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瑜
摘? 要:文言文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傳承著中華文化的精髓。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教師要注重情感熏陶,引導學生讀出文言文的韻味,理解故事內容,從復述故事中感悟人物形象,注重人文關懷和語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人文性;方法
文言文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傳承著中華文化的精髓。為了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美,了解我國的古漢語的燦爛文化,從三年級開始,一些短小精悍,文質兼美的文言文充實到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之中,但是由于文言文的詞語意思、語言表達、語言風格與我們現代文學表達有所不同,加上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小學生學起來并不容易。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教師要注重情感熏陶,引導學生讀出文言文的韻味,理解故事內容,從復述故事中感悟人物形象,注重人文關懷和語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一、感“生”之心者,莫乎于“師”情
課堂上最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是情,最能激發學生感情的是情,最能感染撼動學生心靈的也是情。所以,語文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價值觀列為課堂目標之一,就是從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出發點。于漪老師認為:“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包括知、情、意等方面。”而知情意主要指的就是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里品質等。我們要使學生受到人文性的熏陶,在教學中就要傾注自己的情感,以情感為紐帶,以情動情,激發孩子們的情感,啟發孩子思考,訓練孩子的思維,使孩子們處于學習的興奮狀態,主動積極參與,提高學習文言文的效果。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教師要保持有“情”,就要認真鉆研教材,深入了解文言文故事背后的時代背景、故事的人物特點、思想感情等,細心地揣摩故事包含的真情實感,在教學設計中、在教師的講解中,在教師的范讀引讀中才能有意無意地流露出情感,從而使學生不經意中從文本的文字中,從老師富有情感的言語中受到文言文的語言美、故事人物的人性美,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們愛上誦讀文言文,愛上學習文言文的情愫。
二、感文言文之韻味,莫乎于誦讀
曾國藩曾在家訓中說過:“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文言文具有古韻,誦讀文言文,要通過語氣語調、節奏停頓,平仄韻律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是語文人文性的重要體現,如何有步驟、有層次地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順節奏、讀出韻味,是小學文言文導讀的要點。
(一)讀準字音
沒有自主的探究就沒有經歷,在自我探究的過程中才能有獨特的成長經歷。引導孩子們自己借助課文拼音、查字典等自學方法讀準字詞句的讀音,然后老師再組織檢查正音。
(二)讀順節奏
課文后面都有注釋幫助孩子們理解句子,讓孩子們根據注釋初步理解大意,試著自己根據自己的理解的節奏畫出斜線斷句。接著,教師再出示斷句的節奏或者親自范讀,引導孩子們發現自己斷的句與老師的有什么不同,進而探究原因。比如三年級上冊的《司馬光》里面有一個句子——“光持石擊甕破之”是一個朗讀難點,一是“甕”字,孩子們容易有旁讀旁,讀成“瓦”的音,但借助拼音和“甕”的課后注釋——“口小肚大的陶器”,學生就容易讀準確了。二是借助詞句理解斷句,就能找準節奏了。例如:“光持石擊甕破之”結合詞語理解,知道句子意思為“司馬光拿起石塊擊打甕,把甕打破”,從而很自然就可以斷句劃出節奏為“光/持石/擊甕/破之”。
熟讀能誦。指導朗讀時,使用范讀、默讀、男女生賽讀、個別讀、齊讀等朗讀形式,可以增強讀的趣味和形式,使朗讀指導有層次性和延續性,讓孩子們在讀中培養語感,孩子們讀起來也會越來越流暢。
(三)讀出文言文特有的韻味。讀出古文的味道,有助于孩子們受到傳統文化底蘊的熏陶
1.古人讀書講究吟詠,搖頭晃腦是顯著的特點之一。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們在讀中結合自己的體態語、表情,讓頭、腦隨著節奏自然晃動,結合表情和動作,孩子們的朗讀也會變得有趣生動起來。
2.“之乎者也”是古文特有的語氣助詞,讀好它們,有助于文言文古韻的展現。在指導讀好語氣助詞時,結合文言文誦讀時聲斷氣連的特點,對孩子們加以指導,朗朗書聲,古韻漸濃。
3.分角色朗讀。例如《兩小兒辯日》 一文時,分角色重復朗讀“一兒”,“另一兒”的句子,呈現“辯斗”的場景和韻味,孩子們切身處地地領悟到“兩小兒”的仔細觀察、善于思考、說話有理有據又不失天真爛漫的特點。
4.配樂朗讀。語文課堂上加入音樂的元素,既能夠創設情境又能夠帶來強烈的審美愉悅和享受,更能提升孩子們學習的興趣。所以,有的文言文配上音樂,還有助于領悟古詩文的意境,幫助感悟課文的情感。例如教學《伯牙絕弦》時,課堂上適時播放古典音樂《高山流水》,在典雅的樂曲中中,孩子們被伯牙高超的琴技折服,也被知音難覓的深情所打動,這種情感伴隨著音樂,在朗讀中自然流露......
5.去掉標點誦讀。古人的書寫習慣是從右到左豎著寫的,而且我國的古書是沒有標點的。在熟讀之后,我們可以營造讀古書的氛圍,課件里把文言文去掉標點,豎著從右到左編排,回歸文言文最初的模樣,培養、檢查孩子們根據語意語感自行斷句停頓的能力。
三、感文言文之內容,莫乎于理解
我們小學階段的文言文基本上都包含著一個小故事,教師要幫助孩子們理解文言文的內容,但理解并不是要學生逐字逐句地翻譯文言文,因為尊重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是語文人文性的重要體現。如何引導孩子們理解文言文的大意呢?
