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艷冰
摘? 要:剪紙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之一,在小學剪紙教學中,教師應更新教育觀念,與時俱進,充分認識傳統剪紙藝術在現代教育中傳承的必要性、充分認識創新是傳承的前提條件,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巧妙的結合起來,熱愛祖國傳統剪紙藝術的情感及在延續傳統剪紙的藝術特色的同時積極創新,培養學生學習剪紙的興趣,讓剪紙繼續煥發出新的光彩。
關鍵詞:剪紙教學;傳承;創新
剪紙是我國民間的一種優秀的傳統手工藝術形式,經過千年的文明積淀,有著獨特的裝飾趣味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是智慧的先輩們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的文化財富。
隨著現代文明的興起,給剪紙這種古老的手工藝術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考驗。小學美術教育是傳承傳統藝術文化的主要陣地,要傳承就必須要發展和創新。如果我們在教學中一味的拘泥于剪紙的傳統形式,在作品中僅僅抄襲先人的想法,不添加自己的創意,剪紙藝術就難以找到提升的路徑,也會讓學校剪紙教學發展進入瓶頸期。因此,教師在進行剪紙教學時應當在傳統剪紙文化上進行藝術創新,借助傳統藝術韻味來表達現代思想,使得剪紙教學能夠符合現代審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剪紙藝術真正得到發揚光大。
一、了解剪紙文化,激發學習的熱情
新課標指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美術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實現剪紙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的關鍵正是在于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祖國傳統剪紙文化的熱愛之情。
據了解,現行的小學美術教材中涉及民間剪紙的內容并不多,小學生對剪紙的了解較少,并且在平時很少使用剪紙這一藝術表現方式進行創作。 但民間剪紙藝術作品形象簡練夸張、具有鮮明裝飾效果以及所包含的美好意蘊較為容易被小學階段的學生所接受。
民間剪紙作品中常以生活中常見的物象為題材。但不是根據客觀的自然形象來造型,而是“以象寓意”“以意構象”,剪紙中的圖形不單只表現物象圖形本身,還蘊含著人們祈求豐衣足食,吉祥如意的樸素的愿望及追求,并且往往通過象征、諧音、比喻等表現方法把美好的寓意表達出來的。例如牡丹花開時雍容華貴,因而寓意 “富貴吉祥”,把四時花卉組合起來放在花瓶中,象征“四季平安”;石榴、娃娃、等圖案寄托著人們子孫興旺的美好祈愿;又如“侯”為中國古代爵位之一,猴”與“侯”諧音,人們便剪猴騎馬背寓意“馬上封侯”的理想 ;剪母猴背小猴,又寄托著“輩輩封侯”的愿望……與此同時,大部分民間剪紙作品的題材、內容都表現出積極向上的樂觀自信心態和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表達了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小學生對于這樣的作品更有好感。
基于這樣的藝術特征,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欣賞水平,選擇有代表性的剪紙作品,并以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形式進行介紹,指導學生欣賞,讓學生了解、掌握剪紙中的構圖、造型、紋樣等傳統元素及其的文化內涵、寓意。從中對剪紙的發展以及文化進行全面了解,使孩子們對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獨特魅力的剪紙作品充滿好奇,從而激發起對我國傳統剪紙藝術的熱愛之情及學習的興趣。
二、學習剪紙技巧,牢固掌握基本功
剪紙區別于其他畫種的一個獨到之處就是以刀代筆,用剪刀、刻刀在紙上剪、刻圖案,能提起來而不零散,具有“千刀不斷,萬剪相連”的獨特的“刀剪味”。所以學習剪紙,先要學習剪刻技巧,熟悉剪刀的運用,掌握基本的刀法。每剪一處紋樣都要求剪口流暢,不能有毛邊和停頓感。沒有剪斷的地方不能直接用手扯斷。在眾多紋樣中,剪鋸齒形的技法難度比較高。要先剪出紋樣中光滑流暢的一端作為開口,每一剪都從開口處下刀,第二剪在第一剪的起點起剪,斜落在第一剪相反的點上,每兩剪交匯于一個點上,兩手與剪刀協調配合,一刀緊挨一刀地細心剪制。
所有的這些技法需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實踐練習才能掌握。在教學中,教師應多作演示,引導學生從線條、單個紋樣、組合紋樣等先簡單后復雜、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習,讓學生扎扎實實地掌握剪紙基本功。有了嫻熟的操作刀法,進行剪紙創作時就能得心應手了。
