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應軍 石柳紅 石艷瓊
目前,湘西小學生的身體形態指標不斷提高,但體質健康卻呈下降趨勢。小學生的體育鍛煉時間減少、鍛煉頻率降低,肥胖、近視率上升,這些都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本文從湘西小學生體質健康的現狀、重要性入手,研究了體育運動在提高湘西小學生體質健康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包括可以幫助改善小學生身體的形態和體態、增強小學生的身體各項機能、提高身體素質、促進身體健康生長發育,并呼吁家校聯合增加學生的體育運動。
1 當前湘西小學生的體育運動和體質現實狀況
體質指的是人體的質量,主要包括了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等方面的指標。身體形態主要包括身高、體重和體脂含量等身體基本數據。身體機能的主要評價指標包含肺活量和臺階試驗,而當前身體素質多以與力量、速度、柔初、耐力、爆發力及協調能力等運動素質為主要內容。
最近十幾年,隨著湘西地區物質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公眾運動和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湘西小學生的體質健康指標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例如:體重、身高、肩寬、體脂、胸圍等指標,較過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時也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例如體重出現了嚴重超重和體重過輕的現象。身體體質指標受到多方面的影響,例如膳食營養的攝入是否均衡、個體生長發育速度的快慢、每天進行運動鍛煉的時長等等。
在身體形態指標不斷提高的同時,湘西小學生的體質健康指標卻開始下降。調查數據表明,湘西小學生的力量、速度、柔初性、爆發力、耐力等素質出現下降,同時肺活量水平下降,肥胖率和近視率快速上升,并呈現低齡化和重度化的特點。
同時,由于學校、學生、家庭升學壓力大,學生空余時間減少,空余時間中使用電子產品、看電視的時間又大大增加,上下學乘坐電梯、轎車、公共交通等,都進一步壓縮了學生的體育鍛煉時間。在學校里,體育課程的設置與落實因為體育場地設施和器材不足、體育教師缺乏、學生運動積極性不高等原因而遇到許多問題,學生在學校的體育運動也無法得到充分的保障。
2 提高湘西小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性
湘西地區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處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處,總人口298萬人,其中約80%是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是湖南扶貧開發的重點區域,2018年全州義務教育鞏固率首次達到94.2%。
2018年湘西州約有22.56萬在讀小學生,其中約三成是建檔立卡貧困生。學生的未來就是社會發展的未來,他們是湘西州未來發展和建設的主要力量,他們的體質健康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地區的發展,并且對于阻斷地區貧困代際傳遞而言具有重要意義。進一步而言,也是符合“健康中國”戰略建設的內容要求的。
兒童的生長是指身體各器官、系統的長大和形態改變,是量的增加;發育是指細胞、組織和器官的結構搭建和功能成熟,是質的改變。生長和發育是小學生身體的主要特征。所以,處于小學時期的學生身體形態、機能和生長發育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自身體質水平和成人后體質與健康狀況。因此,從小學開始重視青少年體質健康培養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小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如果打下較好的發育基礎和養成良好的體育運動和健康習慣,對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3 體育運動在提高湘西小學生體質健康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3.1 體育運動可以優化小學生身體的形態和體態
身體形態的主要內容包括了身高、體重和體脂含量等。人的身高主要由骨骼的長度決定,如果在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適當參與體育鍛煉,能夠顯著提升骨骼的血液供應,促進血液循環,將營養供給輸送給骨骼,能促進骨骼的生長發育,有利于骨細胞的增值,配合適量的維生素D和鈣營養,可以加速鈣化過程,使骨骼增長、增粗,骨密度和質量增加,使骨質堅硬強壯,對人體起到更好的支撐和保護作用。也就是說,經常參與體育鍛煉,可以使小學生長得更高,這與我們在生活中觀察到的愛運動的孩子普遍比不愛動的孩子長得高的現象相符。
同時,運動可以保持健康的體型。運動時血液循環加速,使得肌纖維中的酶活性增強,使骨骼肌纖維受到持續的刺激而發生超微結構變化,從而肌纖維變長增粗、體積增大、彈性增強,整個肌肉群變得更發達更有力,肌群間相互協調配合的能力改善,運動效果提高。因此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可以增加小學生的肌肉含量,提升肌肉力量,同時增加瘦體重,消耗多余的脂肪,避免皮下脂肪積聚過多,獲得良好的身體形態。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或兒童時期時體重過重的人,在成年后也更容易發胖、產生健康問題,因此,從少年兒童時期開始保持健康的體型和體脂率有益于成年后的體型保持和身體健康。
