情殊死搏斗贏得的首個標志性勝利”;省市縣三級選派的第一批12919名防疫聯絡員分赴企業,《期待防疫聯絡員大展拳腳》一文詮釋意義、表達期望;全省新冠肺炎住院確診病例實現清零,《“清零”固可喜功成當努力》一文歌頌努力、鞭策信心。評論員“24小時隨時出發”,評論文章始終戰斗在“火線”上,評論文字真真切切轉化成黨報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二、拼觀點激濁揚清,才能在輿論戰中站穩腳跟、凸顯價值
大疫當前,一方面是萬眾一心英勇奮戰,另一方面人們被淹沒在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中,一些小道消息、不實信息、謠言等趁機擴散傳播。黨報評論主動承擔起舉旗定向的使命任務,直擊熱點迷霧背后的痛點,更好地發揮中流砥柱作用。
疫情之初,“武漢將斷網,以禁止醫務人員分享相關信息”“鐘南山院士建議鹽水漱口防病毒”“空軍播撒消毒粉末”“湘雅醫院搭帳篷安置肺炎病人”“黃花機場隔離運送病人”等謠言出現,《大戰之際別被謠言亂了陣腳》一文充當謠言粉碎機,引導公眾在特殊時期守法尊德;疫情暴發初期,一些賓館拒絕湖北籍人員入住,武漢籍人士的個人信息被一些自媒體無底線曝光,“鄂A”牌照的車輛在不少地方成為圍堵對象,《在災難中凝聚“同袍之情”》旗幟鮮明地鞭撻這些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中國政府和人民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重大成效,西方個別國家的少數政客不僅視而不見,反而持續不斷地往中國身上“潑污水”,輿論場中出現了借疫生事、亂華辱華的現象。《湖南日報》“天下微評”欄目作為時事版原創品牌欄目,連續發聲。《災難面前,誰的應對速度更快》,痛批美國等西方國家走的是一條從“隔岸觀火”到“無知”再到“匆忙應對”的抗疫軌跡;《疫情無國界,誰更有國際合作精神》揭露西方“散裝”盟友大難臨頭各自飛、中國援軍“投桃報李”的本質;《疫情突襲,誰更沒有制度自信》以過程比較、觀念比較、效果比較,凸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這些校準標尺、瞄向靶心、直擊要害的國際評論,有力回擊了對中國的潑污栽贓,贏得了廣泛喝彩。僅新湖南客戶端率先推送后的閱讀量,每篇少則100萬次,多的達200萬次以上。
面對疫情當中出現的大是大非問題,黨報評論敢于亮劍,并通過條分縷析、抽絲剝繭,表明了立場,明辨了是非,清晰表明了黨報評論的價值取向[2]。
三、拼深度做瞭望者,才能憑“價值增量”成為輿論戰頭部內容
通過抗疫一戰,可以清楚地看到,突如其來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是對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座城市的大考。面對這樣的大考,抗疫評論可寫的選題很多,但越是這種時刻,越要深入思考,關注國家動員力、組織力這樣的宏大敘事,挖掘社會運行、社會治理的上升空間。
在湖南人民抗擊新冠肺炎之際,《湖南日報》在頭版推出編輯部文章《櫛風沐雨,篤定向前——寫在湖南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成果之際》。這到底是一場怎樣的戰斗?文中以“壓力測試”“阻擊戰”“實戰檢驗”對戰斗進行描述,前置定語高度概括、精確恰當。短短幾句話,背后可見作者高度的政治站位、精辟精準的思考,令人回味無窮。這篇文章由《湖南日報》理論評論部全體評論員在總編輯親自指導下反復精心打磨而成,匠心可見。
系列觀點“打通復工復產‘堵點’”呼吁“讓配套工程動起來”,以深入的分析對比規上、規下企業的不同復工復產速度,為湖南規劃建設工程機械零部件配套產業園,實施制造業就近配套專項行動鼓與呼。
無論新媒體如何發展,優質內容永遠是新聞媒體的硬核實力。黨報評論履行瞭望者、吹哨人的職責,推動優質的評論內容成為各個新媒體、傳統紙媒等多個平臺的“拳頭產品”。
四、拼溫度入情入理,才能在輿論“戰”中貼近群眾、凝聚人心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對共產黨人而言,干事創業要以百姓之心為心,把人民利益擺到最高位置。評論員是人民群眾的宣傳員,所寫評論同樣需要以群眾所感為感、以群眾之心為心[3]。
《道是“無情”最有情》一文中寫到“中國人的年可以過得很熱鬧,也可以過得很安靜;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但中國人也懂得不能為人情誤了生命”,描寫得貼切傳神。
2020年2月8日,中南大學湘雅二、三醫院第三批支援湖北國家醫療隊出征武漢,共260名醫護人員攜帶藥品等乘坐高鐵支援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時評《請你們大顯身手,盼你們安好無恙》寫得情深意切。醫務人員也是血肉之軀,在病毒面前他們是患者的救命神,同時他們在家庭里面也是父母的兒女,是兒女的父母,是丈夫的妻子,是妻子的愛人。出征武漢,他們既要有戰勝疫情的強大勇氣,也要有照顧自己的耐心細致。文中語言深情力透紙背。
五、結語
抗疫一戰,凸顯出黨報評論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而“戰時狀態”的大背景,后疫情時代時刻發生的社會變革,都對評論員的業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評論員唯有不斷踐行“四力”,以腳力的勤快深入、眼力的獨特精準、腦力的智慧敏銳和筆力的沉穩練達提升自我,才能在職業生涯中乘風破浪、嶄露頭角。
抗疫一戰,是考察黨報評論融媒體生存實力的試金石。只有注重評論員融合思維的培育,革新現有的傳播手段、傳播技能和傳播語態,才能不斷提高評論在輿論場中的能見度與影響力。
“戰斗”仍在路上。評論員不斷鍛煉自身能力,黨報評論不斷彰顯主流價值的探索,也在路上。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J].求是,2020(5):1-2.
[2]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42-43.
[3] 胡正榮.傳播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11-113.
作者簡介:歐陽金雨(1985—),女,湖南瀏陽人,本科,主任編輯,研究方向:新聞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