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愛
摘要: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對于醫學生來說是一門重要基礎學科,這門學科是學生由理論知識過渡到臨床實踐的重要保障。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必須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形成有模擬、有實訓的培養體系。因此本文研究如何適應人才培養需求,對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希望對現階段的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的課程改革有所幫助,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職業能力培養;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改革;實操探索
病原生物學是醫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是聯系臨床的橋梁課程,對于臨床疾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發揮著重要作用,與其他醫學基礎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在實際學習中,由于基礎醫學知識相對枯燥、內容并不直接面對臨床具體疾病,學生學習往往會出現重臨床、輕基礎的現象,造成很多學生醫學基礎知識掌握不夠扎實,也限制了自身在臨床醫學工作的發展與進步。因此,對于這門課程有必要進行教學改革,提升整體教學水平。為了最大限度的保證學生的教學效果,在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有必要將理論與現今存在的各種疾病類型、結合病原體與人體感染的關系等貼近生活的案例來進行探討,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模擬操作,確保課堂內容的豐富有效,更加接近于未來職業發展實際。
一、傳統《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課程教學中的薄弱環節
(一)內容枯燥
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的知識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專業基礎知識,即使這門課程很重要,但在課程改革的洪流下,課時還是被壓縮了,這就導致教師在授課時不得不為了趕進度而只講重點和難點,卻沒有足夠的時間來舉例說明,這就造成學生聽不懂或者不透徹,進而導致學習興趣越來越低。
(二)教學方式落后
目前大多數的課堂教學還是采用PPT課件的形式進行的,教師照著課件講解,和學生的互動并不多,這樣學生的主動學習積極性很難得到提高。在課后學生發現問題時又不能隨時找到教師,往往就會跳過不懂的知識點而不會上網尋找答案。
(三)考核方式單一
大部分學校的考核都是平時成績加上期末成績,平時成績主要包括實驗報告、課后作業等,理論課程的內容需要通過實驗來驗證[1],但這些都是可以抄襲的,教師很難掌握學生真正的學習水平,而在實驗考核的過程中,往往是形式上的考核,而無法真正做到檢測學生的學習水平。而期末考試成績又存在偶然性,教師有限的精力也無法關注到每一位同學,因此目前的考核方式并不是特別合理。
二、《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課程教學的改革策略
(一)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根本,明確教學目的
教師要做到“以生為本”,改變過去單純的以傳授為主導的教學方式,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著力于對學生未來職業能力的培養。通過各種教學模式的混合應用,提高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二)將教材知識進行有效整合,以學生未來接觸的病例、案例作為教學內容索引
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章節多、內容繁雜,如果要面面俱到將所有章節全部講完,不僅學時不夠,而且教學效果也會不太理想,為了在規定的課時內讓學生掌握重點和難點,我們結合專業特點,在內容上有所側重,順序上有所調整。每本教材的內容編訂,根據編訂人對于教材重點的講述方式不同而有不同的編訂方式。現行的部分《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教材的編訂邏輯,主要按照病原生物學、醫學免疫學順序編排。比如學習細菌時,逐一介紹不同的細菌來進行章節組織,講解應主要以實用為主,即針對病患的感染部位和感染形態,來分析病原菌并進行教學組織。這樣有利于學生對于整個人體各個器官組織在病原體侵襲情況下的認識,也有利于未來走上真正的醫護崗位,能夠看到病情回想學過的內容,有利于較快認識和處理病情。
(三)利用多媒體平臺延伸課堂教學
傳統的課堂教學以理論和常規PPT展示為主,授課形式單一抽象。而病原生物中的細菌組織是活的、動態的,在侵襲不同細胞組織時的反應也是不同的。這些差異化的感染和免疫效果需要通過清晰、連貫、動態的效果去呈現。多媒體可以充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將資料收集整理后,把課件、視頻及案例都上傳到平臺上,以供學生在課余時間學習和參考。也可在多媒體上進行信息互動,由教師隨時解答學生的疑問。這樣不受課時的限制,也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線上平臺也可以讓學生分成小組討論,充分照顧到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如果學生發現了好的相關資料,也可以上傳到平臺與老師同學進行分享,這將會實現知識的最大化傳播。
(四)采用多種形式的授課和實踐提高學生實戰能力
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接受度差,學習熱情低,遇到實際問題時的解決能力不足。為了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教師應采取多種形式進行授課補充,使學生能有一種真正投入到實際醫護工作中的感受。在此環境中的學習和應用,才是真正的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方式。現階段比較常用的教學手段就是專題討論、互動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和小組討論等[2],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也應當多引入先進的教育形式,例如在講解肝炎病毒時對引入患者既往病史和不同類型肝炎病毒導致的不同臨床表現特點進行細致的差別化分析,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而近年來社會上較為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以及相關學科的前沿性學術文章探討,也可以作為學生學習和研討的話題。同時我們也會引入課堂,穿插在授課過程中。另外,有條件的情況下,組織學生到醫院進行實地調研觀摩,聽取醫院感染科專家的現場報告,查閱病理、輔助進行生物學化驗等等,都是對學科加深職業認識、提高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3]。
(五)加強實驗課程的排課時間和頻率,強化實操與理論同等重要
學校要從職業培養角度出發,將理論學習和動手實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改變過去理論為主、實驗為輔乃至象征性實驗的教學模式。增加實驗課程的排課時間和頻率,逐步建立起對常規細菌的檢驗內容,牢固樹立學生“有、無菌”環境的概念和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在課業考評上,加大實操考評在總成績中的占比,以逐步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以往實驗考核以出勤、實驗報告為主。根 據醫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本次改革對于護理、檢驗專業的學生加入了實驗理論(筆試)和實驗操作考核,進行理實結合的考核方式。考核的實驗項目包括顯微鏡油鏡使用、革蘭染色法、細菌分離培養等基本操作。科學合理的考核方式,無疑對教學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實驗教學質量和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結語
隨著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醫學院校的教學目的都將越來越以職業能力培養作為學生培養的重心。從教學目的、教材串講、教學方式、評估方法等方面進行課程改革探索,為社會培養更多新型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鐘靈允,朱江,岳青,等.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實驗考核改革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9,21(04):299-301.
[2]何玲,譚瀟,趙晉英.互聯網+在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28):4127-4128.
[3]孫慎俠,遲慶,丁寧,等.基于互聯網資源的混合式教學在病原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醫學教育,2019,21(02):162-164.
(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內蒙古鄂爾多斯?0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