正確且適當的體育運動可以改善身體的體態。身體形體體態指的是全身各部位的比例是否勻稱、協調、平衡和諧,主要的肌肉群是否具有優美的線條。體態則指的是人在行、走、坐、臥等日常生活動作中姿勢是否正確,肌肉沒有代償,姿態是否端正、自然、優美。俗話說“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指的就是體態的優美自然。姿勢正確的體育運動可以使小學生養成正常的肌肉發力習慣和身體體態,不僅形態體態上優美,還減少了日常生活中受傷的可能性。
3.2 可以進一步增強小學生的身體各項機能
體育運動可促進小學生新陳代謝。在體育運動時,體內能量消耗增加,機體就要主動的攝入、消化、吸收更多的營養來補充能量,且攝入能量往往超過消耗的能量,即出現“超量恢復”現象,且與消耗成正比。同時體育鍛煉還能使腹肌力量加強,有助于維持正常的腹壓功能促進消化吸收。也就是說適當的體育運動可以增強消化功能,促進小學生的營養吸收和生長發育。
體育運動可以加強小學生心血管系統的能力。運動可以增加血液中的紅細胞數量,提高紅細胞的變形能力,加強紅細胞的流變性,有助于減少對血液流動的抵抗力,加速血液流動和氧氣交換,促進營養物質、激素等的更快運輸,并消除代謝產物。同時,纖維蛋白溶解作用增加,血容量增加,血粘度下降,有利于運動時心臟產量的增加,對提高運動能力,特別是有氧耐力很重要。運動時,由于貯存的血液被動員,使循環血量增加。全身血液循環速度加快,心臟和全身的供血能力有了充分的保障,心肌纖維變粗,心臟血容量增大,安靜時的心率變慢,動脈的彈性增加,都可以有效地預防冠心病和高血壓等疾病。
體育運動可以促進呼吸系統和神經系統發育。在運動時,人的呼吸深度加深,呼吸頻率加快,肺泡通氣效率提高,肺通氣量增加,而肺的通氣量與肺容量是密切相關的,有研究表明,有體育訓練的小學生肺容量的各個成分(主要是深吸氣、補呼氣)都比無訓練者的大,這是呼吸功能良好適應運動訓練的結果。小學生在8-9歲時進入肺活量快速增長時期,該階段如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可有效提高肺活量水平,增強最大吸氧量,提高氧氣利用率。同時,體育鍛煉也可以提升人的感覺機能。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小學生,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的調節活動會增強,適當的運動可以增強腦部神經細胞的活躍度,可以改善小學生的記憶能力,幫助他們更好的應對學習任務,并提高睡眠質量,良好的睡眠質量可以促進睡眠中生長激素的分泌。
3.3 可以幫助小學生提高身體素質
身體素質是人體為滿足運動需要而儲存的身體能力要素。人體在肌肉活動中的力量、速度、耐力、敏捷性和柔韌性等統稱為身體素質。身體素質是人體肌肉活動基本能力的表現。體質的發展水平不僅取決于肌肉本身的結構和功能特點,還與肌肉工作時的能量供應、內臟器官的功能和神經調節能力有關。更確切地說,身體素質是身體各器官系統功能在肌肉工作過程中的綜合反映。
決定體質健康發展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運動素質的發展。舉例來說,力量耐力指的是人體在克服外界阻力時,能夠盡可能長時間或盡可能多次數重復的能力,即能夠長期保持肌肉緊張而不降低工作效率的能力。人的力量是隨著年齡、疾病、身體素質發生變化的。對于小學生而言,力量的增長主要是通過增加神經和運動單位之間的協調。力量訓練對小學生體能增強有很多好處,包括:肌肉力量、耐力和柔韌性增長,提高有氧能力,增加骨密度和強度,加強自信心,降低血壓和膽固醇水平,維持健康水平的體重等等。而小學生敏捷性和柔韌性的提高,能保護孩子在日常活動中減少受傷的風險,比如更不容易摔倒、在遇到危機時反應速度更快地進行下意識避險、更機敏的觀察到周圍環境的變化,同時也為成年后的身體柔韌性和敏捷性打下基礎。
3.4 可以促進身體健康發育
生長發育是結合了量變和質變的綜合過程,是在細胞增值過程中完成器官結構和功能的分化和成熟,具有連續性和階段性、不平衡性。兒童的身體不是成人的縮小版,兒童身體機能比成年人要簡單,很多功能還不夠成熟,是具有很大差別的。
“生命在于運動”,運動訓練和體力勞動是最能夠促進身體發育和加強身體體質的活動。雖然兒童的身體發育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涉及到遺傳、營養、環境、疾病等等因素,其中遺傳和營養奠定了生長發育的基礎,體育運動是促進生長發育的重要動力。體育運動可以通過我們的主觀設計對身體進行運動干預,自覺地、有目的地進行自我改造,可以充分的激發身體的各項潛能,提高對營養物質的利用率,促進身體各結構的成熟,全面提高小學生的發育水平,提高免疫力。同時,體育運動可以促進心理健康。在體育運動中,運動與合作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團結合作意識。小學生好勝心理較強,在體育運動中喜歡爭輸贏,因此恰當的體育活動,比如籃球、接力賽、足球等合作式運動可以促進小學生個性的完善和發展,增進他們與同伴的友誼,全面提高心理素質,減輕他們的學習疲勞和升學壓力,有助于他們保持心情愉快,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4 結語
小學生的體質健康不僅關系到個人發展,更關系到家庭、社會的健康發展,同時也符合“健康中國”的戰略建設。因此,我們要重視體育運動在提高湘西小學生體質健康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進一步立足于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加強學校和家庭的聯合,促進體育運動進校園、進社區、進家庭,讓孩子們養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健康優先’視域下湘西小學生體質健康促進路徑研究—以吉首城區小學為例”(編號:XJK18BTW015)。
(作者單位:1.湖南省吉首市雅溪小學;2.湖南省吉首市乾元小學;3.湖南省吉首市乾雅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