(一)教會預習的方法
文言文是古代文學之一,以小學階段的孩子的認知水平來說,學起來并不容易。因此,我們要引導孩子們重視課前的預習。首先,要有主動借助注音、字典糾正讀音的意識,多讀幾遍,找找感覺,把課文盡量讀準、讀流暢。然后,引導孩子們學會借助注釋等方法疏通大意,揣摩句子的意思。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孩子借助網絡和電子設備查閱有關作者和寫作背景的資料,幫助自己理解課文內容。最后,學會獨立思考課后的問題,發現自己不懂的地方,敢于質疑和探究。這樣久而久之就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動手能力,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二)引導孩子借助插畫理解故事大意
例如《司馬光》,課文旁邊就配上了一幅插圖,石塊旁邊有一個口小肚大的甕,甕破水流,一個孩子從甕中的破洞中探出頭來,表情痛苦,一孩子蹲在旁邊協助......“水迸,兒得活”不正是描寫這圖中的意思嗎?看圖說話在一二年級已經學習,是孩子們熟悉并掌握的知識點,三年級以上的孩子更是喜歡并擅長了,文圖對照理解,能夠突破文言文中的難點。
(三)利用現代文故事、視頻理解文言文內容
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故事不少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的故事,例如《守株待兔》《司馬光》《鐵杵成針》《囊螢夜讀》等故事,在通過聯系上下文、結合插圖等方法初步理解大意后,還可以通過閱讀觀看現代文故事、視頻,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四)注意知識的前后勾連,注重學法指導
三年級的文言文起始教學,孩子們對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是不太掌握的,我們要善于引導孩子們歸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理解句子意思。以后的文言文教學,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回顧之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從扶到放,引導孩子運用方法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理解句子意思。
四、感文言文之人物形象,莫乎于復述
有故事就會有人物,有人物就會蘊含情感、意志和品質。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文言文的教學要發揮人文性的作用,揭示藏在文本背后的情感,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操,教育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人格。我們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故事性比較強,人物形象比較鮮明,是很適合情感熏陶、品質培養的。例如《司馬光》中智救同伴的司馬光,《楊氏之子》中聰慧的楊氏之子;《鐵杵磨針》告訴我們要持之以恒的李白;《王戎不取道旁李》中善于思考、冷靜推理的王戎;《兩小兒辯日》中善于思考的兩小兒;《囊螢夜讀》勤奮好學的車胤……小故事大道理,這些人物、故事能引領小學生養成必備的道德、品質。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是語文人文性的重要體現,如何幫助孩子通過復述故事感悟人物形象呢?
(一)利用思維導圖幫助復述故事,感悟人物形象
思維導圖又名心智導圖,它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將思維形象化,使記憶更有條理,更高效。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故事內容,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
(二)合理的想象助力感悟人物形象
復述文言文的故事內容,如果只是簡單地對文言文進行翻譯講述的話,勢必讓人感到枯燥乏味,要吸引聽眾,就要在符合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理解、想象和創造,借助生動的語言、動作、神態、外貌、心理活動,讓故事鮮活起來。例如,在復述《楊氏之子》時,可以加強楊氏之子的外貌、孔君平語言和動作、楊氏之子反駁孔君平的語言神態等,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豐富故事的內容,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
(三)復述故事可以結合演一演的形式
演一演是小學生喜歡的一種表達形式,因為角色的扮演生動有趣,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單口相聲式的復述故事形式和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加上表情、動作等體態語,可以更好地再現當時的情境。教學《楊氏之子》可以創設情境,師生合作,老師扮演孔君平、一孩子扮演楊氏之子,再現出孔君平的調侃和楊氏之子的聰慧。教學《兩小兒辯日》可以分小組、分男女、分角色的形式表演“辯日”,兩小兒獨立思考和大膽質疑的品質在表演中直觀又靈動。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時候,演一演王戎和其他小孩的表現,在“競走取之”和“唯戎不動”的鮮明對比之中就能感悟王戎的善于思考、善于推理的品質......
五、積累經典文化,莫乎于重視背誦和拓展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能夠流傳下來的作品都是經典中的經典,要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蘊應該勤于積累。小學階段是兒童記憶的黃金時期,多積淀一些經典詩文,對良好語感的形成和語文素養的培養,提高人文素養,傳承傳統文化意義深重。
另外,我們也可以根據孩子們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進行課外拓展閱讀,對高段的孩子或者學有余力的孩子還可以開展群文閱讀。例如在學習《司馬光》之后,可以推薦學生讀讀《曹沖稱象》《烏鴉喝水》等體現“智慧”的文言故事。持之以恒的背誦和拓展閱讀積累,一定能潛移默化為孩子們內在的人文素養。
綜上所述,針對小學階段選編的文言文特點,結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人文性的滲透,采取科學的、合理的教學手段, 重視情感熏陶、朗讀理解、感悟和積累,就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達到文言文教學人文性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 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楊巧藝.如何構建小學文言文教學高效課堂[J].課外語文,2018(06):79.
[3]耿志燕.小學語文的文言文教學策略[J].吉林教育,2017(4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