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明育
摘要:目的:研究認知性心理護理在老年抑郁癥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100例老年抑郁癥患者認知性心理護理效果。結果:實驗組SDS(t=3.4918,P=0.0007)、SAS(t=4.9060,P=0.0000)均低,P<0.05。結論:認知性心理護理可以提升患者疾病認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同時疏導其負面情緒,提升患者治療效果,以促進患者恢復。
關鍵詞:認知性心理護理;老年抑郁癥;心理護理;應用效果;護理分析
老年抑郁癥是一種精神類的慢性病,以持久性的心情低落為臨床表現,屬于心境障礙的主要疾病類型,在臨床上比較常見。由于社會和家庭對患者的關注不夠,對患者出現的相關癥狀沒有給予足夠的關心,通常患者會表現出心情悲觀、情緒低落、記憶力減退、反應遲緩、失眠、自責自怨等情緒[1]。抑郁癥嚴重的患者會出現厭食和自殺的念頭,對自身健康及家庭具有較大的影響[2]。基于此,本文選取了100例患者,分別予以不同的護理措施,進而對比分析認知性心理護理效果,以期為臨床護理提供新方向。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100例老年抑郁癥患者認知性心理護理效果。實驗組男女18:12,平均(68.52±5.77)歲;對照組男女16:14,平均(68.20±5.64)歲,一般資料P>0.05。
1.2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營造溫馨的住院,良好的室內環境可以幫助患者緩解緊張、害怕的情緒,告知患者保持良好心理狀態對抑郁癥治療的意義及作用。可對治療環境進行適當的美化。
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認知性心理護理:(1)病理認知,由資深的護士擔任組長,定期組織對抑郁癥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向患者講解抑郁癥知識內容,掌握護理方法,可以提升患者認知水平。護理人員需要加強和患者交流,列舉成功案例提升患者信心,引導患者參與治療、護理,以提高患者診治效果。(2)運動認知,護理人員對病情進行全方面評估后,應根據病情制定有效的運動方案,比如散步、慢跑等,一方面調節患者情緒,控制抑郁癥發展,另一方面還可增強體質,提高自身機體免疫力,但是要注意運動的量,每次時間盡量控制在20分鐘之內,以身體不感疲憊為宜。(3)飲食認知:在保證患者合理飲食的同時,需要控制脂肪類及糖類食物的攝入,多進食易消化、富含纖維素高的食物,確保患者的機體各項指標均處于平穩的狀態。(4)用藥認知重建:護理人員應積極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講解抑郁癥治療藥物的相關知識,并叮囑藥物的劑量及服用方法等,講解長期堅持用藥的重要性。
1.3觀察指標
(1)對比 HAMD-17評分。
1.4 數據處理
PSS22.0軟件進行t、x2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
2.結果
2.1兩組HAMD-17評分對比
實驗組低,P<0.05。結果見表1。
3.討論
抑郁癥已成為了一種常見、高發的精神疾病,近年來由于抑郁癥而導致的自殺事件占抑郁人群的10%-15%[3]。目前,對于與抑郁癥的發病因素臨床尚未有明確的定論,臨床醫學對于抑郁癥的定義為情感性精神障礙[4]。隨著經濟水平和社會水平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健康意識也隨之提高,對心理方面的健康也越來越重視,對老年抑郁癥患者在心理護理的基礎上增加認知性心理護理,通過對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制定有針對性的認知重建措施,不僅可以糾正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利用間隙的時間與患者進行溝通,還可避免患者因為長時間的交流對護理人員產生反感,將正確的心理狀態滲透給患者,讓患者以一個輕松、舒適的狀態接受護理人員的引導,進而改善其不良心理狀態,提高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5]。認知性心理護理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以及接受能力,采用不同的方式對患者講解其所患疾病的正確信息以及病情的發展和治療,盡量不隱瞞患者,讓患者對自身的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通過有效的溝通,糾正了患者的錯誤認識,提高患者的信任度,可以積極的配合治療[6]。通過本文的論述可知,實驗組SDS(9.27±4.51)分、SAS(7.18±3.85)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認知性心理護理能夠提高患者的護理效果,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促進患者的快速康復,值得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鄭旭磊,趙相欣,周艷, 等.認知性心理護理在老年抑郁癥患者心理護理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學,2020,11(2):96-97.
[2]陳晶,盛梅青.認知性心理護理在老年抑郁癥心理護理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26):161.
[3]巴音塔娜.認知性心理護理在老年抑郁癥患者心理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農村衛生,2017,(8):80,82.
(內蒙古第三醫院 老年二科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01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