三、創新剪紙藝術,實現多樣化發展
了解了剪紙文化及其藝術特征,熟練掌握剪紙技法后,進入創作階段時不能只滿足于對傳統作品的模仿。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積極指導學生在傳統中尋找合理的創新點,借助傳統的剪紙藝術韻味來表達現代思想, 從而讓傳統的剪紙藝術得到多樣化的發展。
(一)材料的創新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紅色是喜慶、吉祥、歡樂等的象征,所以在剪紙作品中,最常用的是民間大紅紙。在教學中可以嘗試用錫箔紙、金箔紙、報紙、各種印花紙來剪紙。錫箔紙的銀色、金箔紙的金色,在色彩上讓剪紙作品呈現出閃爍耀眼的效果。報紙、印花紙能產生獨特的肌理效果,剪出的作品別有一番風味。瓦楞紙、泡沫紙也可以用于剪紙。這兩種紙本身具有厚度,并且可以拼貼,使剪紙作品如浮雕一樣,從而打破剪紙原本平面的效果,呈現立體感覺。我們在教學中還可以創造性地使用傳統紙張,例如指導學生在宣紙上自由隨性地或如中國寫意畫般的形式染上色彩,然后根據色彩感覺剪刻,剪出的作品別有一番韻味。
另外,由于剪紙是一種平面鏤空的藝術形式,我們可以選擇生活中適于剪、刻的且易于達到鏤空效果的薄片材料用于剪紙的創作中,創作出更有新意的剪紙作品。如各種材質的布料、皮革,還可以在大自然中就地取材,如樹葉、玉米苞葉等都是剪紙的好材料。推陳出新的創作材料不僅可以更好的表現主題,更能讓學生耳目一新,學生的參與剪紙學習興趣就充分調動起來了。
(二)題材的創新
在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在延續傳統剪紙的特色的同時,將新鮮的形象、現代的題材融入到剪紙創作中。教學生剪一些他們更感興趣的、具有時代氣息的內容。例如指導學生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主題進行剪紙創作時,結合門箋這一傳統形式,傳統的吉祥寓意的底紋上或剪抗疫標語、或剪堅守抗疫一線的白衣天使。既體現了對抗疫英雄的致敬,也表達了同學們對早日戰勝疫情、祖國山河無恙的美好祝愿。這些豐富題材都是學生熟悉的,更能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更容易把握剪紙創作的要領。
(三)形式的創新
傳統剪紙一般都是貼起來的,是平面化的藝術。單一的形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的審美觀念。傳承需要創新,教學中可以選擇更自由的、適合小學生特點的表現方式,結合傳統剪紙技法進行創作。
例如引導學生嘗試突破傳統的單層的表現形式,大膽采用多彩的、多層次的疊加處理方法,使剪紙作品更顯精巧,具有錯綜復雜的立體之美。再如法國古典現代主義藝術家馬蒂斯晚年時期的剪紙創作,色彩鮮明單純,風格明朗歡快,這樣的形式和風格更容易讓小學生接受。我們可以借鑒這種做法,把不同的物象分別用不同的色紙剪刻,剪刻完后根據構思按一定的順序拼貼成一幅完整的作品。這樣的作品層次更為豐富,趣味性更強,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應用的創新
現階段教學中剪紙創作活動基本是學生根據主題創作作品,然后裝裱、張貼展示或者裝飾居室,活動形式比較單一,學生容易產生倦怠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將剪紙藝術應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使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有一種“玩紙”的感覺。從而更喜歡剪紙。
例如班服設計中,指導學生將傳統的剪紙與現代設計結合在一起,剪一些幾何圖形或者是一些經典圖案,用這些剪紙圖案裝飾自己的服裝,使自己的班服時尚而又透出濃濃的傳統特色文化氣息。
另外,還可以讓學生利用剪紙花紋裝飾筆筒、設計包裝盒、環保袋等等,讓學生學習把剪紙元素融入到自己生活中去,讓剪紙這種藝術形式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潛移默化地感受剪紙獨特的藝術魅力,讓學生在 “玩紙”中傳承剪紙文化,創新剪紙藝術。
總之,在小學階段的剪紙教學中,我們應把握傳統剪紙藝術原有的本質特色及精神內涵,融入新的元素,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培養對中國民間藝術的熱愛之情,樂意肩負起傳承和創新剪紙藝術的責任,讓剪紙文化繼續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王娟.中國剪紙藝術語言與現代藝術設計的融合[J].藝術百家,2012(01)
[2]羅雪梅.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文化內涵[J].美術教育研究,2012(07)
[3]趙芳.以馬蒂斯晚年的剪紙和中國民間剪紙為例談美[J],文藝生活,2013
[4]王光普.民間傳統剪紙紋樣[M].蘭州:甘肅人民美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廣州市花都區新華街棠澍小學,廣東? ?廣州? ?510000)